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感”参与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2015-05-30 10:48唐伟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51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师生情感

唐伟

参与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其宗旨是学生参与、教学高效。在参与式课堂教学实践中,着力强调情感的价值作用,即在教学过程中,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参与度,以教师的综合素质感染和吸引学生,让师生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在积极主动的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参与式教学法更符合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规律,让学生切实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凸显学生的课堂地位。

在教学中,要认真处理好几个关系,才可以将参与式教学落到实处,充分体现情感的价值: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冰心老人说过:“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野花”,“自然”,这就要求教育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快乐的空间、生长的空间,师生间要建立起和谐、健康的感情,正确构建师生间的关系。那么,教师应如何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学生的自由空间如何把握“度”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为一节课确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课文内容过多过细地讲解分析,以教师的分析取代了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以理解性的逻辑分析取代了学生自己的感情体验。因此,教师确立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后,要放手让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尽力自己解决问题。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活动环境。参与式教学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开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活动环境。比如,在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一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诸葛亮的资料。在课堂上,各个小组分别进行了精彩的展示,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参与式教学注重分组教学,强调合作探究、个性张扬。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如果想有效、及时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就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二、问题设计与学生的关系

参与式教学更加追求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有效的提问更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度”,突出学生的地位。因此,问题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一些原先不会说话、不敢说话的学生逐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交流与合作习惯。如,学习《马说》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没了伯乐,难道千里马就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吗?抓住学生探究的兴奋点,一石激起千层浪,个个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看法。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参与式教学的灵魂所在,问题设计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能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果好的问题又有好的教学活动作为载体,那么就可以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到极致,学生就能真正地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

三、课前与课堂的关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参与式教学要求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追求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兴奋点,强调情感的作用。因此,预习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学中要抓好预习关,让学生的学习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学生在预习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不割裂文章,保证文本的完整性,通过问题提问,检测学生预习的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作重点精解或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某一知识点的结构、用法及需要注意到的地方。由于预习让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更明确,这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充裕了学生记笔记的时间,提高了学生记笔记的水平。

四、求同与求异的关系

传统课堂和传统的应试测试,最大化地追求学生在“答案”上的“标准”,极力求同,摒弃“异类”,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课程改革和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师鼓励学生敢于求异,教师应从积极肯定的角度加以评价,以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这样,就可以启迪萌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绽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由花蕾。教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积极的思维形式。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师生情感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情感移植
麻辣师生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