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具有永恒品质的言说

2015-05-30 10:48杨海亮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5年32期
关键词:晏阳初香港大学爱祖国

杨海亮

1913年9月,晏阳初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不久,港大索特院长告诉晏阳初:“你考第一,新生状元,可得英皇爱德华第七奖学金,共1600元。”1600元,这对晏阳初来说,是做梦也不曾想过的。然而,索特继续说道:“这奖学金有一项条款,得奖人必须是英国属民。你愿做英国属民吗?”听了这条件,晏阳初陡然间义愤填膺。他十分气愤地说:“这代价,要一个中国人来付,太高了。”说完,他昂首挺胸走出了院长办公室。

1949年3月,钱钟书与杨绛在好友任鸿隽家讨论去留问题,母校牛津大学、香港大学都来函高薪聘请他们,但他们依然留了下来。后来,有人问杨绛为什么不出国,杨绛说:“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逃跑。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文化,爱祖国文字,爱祖国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1955年9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准备回国。在香港九龙火车站候车室,有记者用英语采访,钱学森答道:“对不起,现在我要说中国话了!”

◎萤火小语:拾掇这些话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颗颗高贵、生动而深邃的灵魂。无疑,这些话语不会过时,也不会被埋没,而是有着永恒的品质,有着永久的光芒。因为它们是骄傲与矜持的美妙结合,是尊严与忠诚的完美结晶。

◎文题延伸:尊严;热爱祖国;做人与处世……

(黄明平摘自《全国优秀作文选:美文精粹》2015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晏阳初香港大学爱祖国
晏阳初拒绝加入英国国籍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我们爱祖国
我爱祖国这个家
状元争夺战
大师之大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研究
爱学习 爱劳动 爱祖国
共修课程:人文精神与博雅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