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的办学先贤王缵绪与巴蜀风云18年

2015-06-01 07:25图文龙雨亭
城市地理 2015年13期
关键词:巴蜀办学重庆

图文+龙雨亭

文武双全的办学先贤王缵绪与巴蜀风云18年

图文+龙雨亭

Wang Zuanxu, the Founder of Bashu School

英文导读∶ Wang Zuanxu is a man full of civil and military. He resigns from the army and sets up Bashu School. He has contributed to education for eighteen years.

王瓒绪(1886——1960),字柴泥,号治易,别号庢园居士,四川省西充人。早年受业于举人,考取秀才。喜书法,作律绝,好收藏。在风云变幻的民国政坛,王缵绪以军功与谋略先后出任旅长、师长、军长,抗日战争中又任过四川省主席,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重庆卫戍区司令等诸多要职,足可谓民国时期巴蜀一带声名赫赫的风云人物。

辞军明志创办巴蜀

左右页图:如今的巴蜀中学,继续秉承着“公正诚朴”的校训,静静矗立在江陵江畔。虽没有了当初的景象,但是王缵绪先生的办学理念却一直延续。

渝中区七星岗金汤街64号,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内,隐匿着一栋坐西朝东的红砖建筑。这便是抗日名将王缵绪将军的旧居,现为妇幼保健院的办公大楼。建筑主体分为三楼一底,左邻藤蔓爬满的老居民区,右靠妇幼保健院的门诊大楼,石砖堆砌的拱形大门与门外的爱婴厅一道相隔。

整个建筑绿荫围绕,即便夏日正午的阳光,在这里也被过滤得极为柔和,随处可见附近居民及前来孕检的妇女在此纳凉,浓郁的人情味使这历史的沉淀地别有一番风味。绕着建筑延青石板逐级而下,才发现它竟坐落在怪石嶙峋的假山高处,真可谓景色独好。

这座旧居的来源,得从上世纪20年代末说起。1928年初,时任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军第五师师长的王缵绪由资中调防来到重庆,在金汤街通远门城楼附近购买了这栋楼房,供办公和居住使用。来渝后的王缵绪将军,眼见西南地区教育落后,决心辞去军职,专赴各国考察教育状况,俾日后归国,能取他国之所长,补我国之所拙。1929年,他便向刘湘提出“辞去军职留学欧美”请求,里面说到“缵绪不幸,误入军籍,当此军阀末路,忍再作茧自缚;年逾不惑,时弗再来,觉悟嫌迟,改过宜勇”。经刘湘再三慰留,决定“给假三月,以资修养”,并向国民政府举荐王缵绪兼任四川盐运使,驻守重庆。

当时的四川盐商对新上任的运使也有一笔馈赠,王缵绪便用这笔资金购得了张家花园旧址,开始实施其创办巴蜀幼稚园的计划。刘湘对王的举动给予理解和支持,第一个出资捐助修建园舍。为示感谢,王缵绪将它命名为“湘院”。

独担经费苦撑危局

1933年2 月,王缵绪创办的重庆巴蜀学校正式开学。他自任董事长,实施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现代办学主张。在极其贫穷而又战火频仍的环境中自主办学,注定是要遭受无数磨难,甚至劫难。据史料记载:“巴蜀学校自开办18年以来,学校所有经费完全由校董事长王缵绪一人承担,除去支付现金之外,他将新建的临街铺面37套房屋长期出租以供养学校正常开支。”虽在艰巨时期,但学校整个设施设备在大西南却首屈一指。教学所有仪器、教具、动植物标本、挂图及史地图籍以及校图书馆上万册图书,皆为王缵绪另行筹款从上海购置。

最值得一提的是,王缵绪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坚定不移实施其先进办学理念。开学前,他发表《巴蜀宣言》以阐述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兴学理论。他讲“开启民智,教育救国”,就是要通过办教育达到挽救国家、改变民族命运之目标;并与黄炎培、卢作孚等共同为巴蜀学校制定了体现“公而忘私,正大光明,诚实毋欺,朴实无华”的“公正诚朴”校训;他倡导“手脑并用,身心互通”和“教养兼施”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正直独立、勤勉进取、全面发展的能力,以实现改变西南落后教育面貌,“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学校教育”的理想。

当年的巴蜀学校一个学期的学费总收入还不及教师一个月的薪俸,严重入不敷出,但王缵绪仍坚持以较高标准发放教师薪水。当时的周勖成校长为减少学校开支曾主动上报“三大建议与措施”,却被王觉得有违办学理念而断然拒绝。事后,为了弥补抗战期间学校办学经费的困难,王缵绪不惜再次捐充个人房产来保证学校正常开展。在整个办学过程中,王缵绪以其个人经济实力苦心支撑。他为之竭尽全力,不惜倾家荡产以保教学所需。

几经迁移仍大放异彩

巴蜀学校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由小学扩展办起了初中,并计划开办高中,成为全川乃至全国闻名的学校。1937年4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巴蜀学校题写扁额“成绩斐然”,四个赫赫大字。

抗战初期武汉失守后,王缵绪将自己的重庆私宅献出,供刚刚迁至重庆的国民政府办公所需,后又以四川省主席之名指定巴蜀学校为“战时学校”,主动收容大批战区流落儿童及抗战军人子女免费入学。“七七事变”爆发后,学校的礼堂挂起了大幅中国地图,上书“国破山河在”,令全校师生警醒。1939年5月,重庆遭日本飞机大轰炸,社会局命令市区所有学校于六月底以前迁出市区。王缵绪也明确指示“为避免无谓牺牲,为保留国家元气,迁校是必然的,而且应当从速进行”。经反复考虑后,王决定将重庆巴蜀学校迁往他的家乡——四川省西充县。

迁至西充县的巴蜀中学正式上课后,学校将初中各班级全部以沦陷于日本侵略者的省区命名,以明不忘收复失地之志;学校还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教育,并组织军事训练,早晨跑步时高唱《大刀进行曲》。学校也结合物理课,在学生会下面设立无线电小组,由楚衡老师指导学生组装了一部矿石收音机。每天老师和学生轮流值班从夜里12点以后收听记录重庆广播电台的消息,次日由同学抄写成大字报,张贴在校内校外墙上,使全校学生甚至全县城的百姓能够及时了解到抗日前线战况。1940年6月巴蜀校园连续三次遭日本飞机的轰炸,礼堂、教室、宿舍以及校园被毁,六名校警被炸死。但是,巴蜀学校从来没有停止抗日救国活动,还在校内接纳和安置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等团体。那段时期,许多著名学者和政治活动家都先后来校演讲。直至1942年,抗日战争局势变化,巴蜀学校迁回重庆,王缵绪将全部教学设备留在西充,作为巴蜀分校继续开办,并将其发展成为省立重点中学。

1943 年的巴蜀学校在战火中迎来10周年校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孔祥熙、何应钦、陈立夫、居正、谷正纲、郭沫若等近百党政军大员为巴蜀学校题词,赞扬王缵绪在教育事业上的杰出贡献。孔祥熙、何应钦等还带头出资发起《为王缵绪先生持教精神的集资活动》,并决定修建王缵绪兴学纪念堂以志景仰。事后王缵绪执意将这笔巨款用作被日寇炸毁的学校的修复工程,虽终未实现众官所愿,但这样的荣耀却绝无仅有。

如今的巴蜀,静静矗立在嘉陵江畔,满园绿荫,书声朗朗,已然不见当初的景象,可进门处“公正诚朴”四个石刻大字依然诉说着当年往事。

数百珍品捐赠国家

王缵绪不仅抗日有功、教育有为,还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深厚的国学功底。他虽是职业军人,却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擅书法,精诗词歌赋和古汉语,且“私德尚好,烟酒赌均不来,自奉亦简”。他为人和善、宽厚,说话幽默风趣,人称“笑和尚”,乃公认的“儒将”。

早在1923年,他即在上海加入于右任等创办的“海上亭云书画社”。他作诗以格律诗为主,善写内圆外方之张廉清体,更与当时的文化名人交往甚密,如齐白石、梁漱溟、黄宾虹、黄炎培等。齐白石曾于《蜀游杂记》一书录诗一首:“卅载何须泪不干,从来生女胜生男。好写墓碑胡母字,千秋名迹借王三。”并自注“王三,王缵绪军长也”。短短数语,足见当时王瓒绪与齐白石情谊甚笃,而能得齐老赞誉,王瓒绪当然也就自非一般的草莽武夫可比了。

可要说到王缵绪将军生前最爱,那必然是收藏字画,其藏品品位在当年可谓是首屈一指。一直以来,巴渝坊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趣闻:王瓒绪喜好收藏,故专门委任了文物副官,其职专司收购文房雅玩、古籍字画。而这些藏品,则被王缵绪将军视若毕生珍宝。1949年蒋介石离开成都飞台时,曾派蒋经国、俞济时到他家中,嘱其同飞台湾。王缵绪并没有听从蒋的安排,坚持不去。当时王缵绪的长女王泽瑜在香港,知其父极其珍爱自己的收藏,电告“速携物去港”,他同样没有采纳。他说:“不要把我说得那么孬,这些文物我无论如何都不会带出国,最后落入洋人手中。”

50年代初,王缵绪将其毕生收藏的珍贵文物分三次向川西人民博物馆(今四川博物院)和西南博物院(今重庆三峡博物馆)全部捐献。其藏品皆具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足备珍赏。2011年,重庆三峡博物馆在“景仁怀德”展览前言中提及,“王缵绪先生所捐的300余件(套)书画,几乎全为珍贵文物”。

要说王瓒绪将军一生到底收藏了多少书画,由于没有明确的目录存世,现已无法详考。但时至今日,我们可以欣赏、品享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全得益于王缵绪将军的仁者之心、尚德之举。不可否认,王缵绪将军对中国艺术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猜你喜欢
巴蜀办学重庆
重庆客APP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