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伤残发生后

2015-05-30 10:48刘松怀石扩
心理与健康 2015年1期
关键词:小赵伤病治疗师

刘松怀 石扩

众所周知,运动员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面临着很高的职业风险。近年来,运动员受伤致残的报道屡见不鲜,桑兰、汤淼、董芳霄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依然记忆犹新。

从荣耀之巅突然跌入一片困窘之后,一般会经历一个怎样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呢?

在一名运动员因疾病、事故或外伤等原因导致残疾的初期阶段,生活会面临全方位的变化。身体由原来健康、充满活力的状态变成了残疾状态,体质极度下降,活动、生活受到限制,伤残严重者甚至完全不能自理;生活环境由原来的运动场馆变成了病房;主要交往对象也由原来的教练员、家人、朋友、同事变成了医生、护士和病友;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也在发生改变,社交范围缩小,社会活动范围和频率受到限制。

从原来的运动员身份变成一个游离于主流社会边缘的残疾人,收入的降低和支出的增加十分明显。这些变化会导致个体发生很大的心理波动,甚至出现心理危机。

小赵,女,17岁,田径运动员。因意外受伤致残,四肢感觉运动障碍,伴大小便障碍一年有余。受伤术后初期,小赵一度精神恍惚,反应迟钝,完全被自己的现状吓得不知所措。一周后,她常常急躁易怒,对身边的人大发脾气,经常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情绪激动,用语言攻击别人。两个月后,她时而情绪低落,试图拔掉身上的输液管,放弃治疗,甚至想到自杀。又过了半年,小赵的情绪有些好转,逐渐配合治疗,但在生活上过多地依赖父母,自己能做的事也要反复请他人帮助。她害怕出院,总希望身边有人陪伴。

经过心理治疗师的帮助,现在的小赵情绪平稳,主动配合康复训练,生活比较规律,并愿意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

我们从小赵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她的心路历程充满了艰辛与坚强。同时,从类似案例中,我们也可总结出一些运动员伤残后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法。

第一阶段:震惊期

震惊期是指个体听到或意识到自己伤病的严重程度之后,出现情感上的麻木和休克状态,时间持续从短暂到数天不等。

如同前文提到的小赵,手术后醒来发现自己活动受限,头脑陷入一片空白,对周围的人和事无感觉,无反应。此时,心理干预策略会以关怀和陪伴为主,采用支持性的心理治疗方法。

第二阶段:否认期

否认期是指个体在经过震惊期的打击之后,为避免更大的精神痛苦,心理上对已经发生的事实采取否认的态度。这一阶段一般会持续数周或数月的时间。

小赵出现的紧张焦虑情绪,易躁易怒,攻击别人,便是否认伤残的反应。另一方面,有些病人也可表现为不相信自己已经残疾,坚信自己的伤病可以痊愈,并四处向有关专家咨询病情,不加分析地收集病情治疗的相关信息。

患者处于否认期阶段,此时的心理干预措施一般是出于本能的,心理治疗师会扮演一个类似于母亲的角色,在固定的时间拥抱病人,帮助病人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运用简单的语言告诉病人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和意义,也可以逐步透露真实的伤病情况和将来可能的预期情况,并引导其将注意力集中到康复治疗上。

第三阶段:抑郁期

当病人完全意识到自己伤病的严重性和可能出现的残疾结果之后,心理防线彻底瓦解,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今后的生活评价多是负面的,情绪持续处于抑郁状态。抑郁阶段的持续时间一般为几个月甚至更长。

故事中的小赵终日郁郁寡欢,试图放弃治疗,企图自杀,这是抑郁期内比较严重的情况。对于抑郁期的病人,治疗师应主动对其进行心理干预,预防自杀和社会攻击行为的发生,帮助其增强生活的信心。

这一阶段,多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催眠治疗等方法,必要时可使用抗抑郁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第四阶段:反对独立期

反对独立期是指个体经过抑郁期后,情绪趋于稳定,但行为上出现倒退,缺乏积极独立的谋生心态和行为。这一阶段一般要持续数月到数年不等。

小赵被动地接受了自己残疾的事实,但在生活上过多依赖家人,要求他人的陪伴,没有丝毫回归社会的愿望。

处于反对独立期阶段的伤残者,大脑逐步恢复了活力。此时的干预措施一般是保护性的建议,心理治疗师一般会扮演一个类似父亲的角色,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双方可以共同商量,由病人自己作出决定。

心理治疗会引导病人积极地去感受自己心理方面的细微变化,并指出他们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帮助病人消除自卑和恐惧,建立起一个合理的认知观念,进而树立康复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和治疗师完成接下来的康复任务。

第五阶段:适应期

在适应期,个体经过前面几个阶段之后,心理上对自己的伤病和残疾不再过分担心,能主动面对自身的残疾和今后的生活,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心理上基本适应了因残疾带给自己的诸多不适。

处于适应期阶段的伤残者,大脑可以被再塑造。此时的干预措施一般是有针对性的指导,心理治疗师扮演的是类似教师的角色,对病人解释心理创伤的症状,核实并解释其自责和内疚,解释在创伤当时出现的各种行为,请病人回忆发生意外的情形,注意是否减少了很多细节,注意是否存在遗忘,和病人讨论人生的无常、生命的意义以及自我的力量。

从初期阶段的否認到最终的适应,有愤怒,有泪水,但所有这些都是一个正常人在经历运动损伤后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过程。

当我们去帮助伤残人员或伤残运动员时,需要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倾听他们的心声,从他们的言行中解读心理诉求和心理阶段特点,采用相应的沟通方法,帮助他们早日走出伤残的心理阴影,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猜你喜欢
小赵伤病治疗师
大牲畜闪伤病的中药疗法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健身不练肩 伤病在明天
赔了多少?
如此不易
都不易
伤病专家 格兰特·希尔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8期课程班即将开始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