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现状与发展建议

2015-05-30 19:25白灵
湖北林业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

白灵

摘 要: 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世界水杉原生种群的唯一分布区。总结了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建区以来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科研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75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5-0078-04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保护、发展、研究自然环境、物种资源及自然历史的重要基地,而且是拯救、保存和繁殖某些濒于灭绝生物资源的基因库[1]。科研工作是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之一,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2,3]。通过研究区内的自然变化规律,监测人为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探索合理运用自然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科学技术、生产建设、文化教育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清江源头,是恩施州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华中天然植物园”、“种质基因库”,是世界水杉原生种群的唯一分布区,也是恩施州生态建设的主阵地。自建区以来,保护区通过项目实施,改善了科研基础条件,开展了基础研究和部分专项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研监测体系,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资金、人才、机制等多种因素制约,科研工作离新时期保护区发展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全面客观地评价保护区科研工作现状,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保护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建设美丽恩施、生态恩施具有重要意义。

1 保护区概况

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武陵山系北上余支和大巴山系巫山余脉齐岳山向东南的延伸部分,地处中国西南高山向东南低山丘陵过渡的第二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境内山峦起伏,孤峰兀立,沟壑纵横,海拔672~17512 m,年降雨量达1 300 mm以上,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涉及恩施州的利川市、恩施市和咸丰县,总面积68 339 hm2,属于野生生物类别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植被茂密,动植物种类丰富而复杂,集中保存了大量古老孑遗、濒危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分布有野生动物1 746种,其中兽类有72种,占湖北省兽类总数的5950%;鸟类226种,占湖北省鸟类总数的4956%;爬行类42种,占湖北省爬行类总数的6774%;两栖类38种,占湖北省两栖类总数的7917%;昆虫有22目170科1 368种,占湖北省昆虫物种总数的2385%。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钱豹、云豹、金雕、林麝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46种。保护区分布有维管束植物201科843属2 033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水杉、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钟萼木、莼菜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秃杉等29种。

2 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效

2.1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工作体系

保护区实行管理局—管理站—保护点(检查站)三级管理体系。管理局内设科研监测科, 2013年~2014年,又增设湖北省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湖北省水杉研究中心两个科研机构,初步形成了管理局—科研站—科研点—样地的监测体系和布局。目前保护区从事科研工作的专职人员9人,兼职人员2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基本能够满足保护区基本科研监测的需要。近十年来,保护区建成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科研宣教中心、标本室、标本展厅等基础设施近1 000 m2。修建了生态定位监测站、测流堰、径流场,安装了森林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配备了基础性的实验、宣教、监测设备。

2.2 完成了科学考察与本底调查工作

保护区于2003年组织科考队,对所有林木资源、动物资源、林地资源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较为翔实的调查,编著出版了《科学考察集》。2006年、2013年又重点对植物资源开展了2次普查,不断对本地资源进行累积和补充。建成规范化的标准植物标本室,共收藏有201科845属2 042种植物近5 000份标本,其中有湖北分布新记录种4种、保护区分布新记录种28种,基本涵盖了区内植物种类。

2.3 开展了区域性的专项研究工作

保护区开展了重点保护对象水杉的相关课题研究。据统计,生长在星斗山保护区内的水杉原生母树现有5 668株,占全国的98%。小河水杉母树管理站先后3次对区内的水杉原生母树开展全面摸底调查,进行系统地编号、挂牌、登记、建档,建立了数据库。对水杉的生态习性、育苗、造林技术、生存环境、遗传特性、水杉色卷蛾的防治进行了专项研究。相应建成水杉种质资源基因库——面积85 hm2的无性系种子园,摸清了水杉生长发育规律,为引种、育苗奠定较好基础。同时,保护区还开展了对区内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工作,设置了水文、气象、植物监测等固定样地100个。与中国林科院、湖北民族学院等院校共建了中国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植被大样地,完成选择、地形测量、样方设置以及样地中的树木挂牌、标记等工作。其内共计含有胸径≥1 cm的植物个体21 034株,平均每个样地421株,最大的样地达862株,最小的样地有329株。

2.4 加强了多层次多方面科研合作与交流

管理区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华中师范大学、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中南民族大学等单位交流合作,开展采种繁育、水杉种群繁育、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的研究调查。与中国林科院科信所、华中师范大学、三峡大学签订多项科研合作协议,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族大学的教学实验基地,湖北民族学院研究生培养与创新基地,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

2.5 举办了多形式多内容科普宣传活动

保护区和州、县市林业、环保、共青团、教委多次联合,利用乡、村开会以及赶集机会,开展生物多样性、鸟类知识巡展、科普知识应答等科普宣传活动,引导区内居民积极保护好动植物资源,保护好自然环境。在各级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发表相关文章信息300余篇,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扩大了对外影响。

3 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条件薄弱

保护区没有正规的科研监测综合场所、野生动植物监测点、水文监测点,无中心实验室,缺少相关仪器设备,现有设施设备落后,对我国独有的植物界“国宝”—水杉原生种群及其他珍稀濒危物种无力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科教宣传中心面积较小,缺乏必要的辅助设施设备。缺少陈列馆,5 000余份植物标本没有一个较好的保存和展示的平台。

3.2 科研经费匮乏

国家对保护区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改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上,目前,国家三期能力建设投资已全面完成,对保护区还没有启动科研项目的投资,保护区的科研经费缺乏正常的投入渠道。现有的省、州财政资金仅能解决人员工资和保障基本事业运行,开展科研课题完全需自筹资金。

3.3 专业科研人员缺乏

一是自有科技人才稀缺。保护区目前的技术人员仅占管理局总人数的30%,且其中林业工程类专业人员只有5人。受编制限制,每年正常招录的人员有限,形不成科研梯队。二是缺乏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专业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不强或要求转岗,科研队伍不稳定。三是缺乏人才引进机制。由于保护区地处偏远,远离中心城区,待遇低,很难留住相关的专业人才。四是缺乏专业知识培训和更新,且在知识培训上重管理、轻专业。现有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偏向老化。

3.4 科研范围狭窄

保护区科研范围主要集中在常规监测上,而且监测对象不平衡。侧重于植物监测,对于区内的哺乳动物、鸟类监测出现空白。专项性课题极其有限,科学管理研究项目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研设备和手段还停留在对资源进行基本的看护和记录上,科研功能发挥极不充分。

4 发展建议

4.1 宣传与考核,提高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科研是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任务,能够为自然保护区实施有效保护、实现管理目标、获得科技信息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保护区建设提供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4]。然而,较其他科研活动而言,自然保护区科研工作具有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等特点,其科研产出率较低,科研成果很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或在短时期内不易体现,往往会引起各级管理者轻视,从而制约了保护区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各级、各部门、全社会都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科研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在体制机制建立、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经费投入等多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共同推进保护区的科研工作。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正确的政绩考核体系,把保护区科研工作成效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4.2 理清思路,明确科研工作的目标与内容

按李东义看法,自然保护区科研工作内容广泛,一般来说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普创作[2]。星斗山自然保护区未来科研工作应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普创作“三个方面”为主要内容,按照摸清家底、专项研究、合理利用“三步走”的思路,结合本区域现状和特色开展。

(1)基础研究:包括本底调查和专项研究。

本底调查就是对生物、非生物、社会进行调查,掌握“家底”。星斗山自然保护区在筹建和建立之初,已较为全面的开展这方面工作,基本摸清了“家底”,今后重点在于对本地资源进行累积和补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知水平、技术力量的提高,未来5年内也有必要开展全面、综合的新一轮科学考察,特别是对水杉原生种群、生物多样性资源以及其它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研究,为提高保护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专项研究是为解决基础领域某一专项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分为生物学、种群恢复和生态学3个部分,星斗山保护区首要做好科研监测。要以保护优先为核心,按照选点科学、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内涵丰富的原则,建设规范化、全方位的生物监测和预测系统。通过对区内的森林、水文水质、空气、土壤、病虫害,动物、人为活动进行综合监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信息系统,随时掌握动态,及时补充和完善信息数据库。根据数据分析,及时调整生物保护、生境管理的措施和方法,为进一步保护和恢复自然植被群落和野生动物数量提供科学支撑。其次是结合区域特色,开展以水杉、秃杉等珍稀物种的基因保存、地质演化、生物防治等研究,该领域研究水平与成果要到达国内领先水平。

(2)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取经济效益或实现有效管理而进行的有突出实用价值的研究,分为开发利用和有效管理。

在合理利用方面,要围绕主要保护对象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繁育利用技术进行研究。既要针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水杉无性系繁殖后结实率低、水杉色卷蛾的动态防治等进行研究,又要考虑应用推广,如目前实现了水杉的繁殖和栽培,应拓展到其他领域;要有代表保护区发展方向的前沿性课题,如红豆杉紫杉醇的提取技术等,又要综合考虑成果应用和市场转化。如药用植物的栽培和市场研发,珍稀植物的繁育与村庄绿化美化应用,景观设计与休闲旅游等等相关联的研究。通过“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让科研成果更好地为生态建设服务,不断推进恩施州生态文明和生态产业发展。

在有效管理方面,要结合独特的区情、社情,全面调查和分析保护区的主要威胁因子和限制因素,建立方案库、资源包,建立社区群众参与保护区建设的指导大纲,提出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和对策建议,通过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科学普及:要充分利用科研场所、设施设备已及科研人才,面向外界学校、旅游团体、周边社区等开展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科普活动,在全社会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要积极举办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讲座活动,及时发布动态信息、科研成果等,提升保护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4.3 拓宽渠道,多方筹集科研资金

一是大力争取科研项目拉动。保护区除了向林业、环保、发改、科技等部门争取科研经费,还要进一步拓宽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参与科研合作,共同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级及省级科技项目等,通过提供实验基地,组织重点课题,共同攻关,调动科研资金、人才、资源不断向保护区倾斜和集聚。二是进一步争取国家、各级政府的配套和支持,通过生态保护和建设,建立合理的、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三是成立保护区基金会。吸纳社会资金,争取民间援助等渠道,积极争取保护区生物多样保护建设资金。

4.4 建立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事业是一项“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工作,在宣扬科技工作者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精神的同时,更要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的良好环境。一是通过配置必要科研设备,建立较为先进的科研实验室,提供必要学习、生活设施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硬件环境。二是建立专业技术、技能岗位和职务与薪酬挂钩的长效机制,打通科技人才晋升通道。三是设立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对成果、专利、论文等按层次实施奖励,对保护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科普活动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个人和单位,要给予重奖。

4.5 引进与培养,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力量

科研监测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稳定的、水平较高的科研人员队伍是做好科研工作的保证。一是要重引进,通过提高待遇、提供优惠条件,特设岗位吸引中、高级科技人才,投身到保护区建设事业。通过科研教学实验基地、研究生培养与创新基地建设,双向选择,从保护区的见习生中直接培养招聘吸收一批大学毕业生。二是要重培养,制定短、中、长期三个层次科研人员培训计划,通过分期分批的进行半脱产或脱产系统性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科研骨干力量和学科带头人。三是要巧借力,聘请动植物、生态、湿地、气象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组建“星斗山保护区专家委员会”。制定《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家委员会章程》,定期组织召开年会,指导适宜自然保护区应用的技术和成果,咨询和共商保护区管理问题。可聘请知名教授到保护区兼任课题负责人,锻炼培养科技队伍,提高保护区科研水平。

4.6 协同发展,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科技示范园

科研是衡量标准和决策依据,要以科研协调保护区的基本职能,要同建设保护区珍稀植物园、物种基因库,与“星斗山”茶叶、蜂蜜、矿泉水等系列产品开发相结合,逐步建立与全媒体时代相适应的科研、教学、宣教和科普基地,将星斗山打造武陵山区集科研实验、资源利用、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保护区示范基地。一是加强科研中心建设,重点设置实验室和远程视频监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二是采用遥感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三是突出宣传教育作用。建设访客中心、标本陈列馆、中国水杉中心,真正把保护区建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探索自然奥秘的趣味园、科普教育的博物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示范园。

参 考 文 献

[1]朱兆泉,蒲云海.湖北林业自然保护区[M].湖北: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李东义. 论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工作[J]. 河北林果研究, 2000,15(增刊): 2629.

[3]朱莉华,胡天华,王继飞.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工作发展探讨[J]. 宁夏农林科技, 2013,54(12): 133135.

[4] 王亮,杨增武,田瑞祥,等. 安西自然保护区科研现状与发展对策[J]. 甘肃科技, 2013, 29(20): 14.

(责任编辑:唐 岚)

猜你喜欢
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民办高校秘书工作的现状与优化措施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