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背景下前苏联与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研究

2015-05-30 11:09李毅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体育事业

李毅

【摘 要】我国通过借鉴前苏联发展模式,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国家政策,开展多边体育外交,扩大国际体育交流,承办大型国际体育盛会,全面提高了以民族与国家荣誉为主要任务的体育事业发展阶段。

【关键词】国际背景;体育事业;发展历程

1复制“苏联模式”阶段(1949年建国后至1955年)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继承优秀的体育遗产和学习外国体育的先进经验是建立新体育的必由之路。苏联人民给中国人民以无私的帮助,特别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同志为了帮助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但派遣大批技术人员,而且借助自己男篮在世界奥运上挫败美国的威望,亲自调派体育教练到中国指导体育事业的发展,因而新生的共和国自然而然的把发展体育的重心放在了苏联。1949年10月,朱德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的讲话中正式提出:“要学习苏联体育方面的好的经验。我国受到帝国主义全面封锁、又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情况下,学习苏联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它有利于加快新体育建设的步伐。为了改变旧体育落后的面貌,尽快建立新体育体制,中国把学习、吸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进的体育体制和经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1950年8月新中国的第一个体育代表团应邀访苏,对苏联体育运动的组织领导、以及学校体育等较为系统的考察和学习,并参观了全苏田径运动大会、莫斯科斯大林体育大学、中央体育研究院,以及列宁格勒和基辅等地的工厂、学校及公共体育等体育活动。体育代表团主要由体育界学者和青年团人士组成。1950年《新体育》杂志创刊,就把对苏联体育的介绍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如在创刊号发表的牟作云《今闻苏联的体育》一文中、从苏联体育的发展历史、运动的原则与方法、制度与作风、体育组织以及体育师资培养,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赛与奖励制度等方面作了全面的介绍。

除了通过报刊、报告、出访等方式学习和宣传苏联体育的经验.当时还邀请了许多苏联体育专家等来华访问讲学。1953年,中央体育学院成立不久就设立研究部,聘请苏联体育专家凯里舍夫为研究生讲课和指导,从而培养了新中国的第一批体育理论研究生。凯里舍夫是莫斯科中央体育学院的讲师,他是对中国体育理论影响最大的一位苏联专家。凯里舍夫的体育教育理论体系,对新中国的体育界来说,却十分新鲜,形成了强大的冲击,特别是对体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思考,促进了中国体育理论学科的形成,对中国学校体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2“苏联模式”中国化阶段(1956-1965年)

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本土化问题就明确地提出来了。1956年在个国范围内兴起了以总结建国几年来的经验为基础,从理论上认识苏联经验,反思苏联教训的社会政治思潮体育界也有一些学者看到学习、移植苏联体育思想过程的不足,提出要联系实际,不能机械搬用苏联理论,需要打开眼界,批判地接受所有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成果等意见,其中有些看法由于当时政治原因受到批判,但结合实际将“苏联模式”本土化却是共识,且有学者在这力一面进行了努力。

吴邦伟等1957年出版《的体育理论基本知识》一书,可视为“苏联模式”本土化起步阶段的代表作其思路主要是在苏联体育思想体系框架内,进行消化、补充比如运用毛泽东矛盾学说充实体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概括了体育对身体、思想教育、国防、生产以及国际事务力一面的作用等。

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已经有些疏远的迹象,但仍然延续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在这段时期经过多次与社会主义国家互访活动,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也借鉴苏联模式,稳步向前推进。伴随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体育发展开始彻底中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走上“关门闭户”的道路。直到1966年“文革”之前,人们一直试图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体系,1961年.1963年出版的《体育理论》教材,可谓本土化努力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3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6)

这段时期中国的国际环境一直比较危险,国防安全受到重大威胁,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国开始从背靠社会主义的一面进入到面对世界各种力量敌视的局面。《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对党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错误的改组,使“左”倾错误方针席卷了全国。随后的红卫兵运动通过全国性的大串联,煽动起全国性各行各业的“造反”风潮,使各级领导相继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遭到批斗。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体育系统内的领导干部也难逃被冲击和揪斗的命运。

1966年开始各省、地、市级体委都停止了正常的工作,体育系统陷入了瘫痪状态。1967年以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确定的一整套竞技体育管理制度被废止,整个训练和竞赛体系完全崩溃,国家队和各省、市、自治区运动队多被解散,竞技体育受到严重的破坏。

文革开始后,学校是整个浩劫的重灾区,在新闻舆论的煽动下,全国学生“停课闹革命”,学校处于混乱状态。1967年,中央要求全国学校“复课闹革命”,虽然恢复了上课,但体育课被军体课取代,主要学习解放军的队列、投弹、刺杀等简单动作,以往的教学内容因属于“资产阶级教育”范畴而被取缔,很多学校干脆用劳动代替军体课教学。由于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被占用损坏,学生课余时间主要是“民兵训练”和“学军活动”,课外活动几乎取消,学校体育全线崩溃。

文革初期,群众体育活动因为政治环境的变化骤然降温。文革初期,由于农村特殊的社会环境,农民体育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与“文革”前相比,无论从规模和内容上都已经大大萎缩了。1970年9月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召开以后,全国的政治局势有了好的转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都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在竞技运动方面,“乒乓外交”的成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4“苏联模式”扬弃阶段(1977至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国家体育,促使中国体育快速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打破了长期封闭状态。从80年代初开始,国外各种体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地介绍进来,成为推动我国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苏联模式失去了原有的神圣光环。无论是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还是学校体育,原有体制上都不适应市场经济,因此一步步走入改革的轨道。

20世纪90年代,中国曾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国际环境。一方面,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对中国的内政横加干涉,对中国实施外交和经济制裁。另一方面,苏联的解体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产生了怀疑。面对这种不利形势,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十守拙、绝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同世界各国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年9月

[2]吴礼文.贺龙同志与我国的体育事业[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1,03

[3]范国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3.04

[4]王昊.论新中国的体育外交[D].外交学院,2006

[5]马悦.论我国体育外交的作用与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体育事业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广西体育事业发展实力的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区域体育事业发展探索与研究
——以壁球运动为例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