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运输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2015-05-30 02:52纪书景
职业·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纪书景

摘?要: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企业的参与,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是重构能力本位,重视人才技能操作,构筑院校同企业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学生受益的多赢模式,可以切实提高职业院校培养的实用型人才的质量。铁道运输专业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互动、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不断地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探索与实践,有成效,但也出现了保障机制和合作动力缺乏、合作内涵单一等问题,需要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采用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提高人才质量,以实现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校企合作是一种重视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职业学校的理论学习同企业技能操作有机结合,构筑院校同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学生受益的多赢模式;是培养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人才的良好模式;是实现职业学校办学目标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学院始终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结合学院铁道运输专业的实际,提出了校企合作的一些设想。

一、铁道运输专业的特点及岗位需求

铁道运输是铁路特有专业,专门培养铁路运输生产现场操作、服务及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同常规的机械制造有所不同,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铁路特有的职业岗位群:一是铁路车站作业组织与指挥工作领域的车号员、调车员、车站调度员等;二是列车调度与指挥工作领域的信号员、助理值班员、车站值班员、列车调度员等;三是铁路货运工作领域的货运员、货运核算员、货运计划员、货运安全员、货运调度员等;四是铁路客运工作领域的客运员、列车员、客运值班员、列车值班员等。若想胜任这些工作岗位,就必须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要使学生获得铁路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具备这四大岗位群所需的岗位技能,使毕业生与铁路企业的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单凭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实物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掌握操作技能,而校企合作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作为笔者所在学院的骨干专业,铁道运输专业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多年的建设发展中,不断加深校企融合,通过站校挂钩、建立教学、生产实践、技术服务三结合的办学机制,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专业岗位技能为突破点,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积极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人才

订单式培养即由用人单位确定人才标准,提出订单,由院校认真研究企业职业岗位对职工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需求,同企业商议、签署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院校和企业根据岗位知识、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学习、实习整个过程,企业都参与管理。

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职工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根本,一方面,学生因有了就业方向,学起来更有动力,目标更加明确;另一方面,企业认为学校是在给自己培养人才,所以会积极地参与合作。有了订单要求,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就更具体了,院校的培养目标也更明确了。笔者所在学院铁道运输专业曾经与神朔公司、朔黄公司、孝柳铁路公司、中铁一局、中铁十六局、唐承铁路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签订了订单,培养了大批的运输人才,很好地满足了企业需求。

2.校企互动,互助共荣

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不断应用,使院校和企业的结合更加紧密。企业主动为院校培训教师,使教师了解到生产的前沿技术,教师再回到院校教学就得心应手;同时,教师也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项目革新。

由笔者所在学院铁路运输专业教师和企业资深技术人员组建的研发小组,为企业研发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微机连锁和车机联控等新技术,被企业广泛运用,并得到好评。同时,教师为企业在岗职工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撑,为企业职工编写了岗位培训教材,为职业学校编写了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多媒体专业课教学课件;院校同时也掌握了企业发展动向及生产一线的最新技术。近年来,学院铁路运输专业主要完成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局、太原局、济南局、兰州局的行车及客货运关键岗位干部、职工的业务培训工作,培训岗位主要涉及站段长、列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调车长、客运值班员、列车长、货运值班员等,得到了企业认可。同时,专门选派教师走出院校,到天津站、济南局、阳涉铁路公司等地为职工进行现场培训,并且配合技能鉴定站完成了河北地方铁路局、山西潞安矿务局、山东威海铁路局等职工技能鉴定任务。

铁道运输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从铁路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并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一对一地指导学生实习,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也循序渐进地安排年经教师利用寒暑假到铁路单位实习锻炼,使书本知识与铁路行业的新理念相衔接,“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由院校专业课教师和企业技能教师共同组建了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有利于学生第一时间获取铁路发展的最新技术,便于学生技能的提升。

3.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提升职业技能

技能实训场所是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加强院校与企业交流合作,改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平台。在多次实践中,运输专业的教师深切体会到,必须配备与专业相适应的、面向岗位、功能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双方多渠道筹措资金,引进设备、技术、管理经验,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仅为学生实训提供方便,还可作为企业职工培训、技术业务竞赛的场所。运输专业实训基地曾经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局举办过接发车竞赛,特别是在首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车站值班员决赛中,运输专业的教师克服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理论命题、实操命题、故障设置、邻站配合、设备保障等各项任务。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顺利实习的重要保障,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规划,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校内学生实习基地的拓展,无疑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为此,学院致力于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优化实习环境,先后与石家庄南站、阳泉站、威海地方铁路局、北京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等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对遇到的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和处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校企合作实践探索的成绩与问题

校企合作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更是改革的难点。近年来,学院运输专业在校企合作领域小有成就,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被中国铁路总公司命名为“运输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北京铁路局客运培训基地”。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合作缺少相关的保障机制

一些发达国家为职业教育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以鼓励企业主动参与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培训,并在税收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政府从中起到主导作用,为企业提供资助,以保障职业院校能有足够的实习实训课程。

目前,我国一般由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决定其合作关系,政府及行业理事会很少参与其中,校企合作在法律层面上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没有形成对校企合作双方履行权利与义务的监察和约束机制,还未建立专门针对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许多项目很难得到企业主管单位以及劳动部门的管理协调。即使有些文件规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施校企合作,但对院校和企业都没有多少约束力,这也是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和稳定的重要原因。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处于体制改革时期的铁路运输企业,受国家的严格控制和直接管理,没有建立人才战略意识,只满足于目前的生产效益,使院校合作遇到较多阻力。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紧张,企业资源有限,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有心无力。例如,学院客运培训基地的设施设备早已落后于现场实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改善,仅靠院校一方很难实现。

2.企业缺少与学校合作的动力

大多数企业片面地认为企业的主要任务是营利,而非人才培养。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是政府、社会和学校应当承担的责任,而非企业的职责,企业更愿意聘用现成的技能型人才。在当前的就业背景下,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可以选择的余地很大,所以更没有必要花费精力与学校合作。

就目前学院铁道运输专业与一些企业的合作来看,绝大多数是学院主动找企业寻求合作,而大多数企业与学院的合作都似乎缺乏动力,有些企业不愿为人才培养支付太多的成本,只想“拿来合格的人才”,没有认识到企业才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没有意识到自身肩负的人才培养的责任,往往企业需要人才时,才想起到学院来招聘。

3.校企合作的内涵亟待提升

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方式大都在表层,职业院校一方主要希望解决学生的实习难题,而企业则希望通过接收大量学生来企业实习,降低支出成本。校企合作的双方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建立专业目标以及共同研发适用教材等方面还难以实施深度合作。学院运输专业与相关的企业签订的只是实习协议,企业为学生仅提供适应的职业工种实习岗位,待实习期满后,企业根据自身需要优先用人。例如,石家庄站及客运段、北京西站及客运段、北京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神华集团朔黄铁路分公司等多家单位,都是学院的实习合作单位。学生的优秀表现虽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但真正能留在实习企业工作的学生仅是十之一二。

四、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1.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

针对存在问题,应充分建立政府、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推进校企产学合作建设。学院多名运输专业的教师参加了企业师资协作组织,经常利用开专业会议的时机,提出学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将企业反馈的信息汇报给学校领导,极力寻求与企业的合作点。

2.采取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提高人才质量

校企合作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企业既可有人力或技术资源的合作参与,还可以有物质资源的合作参与;既可以有合资的合作参与,还可以有捐资、独资的合作参与。有的企业还直接参与职业院校的内部管理和决策,成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办学的主体之一,还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参与设置课程,编写适用教材,进行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参与教学全过程。

3.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

在职业教育中,建设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十分重要,实训基地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技能,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是进行科技研发、职业技能鉴定、劳动技能竞赛的良好平台,也是院校向社会提供服务,生产与学习相结合的有机载体。院校和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应秉承互惠互利的原则,协调双方,明确权益,以期实现双方的需求。

目前,学院按照“站中校、校中站”的思路,跟踪运输现场最新技术和运输组织方式,以真实的运输生产环境为实训场景,配以现代化的虚拟仿真技术,逐步建成集实习实训、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功能系列化、管理企业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的校内铁道运输综合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与运输现场合一的、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场所。学院的实训基地对内能满足学生从基本技能到综合技能的训练,从专业基础实训到顶岗实习的各类需求;对外能满足铁道运输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学院还与企业紧密合作,建设稳定的综合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把专业课教学、实习实训、技能鉴定等内容引进企业运输站。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笔者所在学院的龙头专业——铁道运输专业建设发展追求的目标。在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结合职业教育的新理念,采取可行有效的改革措施,为职业教育输入新鲜血液,使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单位: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