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当旅游公路荆州段绿化景观工程规划设计探讨

2015-05-30 10:48邓如华付甜许秀环
湖北林业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

邓如华 付甜 许秀环

摘 要: 公路绿化是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荆当旅游公路荆州段沿线土地权属、区位、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荆当旅游公路绿化景观工程建设的规划方案,拟采用4种植物配植模式:樱花—樟—栾树、红叶石楠—广玉兰—三角枫、红枫—樟—中山杉、紫薇—大叶女贞—朴树。强调道路旅游公路景观绿化的功能定位,乔灌植物的科学配置,生态治理、绿化景观和公路建设的相得益彰。

关键词: 荆当旅游公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5-0057-04

公路绿化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固路基、减少噪音、美化路容、引导汽车行驶以及改善环境等,同时对于防灾减灾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公路绿化既要展示与道路构造的调和,也要与当地风土、历史、人文及自然相协调[2]。旅游公路的绿化与美化则因其功能定位,不仅要满足公路交通的安全功能和绿化功能,还要和旅游景区的环境和谐共存[3]。实现公路绿化在公路建设中的作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确保公路绿化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本文以荆当旅游公路荆州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路沿线土地权属、区位、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荆当旅游公路荆州段绿化景观工程建设的规划方案,力求做到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图1 荆当旅游公路荆州段横截面示意图

1 荆当旅游公路荆州段概况

荆当旅游公路荆州段(荆州楚都纪南城至楚王车马阵)起于汉宜高速公路八岭山互通北侧,向北经八岭山镇、马山镇、川店镇,止于楚王车马阵大门[4],是荆州至当阳旅游公路的一部分,按Ⅰ级公路双向四车道设计,征地红线范围宽度为38.0 m,设计路面宽度170 m,路肩宽10 m,边坡宽10 m,排水沟宽1.8 m,人行步道宽10 m,两边可绿化平台宽57 m(图1)。本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荆州区以及周边旅游、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形成荆州主城区景区与熊家冢古墓遗址景区内联外通的快速通道。

1.1 气候条件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太阳年辐射总量为 104~110 kcal/cm2,年日照时数1 800~2 000 h,年平均气温159~166 ℃,≥10 ℃年积温5 000~5 350 ℃,年无霜期242~263 d,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 100~1 300 mm之间。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 ℃的积温为全年80%。

1.2 土壤种类

荆州区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全区共划分3个土类、8个亚类、21个土属、130个土种、370个变种,成土母质有第四纪粘土、石英砂岩、红砂岩、玄武岩、残积堆物、近代河流冲积物、湖相沉积物,土层厚度一般在12 m以上,有机质含量1%~12%,pH值45~83,土壤肥力状况良好,有利于林木生长。

1.3 森林植被

该区域森林植被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其群落植被主要树种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火炬松Pinus taed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池杉Taxodium ascendens、杨树、苦楝Melia azedarach、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榆树Ulmus pumila、桑树Morus alba、栎类和各类经济林树种。灌木群落植被主要包括黄荆类、野葡萄Vitis romanetii、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柞木Xylosma controversum、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等,草本植被主要有白茅草Pennisetum longissimum,蕨类等。

2 公路绿化规划调查与设计原则

2.1 公路沿线土地利用状况

荆当旅游荆州段全长26.78 km,沿途经过荆州区八岭山镇的朱家岭村、太平村、新场村、八岭山林场,马山镇的联山村、枣林村、凤林村,川店镇的云南村、川店村、松园村、张新场村。征地总面积为10177 hm2,其中耕地5506 hm2、果园006 hm2、林地1466 hm2、草地017 hm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20 hm2、通乡公路509 hm2、农村道路111 hm2、河流及水利设施用地113 hm2、农用沟渠162 hm2、坑塘1266 hm2、通乡道路两侧路肩260 hm2、农村道路两侧路肩及空闲地642 hm2。

2.2 建设区域可绿化面积

荆当旅游公路荆州段两侧各57 m范围实施植树绿化,可绿化面积初步勘测为2828 hm2。具体为:①八岭山镇段面全长6 53179m,征地面积为2482 hm2,可绿化面积为714 hm2;②八岭山林场段面全长67772 m,征地面积为253 hm2。可绿化面积为077 hm2;③马山镇段面全长7 93057 m,征地面积为3014 hm2,可绿化面积为728 hm2;④川店镇段面全长11 64076 m,征地面积为4423 hm2,可绿化面积为1308 hm2。

2.3 绿化规划设计原则

坚持景观打造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生态优先原则。坚持生态公益型景观林和商品经营型景观林建设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利用本地乡土树种。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建立林带长远管理机制和更新抚育措施。

3 植物选择与配置

3.1林种设计

考虑到旅游公路的绿化需兼具道路防护和景观美化的功能,规划设计林种为护路林及风景林。护路林主要指道路两旁为防止飞沙、积雪以及横向风流等对道路或行驶车辆造成有害影响而种植的林带[5]。风景林则是由乔、灌木及草木植物配置而成,具备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树丛、树群组合的树林类型[6]。

3.2 树种设计

由于旅游公路绿化既要强调对公路的养护作用,对景观效果也有较高要求,在植物配植上采取以经济实用、抗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配以经引种驯化并适宜当地栽培的外来植物,尽量使植被恢复后的景观能与自然景观具有一致性,从而保护当地特有的自然植被景观不受破坏[3,7]。植物景观营造时还需注意对观叶、观干、观花、观果等植物的搭配应用。

荆当旅游公路荆州段绿化规划设计三类树种:灌木、常绿乔木、落叶乔木。花灌木备选树种为:樱花Cerasus yedoensis、椤木石楠Photinia davidsoniae、鸡爪槭Acer palmatum、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常绿乔木备选树种为:樟Cinnamomum camphora、女贞Ligustrum lucidum、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落叶乔木备选树种为: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朴树Celtis sinensis、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鹅掌楸(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银杏Ginkgo biloba、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备选树种普遍适宜亚热带湿润气候,具备喜光、耐旱、生长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瘠薄等共同习性。结合荆当旅游公路荆州段沿线的具体环境和立地条件,依据植物的生态学特性及其生境特点,最终选定樱花、红叶石楠、红枫、紫薇、樟、大叶女贞、广玉兰、栾树、朴树、三角枫、中山杉等11个树种。

3.3 配植方式

景观设计中应以安全为主、观赏为辅,对于路侧新栽植的树木,应注意栽植密度和高矮搭配,预留适当的眺望空间,以减少驾驶员的压迫感,并给驾驶员和乘客提供浏览沿途风光的视觉空间[8]。因此,公路绿化一般遵循“近草、中灌、远乔”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栽植方式构成静态的景观,再利用汽车运动中的视觉效应形成动态美景[3,9]。从保护环境方面来看,公路绿化设计中应当留有充足的绿化宽度,乔木的品种应当呈现多样化,要保持乔木之前之间的高低有序。通过对荆当旅游公路建设现场的环境因子如立地条件、气候环境以及绿化布局和美化需要等多种因素的分析,最终确定适宜的植物类型和配植方式。荆当旅游公路荆州段两旁平台各种植三排绿化树木,靠近公路向外侧依次为灌木—常绿乔木—落叶乔木。拟建立以下4种植物配植模式:①樱花—樟—栾树,②红叶石楠—广玉兰—三角枫,③红枫—樟—中山杉,④紫薇—大叶女贞—朴树。可形成观花与观叶兼得、常绿与彩叶搭配、高低复层错落有致的林相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荆州本地乡土树种,体现荆州特色。

在笔直路段,因近处缺少参照物,驾驶员很容易对速度产生错觉,认为车速并不快,从而导致超速而造成事故,故拟采取分段栽植不同配置的树木的方式,每隔一段距离就变换配置,以增强速度感。公路两旁平台绿化树种必须保持一致,分段(20 km以上)可以更换树种搭配模式。株行距设计为25×30 m,与公路平行方向为株距,与公路垂直方向为行距(图2)。采取品字形的种植方式,可以增强林带对空气的阻挡作用,既可以有效防范强风对公路及行车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净化空气。

工程实施后,预计绿化面积可达到2828 hm2,植树49 608株(丛)。另外,为保证工程实施效果,还需加强公路绿化的日常养护,主要是及时检查、灌水、除草、松土、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和补植等。

4 总结

荆当旅游公路荆州段建成后,一方面将提升荆州区的路网总体结构,优化完善荆州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有效地提高公路网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对于荆州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提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还将进一步改善荆州区的投资环境。此次绿化设计以调查分析为基础,严格遵守保护生态环境的指导思想,兼顾旅游公路的动态性、层次性等特点,力求规划设计出适宜当地立地气候条件的植被配置模式和展现荆州人文风貌的绿化景观。但是,绿化工程还可能遭受极端气候或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其配置模式是否适合进一步推广应用,还需后续观测与研究。

参 考 文 献

[1]廖裕武,鲍萌.浅谈公路绿化设计的重要性及应遵循的原则[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37(12):7778.

[2]张勇,王伟.浅谈公路绿化与美化[J].吉林交通科技,2013,(2):2830.

[3]胡毅夫,张子培.张清旅游公路绿化工程和景观协调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4):9194.

[4] 李华.荆当旅游公路月底开工 建成后串联荆州四大景区[EB/OL]. [20141106.]http://www.jznews.com.cn/comnews/system/2014/11/06/011567990.shtml.

[5] 王淑云.谈护路林的配置方式[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1):8383.

[6] 王小德.风景林景观建设初探[J]. 华东森林经理,2000,14:1214.

[7]宫茜茜.黑龙江省公路绿化技术模式及预期效益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4,(6):6364.

[8]龙玲.旅游公路沿线景观设计的初步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2011,38(2):7577.

[9]熊广忠.交通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6421645.

(责任编辑:郑京津)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
刘璐规划设计作品
规划设计作品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城郊休闲型风景道规划设计策略
规划设计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