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探析

2015-05-30 22:10张诗雪
家庭心理医生 2015年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心理健康

张诗雪

摘要:心理学则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心理健康也有了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儒释道三大家的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内涵,其中蕴含的一些心理学思想和内涵更是影响着当代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观探析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观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61-01

1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一些思想甚至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虽然有一些糟粕的部分,但也不乏精华。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探析对于研究当前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心理健康观在各家学说中的体现

(一)“中庸”

“中庸”是儒家学说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学说,所谓“中庸”即凡是都应当有个“度”,任何事都应当做到不偏不倚,并且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事物才能得以发展和繁荣。就个人来说,“中庸”则可以理解为人对于喜怒哀乐的表现应当有个度,并加以节制,只有这样,人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取得成功。对于现代人来说,“中庸”的心理健康观显得尤为重要:为人处世中应当自信,但是应当把握好度,否则会变成自负;对待挫折应当调整好自身的心态,痛苦可以让人充满动力,让人奋进,但是过于大的痛苦则会使人一蹶不振甚至失去动力和前进的勇气。由此可见,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于中国人的心理健康观的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提出是在《周易》中,孟子认为,人要想达到“天人合一”境界就必须做到“内省”,并用自身的内心去感受善,进而养“浩然之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社会和物质生活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天人合一”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每个人每天都会受到各种诱惑,人只有养“浩然之气”,提升自我的心理素质和水平,才能抵御各种诱惑,才能真正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实现自我的价值。

(三)“仁爱”

“仁爱”一说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所谓“仁爱”,就是“仁者爱人”,人人都互相尊重,尊重生命,让世界充满爱与和谐。而实现“仁爱”的途径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自己不想要也不强加给别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和谐和稳定,才能敞开心胸去爱别人,实现“仁爱”。“仁爱”对于物欲横流而冷漠的现代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孝悌仁义”

“孝悌仁义”在我国是极为重要的为人处世准则,早在先秦,人们就把“孝道”认为是“德之根本”,而孝则是悌、仁、义的最根本条件,只有实现了“孝”,才能进而讲求悌和仁义。“孝悌仁义”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准则,不仅是古代,对现代社会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中和”

“中和”一说是由孔子提出的,他认为,人应当注重自我情绪的克制和调节,从而实现“中和”。喜怒哀乐乃是人的正常情绪表现,但是如果不加以克制,实现“中和”,则会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只有通过自身的克制,约束,实现人的情绪的中和,才能使人塑造起更加完善的人格,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2.“道法自然”

道家学说认为万物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主张万物应当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即“道法自然”,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从宏观来说是规劝人们遵循万物的规律,但从微观上来说则是提醒人们凡是应当顺其自然,保持情绪上的稳定,情绪不要过分激动,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对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来说,这种心态更显得尤为重要。

(2)心理健康的实现

1.“防微杜渐”

中国古代医者认为,患者的医治应当以“防微杜渐”为主,治疗为辅,尤其是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则更应当做到“防微杜渐”。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长期的压抑会使得人的心理出现问题,因而更需要“防微杜渐”,在生活中应当注重预防,一旦出现苗头就加以重视,做到防患于未然,否则则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

2.“以物养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万物有灵”,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整个世界是个犹记得整体,人应于世界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关系。最早提出“以物养性”观点的是《吕氏春秋》,其认为人应当认清外物,不应当以损耗生命为代价来追求物的满足。

3.中医与武术

中医和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医与武术都是中国立足世界之林的一个标签。中医认为,人应当做到“形神合一”,即在重视外在健康的同时还应当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只有做到“形神合一”,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另外,中医还主张心理问题的解决应当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就武术而言,其余中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渊源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华佗发明的五禽戏,武术在之后的发展中更是分为内外两种功法,内功讲究修身养性,提高人的心理和内在素质,外功则讲究强身健体,至此,武术和中医养生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医和武术的联系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的内在和外在兼顾的表现,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傳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观,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其中一些已经不适用与现代社会,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当用一种更为辩证的态度来看待,不能一味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好的,更不能否定所有。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内外兼顾,重视人与外界的结合,但是因为其忽略了客观实际现实性,所以并未上升到科学的高度,所以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的时候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实际,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玉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1:222+227.

[2] 巢小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J].教育艺术,2010,03:35-36.

[3] 巢传宣.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健康[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05:74-79.

[4] 周华,童丽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7:168-169.

[5] 谭保斌.论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榆林学院学报,2010,05:26-29.

[6] 迟欣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探微[J]. 现代教育科学,2010,12:27-28.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