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翻译好导师上善若水张仲老

2015-06-01 10:45李忠尚
传记文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张老马列主义上善若水

文 李忠尚

理论翻译好导师上善若水张仲老

文 李忠尚

20世纪80年代初,本文作者李忠尚(左)与张仲实(中)在北京

张仲实同志自1987年辞世距今不觉已有28年过去了,然而他在马列主义理论研究和原著翻译方面的巨大贡献可以说彪炳中共史册。他出身陕西陇县贫苦农民家庭,以穷书生的身份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主动投身革命;以知识青年之特长受党派遣赴苏留学,回国后做党的宣传工作,进入生活书店工作,曾与进步文化界知名人士邹韬奋、胡愈之、沈雁冰等共同为抗日救亡奔波呐喊;奔赴延安后,在毛泽东亲自兼主任的中央政治研究室任国际问题组组长。从此一直在中共宣传部门工作,专事马列主义翻译和理论工作,成为我党著名马列主义著作翻译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张老去世后中央明确张仲实同志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主义忠诚战士。

我是1976年底从南京大学外文系德语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共中央编译局马恩室哲学组工作的。初出茅庐,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在老同志领导下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从德文译校成中文。马克思的这部《手稿》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综合的阐述。也正是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详尽地论述了异化和异化劳动问题,表述了他对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解。这么重要的一部著作,其翻译难度对于我们年轻翻译者来说简直难于上青天。马恩室老同志给了我们手把手的关心与帮助。期间,由于时任编译局副局长的张仲实同志平易近人的作风和浓浓的陕西腔,使我得以结识张老。“老乡嘛,年轻人多来聊聊”,这句话像热流传遍我这个入局不久小青年的全身,感到了组织和老前辈的温暖。之后,他给我讲了翻译要力争“信、达、雅”,不仅外语要好,中文也要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补课,要真正学进去,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马列主义著作翻译者。这些教导成为我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生、1980年考入留德博士研究生和1984年后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授的指导思想和动力。

20世纪80年代,李忠尚(左一)和夫人(左四)与德国总统(左二)、宋德福(左三)合影

此后,我与张老逐渐熟识。除了谈翻译,讲理论,他还向我介绍了他的孩子们和一些老战友、老同志。在工作之余,张老有时会邀请多年的老同志去新街口的西安饭庄吃牛羊肉泡馍,或去紫竹院公园散步等。记得除张老外,当时参加这些活动的还有习仲勋、杨尚昆、马文瑞、王炳南、方仲如等领导同志,使有延安情结的老同志们能一饱口福。后来我留学德国时,曾作为德国首都地区中国留学生会主席在中国驻德使馆参加过杨尚昆同志出席的座谈会,报告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于1984年获得德国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曾作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多次接见,其中几次见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习仲勋同志。习老亲切地用他浓浓的秦腔说:“当年的后生成了博士了,好得很,好好干!”习老还应我请求在中央组织部给我的请柬上签名留念。当我去看望张老时,谈及这些,张老笑容满面,鼓励我好好干。

因父母及家人均在西安,我每年必定回陕西一两次,于是顺便成了张老的通讯员。记得张老曾委托我去看望过在陕西的几个老同志。还有一次,我去厦门参加投资贸易国际洽谈会,和福建省领导与吴邦国副总理等嘉宾一起吃工作餐。席间,省委书记宋德福介绍说:“这是我国第一个哲学洋博士,是我们全国青联常委李忠尚。”习近平省长则说:“好啊,我们正缺人才。我在外地多年,你与张老家还有联系吗?”这些往事,时过经年,犹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30多年过去了,张老就像长长流水,对我的教导至今如在耳边潺潺流过。我相信,我们一定能以优异的成绩告慰张仲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定能够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责任编辑/胡仰曦

猜你喜欢
张老马列主义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教案
上善若水(之三)
上善若水:人生的大智慧
“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啊”
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的初始文本:《社会主义讨论集》
马列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耄耋老人的快乐晚年
书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