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与建设技术探讨

2015-05-30 19:25付达夫
湖北林业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植被恢复三峡水库

付达夫

摘 要: 以国务院批复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为基础,探讨了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技术问题,为三峡库区植被恢复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5-0076-02

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三峡工程于 2009 年如期完成了初步设计确定的建设任务,2010 年 10 月试验性蓄水成功达到了正常蓄水位175 m,开始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三峡工程是一个多目标、多效益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复杂。在发挥其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水库蓄水运行也对库区、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总体上有利有弊,利大于弊[1]。同时,由于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与该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历史原因形成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累积性。这些问题有的是论证和设计中已预见到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的;有的是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的;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库区社会和谐稳定、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挥,必须妥善解决。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为妥善解决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问题,需有序开展三峡后续工作。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与建设是三峡后续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1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范围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按照国务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体系的要求,为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削减入库污染负荷,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三峡水库水质,拟在三峡水库土地淹没线(坝前正常蓄水位 175 m 接 5年一遇洪水和 11 月份 5 年一遇来水的回水水面线)至第一道山脊线之间的区域建立生态屏障区。包括库周生态保护带和生态利用区,库周生态保护带是指沿三峡水库土地淹没线向背库侧水平投影100 m 宽度范围内的区域。生态屏障区农村范围按“图上定线→与村组界线拟合→实地踏勘复核”的程序确定。经规划人员现场勾绘,并与库区各区县有关部门充分交流和沟通,划定生态屏障区农村区域面积4 99082 km2,占库区涉及区县总幅员面积57 6091 km2的87%,涉及库区213个乡镇、1 393个村、6 945个村民小组(其中农村移民后靠安置组3 268 个,占生态屏障区涉及总组数的4706%)。

2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建设思路

根据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在生态保护带以生态林建设为主进行植被恢复,在生态利用区协调进行生态林和经济林的建设,在沿库周生态斑块间布设的生态廊道也以生态林建设为主。生态林建设包括在立地条件较差的水土流失关键地段、荒山草地、未利用地等恢复有林地,对现有灌木林、未成林地进行封育,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和风景区营造景观林等措施。经济林建设主要是对现有经济林(主要是园林)进行改造或补植,在缓坡耕地及立地条件较好的荒山地新造经济林[2]。

3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建设主要内容

(1) 植被恢复。生态屏障区农村区域4991万hm2,当前森林覆盖面积为1473万hm2,森林覆盖率仅为295%。通过封育、低效林改造、补植补造等措施(含生态廊道建设与配苗工程)改造灌木林和其他林地,以及新造林,大幅提高生态屏障区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50%左右。

(2) 生态廊道建设。由于生态屏障区内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存在景观破碎和生态斑块相互隔离的现象,为沟通不同生态斑块之间联系,为关键物种在不同栖息地之间迁徙建立生态通道。生态廊道建设以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应满足建立水库岸边至高山森林之间,以及生态屏障区不同生态斑块之间生态联系的需要。

(3) 珍稀濒危植物群落及动物栖息地保护。根据不同区域的多样性保护需求,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群落及动物栖息地。其中,库区西部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偏湿性常绿阔叶林区、库区中部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常绿阔叶林区、库区东部低山、中山峡谷暖湿常绿阔叶林区具有典型代表性。

(4)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建设与完善。在加强库区已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基础上,与目前已有的保护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项目相衔接,新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完善与扩建现有保护区及森林公园。

(5)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保护。根据不同区域的植被分布状况及区域生态保护需求,对库区西部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偏湿性常绿阔叶林区、库区中部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常绿阔叶林区及库区东部低山、中山峡谷暖湿常绿阔叶林区加强建设与保护。

4 讨论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建设通过实施植被恢复、生态廊道建设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完善区域生态系统结构,提升其过滤、吸收和转化面源污染的能力,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恢复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控制面源污染入库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保护三峡水库国家战略性淡水资源库的水质安全。

生态屏障区中,应严格限制导致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的建设项目用地。根据生态屏障区农村区域功能分区开展土地生态功能建设,综合考虑影响土地生态功能的各种因素,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在保证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恢复植被、生态廊道建设等生态建设用地的同时,对农用地进行土地整治,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提高耕地质量,适度实施人口转移提高人均耕地占有量,结合生态农业规划安排转变耕作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改良品种等措施提高土地产出。做到既能保护屏障区生态环境,又能满足移民区社会经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永贵.三峡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与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人民长江,2010,41(19):5255.

[2]梁福庆.三峡后续工作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12,12(11):2629.

(责任编辑:唐 岚)

猜你喜欢
植被恢复三峡水库
三峡水库迎战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
国家防总正式批复三峡水库2018年试验性蓄水
废弃菌糠在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广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模式和效应
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问题及对策
三峡水库澎溪河水-气界面CO2、CH4扩散通量昼夜动态初探
三峡工程为长江中下游补水逾100亿m3
三峡水库综合管理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