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糖画亦赏亦食的3D艺术

2015-06-01 07:25黄荣莉无忌黄荣莉
城市地理 2015年13期
关键词:糖画陈子昂立体

文+黄荣莉 图+无忌 黄荣莉

重庆糖画亦赏亦食的3D艺术

文+黄荣莉 图+无忌 黄荣莉

Liu Guibing and His 3D Sugar Painting

英文导读∶ Liu Guibing has learned sugar painting for thirty-four years. He begins to make 3D sugar painting and it is full of art. He also takes his skills to other countries.

一块大理石、一把勺子、一口平底锅,加上一个电磁炉,在重庆糖画唯一的市级传承人刘贵兵手中,这几样简单的工具却成了“强兵利器”。凭借这些工具,他自创的“3D”立体糖画走遍全球,展现了中国的美食艺术。

糖画的传说

当笔者与摄影师来到刘贵兵位于中梁山半山小区的家中时,远远就看见院子里围着厚厚的人群。刘贵兵坐在人群中央,面前摆着一个非常老式的糖画摊,他正凝神专注地做着糖画,视周围为无物。只见他用小汤勺从炉子上的铜锅里舀出糖汁,在大理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在精准的轻重拿捏下,糖浆犹如水墨般从勺尖流出,短短几十秒,一只背着背篓的猴子跃然“纸”上,猴子的眼睛、鼻子、甚至表情活灵活现……目睹这一幕的笔者还没回过神来,刘贵兵抬起头来解释道:“糖画必须画得快,手慢了糖就凉了。”压好竹签,等待糖画冷却定型。刘贵兵说:“别看这糖画虽小,来头却很有讲究。”

据传糖画的祖师爷就是那位写下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诗人陈子昂。说是陈子昂特别喜食家乡盛产的黄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蔗糖。其吃法也颇有情趣,首先要将黄糖融化;再将糖倾倒在光滑的桌面上,以之为墨,如同写书作画一般倾倒出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再用竹签穿起,拿在手中,边食边赏玩,自觉十分有趣。而后,陈子昂北上长安,初到皇城,只当得一小吏,百无聊赖时,便制作糖饼,以度闲暇。一日,小太子由太监领着路过陈子昂的居所,适逢陈子昂正赏玩自己的糖饼,便吵着要,太监问罢,随即要了几个给小太子带回宫去。谁知小太子吃完了几个糖饼,竟然哭闹着还要,此事惊动了皇上,太监没辙,只得如实禀告,皇上立即命陈子昂入宫,当场表演。陈子昂进宫后,融了随身携带的黄糖,在光滑如镜的春凳上倒了一个铜钱样式的糖饼,用竹签穿起,递给了小太子,小太子破涕为笑,皇上心中一高兴,陈子昂也得以升迁。后来陈子昂解衣归乡里,一则感遇皇恩,又为排遣忧愁,便收了几名徒弟传授其倒糖饼儿的技艺,这门手艺就此从这里流传开来。

其实,陈子昂与糖画的渊源只是个民间传说。“糖画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最早是做给皇宫里面的皇子、公主吃,后来逐渐流传到了民间。”刘贵兵告诉笔者,根据确切的历史记载,糖画应该是起源于明代,到了清代开始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那时,在重庆的大街小巷,卖糖画的艺人很多,他们担着担子,一头是用来加热的炉具,一头是麦芽糖和工具,沿街叫卖,身后总是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小孩。清朝末期及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做糖画的人越来越少。新中国成立后,原先的传承人又重新活跃起来,他们传艺收徒,使这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得以生存,流传至今。

在80后的记忆中,这样的场景向来不会陌生:小时候,在街头、公园常能看到“糖画”的身影,小推车边上有一个转盘,一角钱转一次,转到什么动物,师傅就会给你画出栩栩如生的糖画,而转到“龙凤”是一直不变的梦想。

“解放前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小孩子只有在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糖。现在生活好了,糖本身的食用价值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是依然会让人感到特别亲切。”刘贵兵说,如今,绝大多数人来买糖画,都不是为了吃糖,而是通过观赏糖画的制作过程,唤起童年记忆。

自创3D糖画

“我是1981年开始学的,那几年正是糖画兴盛时期。”聊起学习糖画的初衷,刘贵兵回忆说,15岁初中毕业后赋闲在家,在重庆动物园工作的阿姨得知刘贵兵喜欢画画,就和相熟的糖画师傅商量,希望能够教侄子做糖画。有了这层关系,师傅不仅答应收下刘贵兵,还免费教学。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家里穷,想学习一门手艺挣点钱,哪个晓得一发不可收拾,越做越喜欢,一做就是35年。”刘贵兵告诉笔者,“这门手艺的关键,在于掌勺师傅的‘画工’,所以学糖画必须要有一定的绘画天赋或功底。”幸好,刘贵兵从小就好画画,连美术老师都夸他有一定天赋。绘画的爱好和锻炼,对他后来的糖画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贵兵说:“一开始我也画得非常差,好在糖可以反复融化练习,为了能够尽快掌握这门手艺,初学糖画时,只要有空就把糖融了画,画好了再融,加之当时重庆动物园糖画师傅有十来个,有不明白或者不擅长的图案,就会找擅长的师傅探讨学习。”在一次次的回炉练习中,刘贵兵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艺。

右页图:刘贵兵之所以被称为“重庆糖画第一人”,就在于他平时愿意动脑子去想,所以创制了3D糖画,让平面了几百年的糖画站了起来。

艺成之后,刘贵兵投身于厨师行业,专做糖画看盘、糖画雕刻,他做出来的成品深受宾客的喜爱。那时他的作品大多是由师傅传承给他的传统作品。随着糖画作品制作得越来越多,刘贵兵的手艺越来越纯熟,与此同时,他对糖画作品的创作有了越来越多自己的想法。雄心壮志的刘贵兵从此便开始了他的糖画艺术制作生涯。

刘贵兵告诉笔者,传统糖画工艺都是平面作画,制作出的糖画,多为水平画面,以实体部分为主。随着后来平面糖画越做越多,他萌生了让糖画“站起来”的念头,便开始慢慢尝试做一些立体的糖画。“立体糖画不像平面糖画那么简单,他需要先把各个细节、零部件都做好,然后再粘结上去。精确度要求很高,完全凭手掌握每个部位的尺寸。所以,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技术,刚开始做的时候,很难。”刘贵兵说。

“立体糖画也分很多种,譬如立体空心、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整体雕等,现在我都能信手拈来。”凭着这套独特的糖画制作技艺,刘贵兵做出了《喜鹊闹梅》《凤凰和鸡》《二龙戏珠》《猴子拉车》等一系列独具一格、气势逼人的立体糖画作品。他创作的这些糖画工艺品打破了几百年来糖画工艺平面作画的桎梏,将这种街头巷尾作画卖钱的营生变为了真正的艺术创作,也让他成为了首屈一指的糖画艺术家。

全球化的糖画

随着糖画技艺的不断提高,刘贵兵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早在1999年春节,他就受邀远赴新加坡进行了糖画制作现场表演,参与拍摄了电视专访《千锤百炼历史文化行程》,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栏目专访。在其后的几年间,他也多次受邀与其他国内杰出民间艺术家一起前往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美国进行现场表演展示。2008年奥运会举办期间,刘贵兵同其他数位重庆民间艺术家一起来到北京,参加了奥组委组织的“中国故事”展示,向广大的外国游客展示了这种独特的糖画制作艺术。

当聊到在北京奥运村里表演糖画制作的经历时,刘贵兵告诉了笔者一段趣事。当时奥组委为他们这些民间艺人在展厅分别安排了场地进行展示,供游客参观。由于对刘贵兵独特的糖画技艺感兴趣的游客太多,他们拥堵在刘贵兵的展台前,结果导致展厅拥挤。展厅方尝试着让刘贵兵换了个位置表演,不料他换到哪里,哪里就堵得水泄不通。迫于无奈,展厅方只能要求刘贵兵画两三次糖画就换一个地方,只有这样频繁换位置,才避免了游客的拥堵。对这次的经历,刘贵兵笑着说:“当时我也没想到我的糖画艺术这么受欢迎,还被主办方‘撵’着满展厅到处跑,确实也多无奈的。”

左右页图:刘贵兵带着他的3D糖画走访了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一度被称为“出国专业户”,2008年更是参加了奥运会的“中国故事”展出活动,因为太多人喜欢,还曾造成了活动现场的拥堵状况。

20 分钟一条3D糖鱼

在与笔者聊天中,刘贵兵从卧室拿出了一摞获奖证书,数了数,一共十来本。包括“2010年12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庆糖画代表性传承人证书”“工艺美术大师带徒传艺证书”“2012年6月学徒技艺大赛传承指导优秀奖”“《百年朝凤》获重庆工艺美术展二等奖证书”。每个证书都代表着刘贵兵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

但刘贵兵说:“这些证书在我这点就是废纸咯。”笔者不禁疑惑,他解释道:“证书获得再多也不能当饭吃啊。”或许这句话表明了糖画在当下逐渐没落的事实。他告诉笔者:“莫看我获了这么多奖,出了这么多次国,但是看起来我们这些手艺名人好像很光鲜,其实,生活和普通大众没什么区别,出过国见过世面,性格也变得随遇而安,对物质上的要求不再那么苛刻。”

现在,刘贵兵在九龙坡区巴国城仿古建筑群里有一个固定摊位,但他一个星期只有周末才会去,基本上都是观赏的人多、购买的人少,收入实在不容乐观。

采访的最后,在笔者的要求下,刘贵兵为笔者表演了传说中的3D立体糖画。见他舀起一勺糖汁,在大理石板上开始绘制起来。鱼肚、鱼背、鱼鳍,手腕抑扬顿挫,鱼的主体部分很快呈现出来。因为糖汁干得很快,趁凝固之前,刘贵兵用起刀的刀柄在鱼身上快速刻画出鱼鳞的形状。

“做立体糖画,先要做平面糖画,再粘结。”刘贵兵开始做鱼头,只见他手握铁勺,糖汁像被赋予了生命,几个线条下来,鱼头威武气势渐显;接着,刘贵兵给它绘制上眼睛、鱼嘴;最后,画上鱼尾。整条鱼呼之欲出,像要从大理石板上翻腾跳脱出来。刘贵兵拿出一根竹签,黏上糖汁,一幅空心鱼巧手而成。整个过程,历时20多分钟,每个环节游刃有余。

“小心点,鱼活了哟!”现场有人打趣说。

猜你喜欢
糖画陈子昂立体
Sugar Painting 糖画
陈子昂:有实力,也要有机会
有你相伴(2)
有你相伴(二)
陈子昂毁琴成名
怀才不遇陈子昂
陈子昂摔琴传诗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让你眼花缭乱的3D立体趣图
平面和立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