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抵羊牌”毛线

2015-05-30 10:48陈凯
看历史 2015年6期
关键词:毛线东亚图案

陈凯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毛线还是个时髦、新潮的产品,市场上的毛线多为英国的“蜜蜂牌”、日本的“麻雀牌”等,中国自己还没有可以与之抗衡的产品。“提倡国货,挽回利权”是当时很多国人的心声,“抵羊牌”毛线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

“抵羊”由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出品,创始人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898年,宋裴卿出生于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市),自幼受教会学校教育,后就读于燕京大学。1918年,宋裴卿未及毕业便转赴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留学,1922年学成归国。宋裴卿见识了发达国家的繁荣景象,面对自己国家贫困落后的面貌,十分震动,决心用学到的知识,兴办企业,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最初他先参与家族企业的经营,1932年4月在天津创建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

用什么样的商标?宋裴卿为此反复思考。当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不久,东北全境沦陷,抗日声浪席卷全国。这一事件,对有着“实业救国”抱负的宋裴卿不能不产生重大的影响。与宋合伙创办东亚公司的同乡、曾在法国留学的赵子贞提议,以“抵洋”做商标,寓意抵制日本洋货,既能反映发展本民族产品的信心,又符合民众爱国之心,是个有气魄的品牌。但有人提出,“抵洋”过于直白露骨,在国家贫弱,洋人颐指气使的年代,易惹是非。如上海有家工厂生产的一款针织汗衫,用的商标图案是一妇女打着伞遮挡烈日,取名“抗日”商标,竟引来日本政府的外交交涉,以致派军舰陈兵黄浦江口。最后以厂商公开道歉,销毁商标,被罚巨款才得以了结。后来,一对长着两支虬盘羊角的雄羊,迎头相撞,拼死相抵的图景,闪现在宋裴卿的脑际。它表现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又给人以坚毅、必胜的信念。“洋”“羊”同音,用“抵羊”取代“抵洋”,一语双关,是个绝妙的创意。当宋裴卿说出这一想法之后,当即获得众人的同意。

对于商标图案的设计过程,日后有不同版本的记录。宋裴卿合伙的创业者赵子贞提出,他先是在商场买了一张有山海关图样的明信片,去掉了其他部分只留下山的图形,又剪了两只羊,贴在山的图形上,然后交给一位意大利工程师设计绘图,并要求“把右面的羊画得强有力些,左面的羊画得弱些,这表明我们必胜,‘抵洋必成功”。

另一个版本是,宋裴卿对设计师的图稿不满意,便派人从乡下买了两只形象满意的山羊,请当时天津著名的“鼎章照相馆”的摄影师去拍下两羊相抵的照片。最后由天津知名的基泰广告公司根据宋裴卿选出的照片设计出了“抵羊”的商标图案。《东亚企业文化》一书描写到:“图案的两只羊是中国羊占东半球,另一只羊占西半球,东半球的羊略高而且雄壮有力,表示已占上风;西半球的羊则略低,而且有被抵得后退的样子。”

为了设计出完美的“抵羊”商标图案,宋裴卿和赵子贞都付出了很多心血。1940年,二人因工厂经营上的主张不同而分道扬镳,赵子贞离开了东亚毛呢。

而今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抵制洋货”自然已是不合时宜的口号。只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上世纪30年代曾畅销一时的“抵羊”毛线逐渐消失了,这不免是个遗憾。

猜你喜欢
毛线东亚图案
毛线绕呀绕
“东亚汉诗史(多卷本)”简介
你懂毛线的快乐
毛线大改造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东亚书院的赓续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