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家到股民

2015-05-30 10:48浦顿
看历史 2015年6期
关键词:军管会证券交易股民

浦顿

在2015年4月的第3周,A股新增开户数300多万,股市的又一个疯狂期来临了。

股市不仅出产百万富翁,还出产段子。比如经典的段子是,公交车上的大妈也开始讨论股市了,那么股市又离暴跌不远了。这种说法表面上有道理,但暗含着某种优越感,似乎大妈就不配买股票似的。其实,一个健康的股市,是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的。或者说,在现代社会,股票已是除了现金、存款之外较有力的金融工具,在有些发达国家,很多人都没存款,但是却拥有股票。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迄今已经25年。对一个人来说,25岁是最好的年龄;对中国的证券市场来说,也是如此:年轻,有无限的可能,但又拥有很多非理性的冲动。

中国最早的证券交易所,历史则又要悠久得多。它于1918年6月6日在北京开业,到2015年6月,已满97岁。1916年,孙中山就想在上海搞证券交易所为革命融资,不过北京政府拒绝批准。经过多方努力,两年后,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才得以在北京开业。此后,上海、天津等地,都陆续开办了证券交易所。

和中国现代史上的很多新鲜事物一样,受政局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证券交易所注定无法获得连续性。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16日,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规定,军管期间暂停证券交易。4月15日,天津市军管会接管了1948年就已停业的天津证交所,同时也接管了其中的官僚资本。在此基础上,天津市军管会筹建了新的天津证券交易所,1949年6月正式开始营业,1952年7月关闭,运营了3年多。

这是新中国在证券业的最初尝试。在5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证券交易所作为被改造的对象,消失了。上世纪50-80年代,长达30年的时间里,证券交易都是和资本家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成为被批判的对象。改革开放后,中国终于认识到资本的双重性,它是搞活经济不可或缺的手段。到如今,除了担心暴跌外,拥有股票实在是一件充满期待的事。

证券交易得以运营的核心是信用体系。股民购买一个公司的股票,就形成了契约关系,就是信任该公司的经营能力,这种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契约,可以买卖,从而成就证券交易这个特殊的行业。对上市公司来说,发行债券是用空间换时间,在短时间内募集到企业发展的资金。如果没有证券交易市场,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技术王国的建立,可能需要几百年的时间;而人的生命,不过百十年,实在太短。

从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资本家”,到充满人生悲喜的“股民”,从这种用词的变化可见中国证券业终于走入了正轨。中国人喜欢用“炒股”这个词,说明投机的成分仍偏大。人们期待不远的将来,进入股市是一种真正的投资,购买公司股票,首要目的是分享公司的发展成果,而不是马上甩卖。那时,对普通人来说,股市才是一个可依靠的力量。

猜你喜欢
军管会证券交易股民
新中国成立前后城市军管会的由来、性质与作用
父亲当年进入上海军管会
技法融合:区块链技术下证券交易信息的保护进路
第三方证券交易软件运营商监管研究
一张“废纸”
证券交易异常情况下的法律规制分析
悲催的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