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石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

2015-05-30 19:25陶香华王元安
湖北林业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

陶香华 王元安

摘 要: 在介绍石漠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十堰市郧阳区境内的石漠化成因和现状,并提出了恢复石漠化的植被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以期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水源区;石漠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S7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4-0066-04

石质荒漠化简称为石漠化,它是在喀斯特地区,人类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断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进而造成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导致地表出现荒漠现象,使得岩石慢慢裸露的一个过程[1-2]。究其原因,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丧失大量的土地资源,是“石漠化”对人类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更为严重的是,在“石漠化”现象发生和加剧的情况下,植被就会逐渐减少,这样就使得水土流失严重,进而造成对水源区生态的严重破坏。

1 郧阳区石漠化现状与综合治理基本原则

郧阳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2014年9月9日,正式批复撤销郧县,设立十堰市郧阳区,辖20个乡镇(场),336个村,国土总面积38.63万hm2,其中,林地面积29.55万hm2,耕地面积4万hm2,水域面积2万hm2,森林覆盖率56.89%,林木积蓄量522万m3。林业特色产业为木瓜、柑桔、核桃、油橄榄等。全区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汉江以北及汉江河谷沿岸,共12个乡镇,岩溶区面积超过1/3,其中石漠化面积3.97万hm2。造林任务十分艰巨,随着2014年10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调水,核心水源区生态保护和石漠化治理显得更加重要,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100个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一。

郧阳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制宜、以封为主、封造结合、适地适树、质量优先,绿化与美化、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封育的基础上,加快石漠化地区的造林绿化力度,营建多树种、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层生态群落。坚持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组织实施的原则,使生态功能与产业发展、景观效果相结合,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成生态治理、生态移民、水土保护和农村清洁能源的示范工程,实现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需求,发挥生态多种效益。

2 郧阳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措施

2.1 封山育林

以封为主,封、防、保结合,强化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等“三防”措施,全面实行地方政府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任期目标责任制,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突出封山育林的质量和成效。通过封山育林,使森林质量得到较为明显改善,林种树种结构得到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增加,森林火灾发生率大幅下降,病虫害防控得到加强,森林生态功能和林业经济效益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2.2 人工造林

立足汉江沿岸石漠化现状,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实施植树多季化、造林工程化、育苗市场化、基地规模化、投资多元化、产业公司化的“六化”造林模式。人工造林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工程造林为载体,整村整乡推进,联村跨乡规模治理,全面完成造林绿化任务,使森林覆盖率快速提高,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2.3 农村能源

大力开展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重点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全力推进“一建三改”(建沼气池,配套改厨、改厕、改圈)生态工程,广泛采取改灶节柴,以沼气代柴,舍饲圈养治理模式,实现了一沼多能、一沼多用、一沼多收的农村能源建设目标,有效保护了森林植被。实践再次证明,沼气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支出、增加收入、改善居住环境,而且对森林植被保护起到不可低估促进作用。

湖 北 林 业 科 技第44卷

第4期陶香华,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石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

2.4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以小流域水土治理为依托,采取建水窖、清库塘、修渠堰、坡改梯、旱改水的兴水、治水措施,蓄住天上水、涵养地下水。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蓄水保湿与科学排涝相结合,科学规划,分片治理模式。使项目区水土流失强度明显下降,流失等级相应降低,大部分强度以上流失等级普遍降至中、轻度,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发展,治理后的项目区逐渐形成“山顶水保林、山腰经果林、山脚高产田、田路相通、渠窖相连、排灌自如”的生态环境新格局。

2.5 扶贫开发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把重点村致富产业建设与全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柑桔、木瓜、胡桑、核桃、油橄榄等五大主导产业,按照多乡一业、数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的要求,办示范样板,基本上形成了丹江库区柑桔带、退耕还林和二高山地区木瓜带、低山丘岭桑蚕带、城郊乡镇和国道沿线核桃和油橄榄带的产业格局。

2.6 生态移民

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石漠化地区的农户以及居住在森林公园、国营林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境脆弱,停耕后失去基本生存条件、影响生态环境的农户,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先急后缓、统一规划、产居结合”的原则,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最大程度降低人为因素对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作用。

3 郧阳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模式

通过三年的试点工程和三年的重点县建设探索,郧阳区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石漠化治理新模式:

模式之一:林业工程建设模式。汉江流域郧阳区段自然条件恶劣,石漠化地区山体坡度大,土层薄,岩石裸露,造林难度极大。尤其是目前的石漠化地区的荒山都是前些年灭荒时留下的难以造林地,巩固和治理非常艰难。这些区域主要以规划实施林业工程项目治理为主。方法是改过去冬季治山、春季造林为秋冬二季治山、春秋两季造林;改过去分散造林为集中造林,连片整地,规模治理;改群众义务植树造林为集中技术力量,组织专业队伍造林和义务植树造林相结合。位于汉江北岸的杨溪铺镇鲍沟小流域治理区充分运用该模式进行治理。该小流域治理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4~2015)》通过省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是全省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之一。工程计划在两年内投入专项资金约3 000万元。项目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林业工程措施。突出把握四个方面的技术关键。一是高标准整地植苗。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设计不同的造林树种,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高标准整地植苗,造林整地前安排林业工程技术人员统一放线,造林后达到成行、成线、成带、成片。二是大苗客土造林。在荒山大窝整地条件差的区域采用移土培肥的办法,用两至三年生大苗造林,解决了人工造林成林慢,地表易水土流失,幼苗抚育管护投资大的问题。三是优质壮苗上山。全部采用容器苗,并坚持苗木“四不上山”制度,即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苗木不上山,没有检疫的苗木不上山,与设计树种不符的苗木不上山,没有验收的苗木不上山。四是细化造林环节。采取专班起苗,专班运苗,专班植苗,统一发放苗木、统一造林时间、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签订造林责任状,包栽植保成活的办法造林。从设计到施工各环节进行跟踪督导服务,大力推广使用生根粉、保水剂等,确保石漠化治理工程造林造一片,成一片。其中示范案例杨溪铺镇鲍沟小流域治理石漠化面积1 411 hm2。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以减少泥沙421万t,增加森林面积37354 hm2,使85902 hm2的森林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模式之二:社会资本实施产业建设模式。以湖北丰神林果有限公司治理为示范案例,该公司在杨溪铺镇和谭家湾镇流转宜林荒山荒滩荒坡533 hm2,实行先坡改梯后移土配肥,再移植大苗的办法,建成木瓜生态科技园、核桃示范种植园,公司后期成立木瓜、核桃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发展木瓜、核桃2 000 hm2,使2 200多户群众走上林业特色产业致富之路。该模式体现出“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承包、租赁等多种流转形式落实经营主体,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该模式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探索实践项目区产业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形成产业扶贫资金补助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再由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辐射、帮扶困难群众,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实现双方滚动发展。郧阳区通过走这一新路子,成功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逐步形成“果菜药畜桑”的扶贫产业新格局。实现石漠化治理与特色产业建设,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农民脱贫致富的双赢局面。

模式之三:小流域综合改造建设模式。以小流域为单位,将生态建设、产业建设、农村清洁能源、水土保护和生态移民有机统一、统筹部署,实施全流域山、水、林、田、路、村、人综合治理,最终达到生态和美、产业发展、村庄靓丽、乡风文明的建设效果。郧阳区樱桃沟小流域是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项目区,该项目区石漠化面积为330 hm2,按照“山顶营造生态林、山腰种植经果林、山脚改造当家地”的治理目标,一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耕地466 hm2、经济林5866 hm2,营造水土保持林6333 hm2,溪沟整治7 800 m,修建拦砂坝5座,配套水窖300余口。二是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落实“建太阳能、建沼气池,改厕、改厨、改圈”等二建三改示范户300户。三是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大山深处的贫困人口移民到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方,达到保护森林植被与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机统一,项目共完成生态移民25户。在此基础上,本着“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对樱桃沟流域的乡村环境整治、房屋改建、景观修复、旅游策划、美食挖掘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建设,使樱桃沟小流域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成功入选鄂西圈首批8个“绿色幸福村”示范村之一、获得湖北旅游名村称号。该模式的治理特色是,统一整合发改、林业、水利、畜牧、扶贫、农业、国土等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设方向,推进流域内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建设整洁靓丽新农村。

4 郧阳区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成效

4.1 生态效益

通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项目区的生态效益有了明显的改善。据统计,2008年以来,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全县增加森林面积2 3927 hm2,9 532 hm2的森林得到有效保护,增加森林覆盖率563个百分点,增加基本农田78 hm2,水土保持6 000余hm2,培养养殖大户26个,涵养水源125亿m3,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到50年一遇。降低了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的危害。

4.2 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一是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深得项目区干部群众认可和拥护,为构建和谐新农村起到了良好带动示范作用。二是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4.3 经济效益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可以直接用货币进行计算量化的效益:一是生产效益,包括坡改梯、种草养殖,经测算,年增加生产效益1亿元。其中,小型水利直接形成5 000万元,新型种草养畜增加4 000万元。其他增收1 000万元。二是储备效益,项目建成后新增公益林10万hm2,项目区内森林覆盖率可达51%,形成取之不尽的绿色财富银行。三是在工程建设中,共使用农村劳力40余万人次,使用农用机械860班次,共为6 000多户、7.5万人增收创造了条件。

5 郧阳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工程主要经验

5.1 加强领导、营造氛围

采取广播、电视、报纸、网路、短信、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形式的媒体宣传,并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民众对治理“石漠化”的重视。对于一些治理“石漠化”积极的地方或群众给予财政补贴、政策支持、社会褒奖,并树立典型,推而广之。促使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到治理“石漠化”的行动中来,进而激起民众一起参与治理“石漠化”的攻坚战。

5.2 因地制宜、攻克重点

由于郧阳区自然条件恶劣,春秋降雨偏少,灾害性天气比较频繁,致使造林反复性大,特别是石漠化地区造林,山体坡度大,土层薄,岩石裸露,缺少水源,造林难度更大。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我们针对成活率低、力量单薄、时间集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和资源力量,改过去冬季治山、春季造林为秋冬二季治山、春秋两季造林;集中领导、集中劳力、集中资金、集中技术力量,在全社会参与造林的基础上,组织专业队伍造林,突出了重点,形成了规模,造出了成效。

5.3 适地适树,科学造林

因石漠化地区造林立地条件差,在育苗方面大力推广容器育苗技术;在造林方面推广使用生根粉、保水剂等,大大地提高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封山植树项目建设的水平。同时,在植苗造林中严把质量关,坚持适地适树,高标准整地,良种壮苗供应,按技术要求栽植,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确保了治理成效。

5.4 部门联动、加强协作

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既是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又是一项经济社会综合工程,任务艰巨。既要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的职能作用,与发改、水利、畜牧、扶贫、农业等部门紧密协作,共同行动,又要通过“各端一盘菜,共置一桌席”的模式,推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5.5 石漠化治理的政策保障

第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保护当地农民的利益,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第二,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在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全面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动员群众投工出力,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优选雇佣项目区农民参与工程建设,保障工程建设的用工需求。第三,建立资金整合机制。郧阳区统一整合林业、发改、水利、畜牧、扶贫、农业等部门项目资金,捆包分配使用,壮大项目工程规模,保证治理取得实效。第四,明晰石漠化土地产权关系。实行“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不断完善土地使用政策与制度。第五,扶持石漠化地区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郧阳区果、菜、农、畜、桑”五大支柱产业建设,每一年安排一定资金,鼓励和扶持石漠化治理地区发展区特色支柱产业,鼓励建设或引进龙头企业进入石漠化治理地区进行林产品与特色非作物类农产品开发,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

参 考 文 献

[1]姚永慧.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1):76-84.

[2]孔威.滇桂黔石漠化广西片区扶贫开发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4.

[3]左太安,刁承泰,苏维词,等.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分析[J].生态学报,2014,(23):67-69.

[4]吴鹏,朱军,崔迎春,等.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效益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以杠寨小流域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10):95-101.

(责任编辑:唐 岚)

猜你喜欢
石漠化治理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变化特征及治理成效分析
基于RS和GIS的云南石林县石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