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2015-06-01 12:25赵云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9期
关键词:脾胃论泻下通腑

赵云杰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赵云杰

目的 分析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方法 本次研究的50例中风患者对其采用健脾化痰法、通腑泻下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通过脾胃论治后, 治疗总有效率为98.0%;同时, 患者在治疗前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4.59±5.58)分, 治疗后的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16±3.48)分, 其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风和患者脾胃机能失调、气机升降逆乱与气化失常息息相关, 而脾胃论治可谓是治疗中风的关键, 在中风各个阶段均需采取脾胃论治, 并对患者应用通腑泻下法、健脾化痰法和补气活血法等治疗, 可提高治疗效果, 缓解患者中风后遗症, 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中风;脾胃论治;病机;诊治

中风属于心脑血管疾病, 也称脑卒中, 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两种, 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 且并发症发生率极高, 在医学界中, 中风是与冠心病、癌症并列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1]。本院为探讨治疗中风患者的有效手段, 在本组研究中,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到本院诊治的5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采取通腑泻下法、健脾化痰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获得理想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到本院诊治的5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与中华神经科学会所制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中风诊断标准相符。其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44~73岁, 平均年龄(59.51±8.55)岁;病程9~31 d, 平均病程(16.58±2.13)d;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便失禁、面部僵硬症状, 且睡眠质量较差, 舌苔白滑, 偶有头晕或者头痛感;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 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50例中风患者均采取通腑泻下法、健脾化痰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 具体药方如下:①健脾化痰法:白术和石决明各15 g, 钩藤12 g, 夜交藤和半夏各9 g, 天麻、甘草、茯苓与陈皮各6 g, 大黄3 g, 以清水煎服, 1剂/d, 分早晚2次口服;②补气活血法:黄芪30 g, 当归、党参各20 g, 陈皮、焦白术、钩藤、炙甘草和防风各15 g, 升麻、柴胡各10 g, 以水煎服, 取汁200~300 ml, 分早晚2次服用, 1剂/d;③通腑泻下法:钩藤、金瓜蒌各30 g, 菊花24 g, 石菖蒲15 g, 杜仲、黄岑和黄连各12 g, 姜竹茹、栀子各10 g, 1剂/d, 煎药2次,取汁250~300 ml, 3~4次/d口服。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 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共计45分,分值越高, 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①治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为91%~100%;②显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为71%~90%;③有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为46%~70%;④无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45%,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前, 患者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4.59±5.58)分;治疗后, 患者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16±3.48)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5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x-±s, 分)

2.2 患者临床治疗情况 50例中风患者通过脾胃论治后,治愈45例, 显效3例, 有效1例, 无效1例,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8.0%。

3 讨论

中风在《内径》中属于“薄厥”、“大厥”和“仆击”范畴[3]。从脾胃的角度论中风病病机:脾胃位居中焦, 连下通上, 是气机升降的中枢之地, 因而患者气血升降逆乱和脾胃机能失常为中风病重要病机。而依据《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所言:“饮食变痰……或风阳上僭, 痰火阻窍, 神识不清”, 可见脾是产生痰的根源, 痰浊淤积于内, 阻滞脑络, 最终导致患者神识不清。同时, 痰浊还能阻碍患者气机, 导致其气滞血瘀,久而久之就会化成虚火。由于患者脾胃升降失调, 同时气血升降逆乱, 致使痰携瘀、风、火阻滞于患者舌本脉络, 导致患者言语蹇涩;流窜于肢体经络, 则痹阻患者血脉, 使其肢体麻木, 半身不遂;同时, 痰浊等会蒙蔽患者心神, 导致患者出现神志障碍症状。

高粘血症、高血压患者中风发病率较高, 而健脾化痰法通常应用于中风预防中, 使用白术、半夏、天麻等药物, 可有效帮助健脾化痰, 预防中风;通腑泻下法通常用于中风痰热证治疗中, 中风痰热证即为中风急性期, 处于火升气升、血随气走状态, 容易致使患者脑络中血液外溢;而气火升腾、血热火盛又会导致瘀血, 血瘀于血脉中, 可导致血脉运行不畅, 最终又加重出血。而采取通腑泻下法治疗, 可凉血化瘀止血, 并配合熄风开窍、潜阳平肝等疗法, 在中风痰热证中有显著疗效。而补气活血法通常应用于中风恢复期, 《灵枢·五味篇》中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 可见,血为气帅, 机体中气是否旺盛, 同人的营养是否丰富、先天精气是否充足和脾、肾、肺功能是否正常相关。如果人体脾胃虚弱, 气虚致使气血瘀滞, 痹阻脉络, 导致肢体乏力, 甚至半身不遂、手足水肿。因而最宜使用补气活血法, 帮助患者通经活络。

综上所述, 以脾胃论治中风, 使用健脾化痰法、通腑泻下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的效果显著, 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明显, 值得推广。

[1] 杜来福.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及诊治.光明中医, 2012, 27(6):1139-1140.

[2] 杨军伟.从脾胃论中风病的病机与诊治.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23):3081-3082.

[3] 苏秋彦.从脾胃论治探讨中风病病机及诊治.中医临床研究 , 2012, 4(10):5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9.142

2015-04-01]

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胜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脾胃论泻下通腑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观察通腑平喘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太阳
《脾胃论》治未病思想之于慢性病防治探析
研读经典——《卑胃论》心得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泻下类中药性味归经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通腑逐瘀汤治疗创伤后腹胀122例
自拟通腑理气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3例
通腑法治疗癌症术后承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