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家的蒸菜

2015-05-30 11:21方平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蒸菜婆家火候

方平

婆婆是位十足的美食家。一年四季,她像变戏法一样做给我们吃,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她最拿手的是蒸菜。

第一次去丈夫家,他们为我摆了酒席,睁眼一看,一桌子菜中有一半是蒸菜,这让我这个平时只吃“老三篇”的偏食者大开眼界,在丈夫的陪伴下这盘尝点、那碗试点,这蒸菜既不油腻,又松软入味,口感特别好,于是顾不上女孩子的“优雅”,大吃起来,婆婆见我如此“狼吞虎咽”,在众亲戚面前解释我喜欢这个“味”。临走时,还叮嘱丈夫带两碗送给我家。

说来也怪,我的孩子也“遗传”了我的这种口味,凡是我喜欢吃的,她都特别中意,尤其是蒸菜,这让婆婆非常欣慰。孩子不到一岁婆婆就用糯米粉熬糊糊,黏米粉蒸肉末给她吃,还说蒸菜养人。我在旁边学着婆婆的样,“邯郸学步”地做起了蒸菜,呵!好像一锅稀粥。婆婆告诉我,先要将上好的米(适量)洗净泡好,磨成粉,将要蒸的鱼、肉、藕等食材洗净切好,用盐、酱、胡椒、辣椒粉拌匀,入味后又和米粉拌匀,装进碗或盘里,还留点米粉洒在蒸菜最上面,然后将要蒸的各种菜依次摆上,架上甑贝用柴火猛蒸,一边添柴送火,一边把握火候,待上大气香气扑鼻时取锅。

我问婆婆,是谁告诉她这门“绝活”?婆婆说,她们家从上世纪40年代由长沙(上湖南)迁居江南镇后,就一直住在这里,那时人多劳少,加上物资生活极度匮乏,孩子嗷嗷待哺,大人们田地里体力活非常劳累,既没东西吃,又需要东西吃。这样就“逼”着她想办法,婆婆很勤快,也很聪慧,和也是迁居江南镇的“江北佬”(湖北人)及江南本地媳妇一道摸索、挖掘着充分利用当地的鱼、米、荞麦、红薯、南瓜,甚至藜蒿等食材做“文章”,没东西吃就变着“戏法”吃,没有时间就拣省时省事省力的做。她们既蒸荞麦、红薯、南瓜巴巴,也蒸鱼、蒸肉、蒸藕,先是满足于让孩子和家人吃饱,后来互相串门、走亲戚就带上一碗“自己的手艺”,她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蒸梅菜扣五花肉、干豆角、扣瘦肉,还蒸猪肘子、猪头肉、猪髈蹄等,再后来慢慢上台面登大雅之堂了,遇上哪家红白喜事、户添丁口、升学当兵、茑迁乔木都摆上几碗几盘做正席的菜肴,既受欢迎又省时省力。一锅蒸了就是好几个菜,席问,要是谁家的蒸菜的盐味或火候不到位,那是件很丢脸的事。几十年来她们既相互帮忙、相互切磋,又分工协作,还相互攀比,看谁家的味好。比如粉蒸鱼和剁椒蒸鱼头什么时候放盐是有讲究的,就这样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婆婆传给媳妇,女儿带到婆家,流传愈来愈广,活聪聪一个蒸菜“大本营”。

好久未吃婆家的蒸菜,心里还真有“空缺”,好在前晌我们到嫁到白羊田的姐姐家作客也吃到了可口的蒸菜,现在想来都口颊留香。

责任编辑:蒋建伟

猜你喜欢
蒸菜婆家火候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十二 “吕祖破气法”“抽添火候”导引法
总跟老公家人融不到一块儿怎么办?
婆家的有些事,不要去“掺和”
火候足时它自美
浏阳蒸菜:一直不变的是小碗
没有什么火候不火候
韩国:娘家出力婆家受益
娘家在隔壁
河南蒸菜的魅力
自动控制火候的LED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