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财富观

2015-06-01 06:56陈文元
学理论·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富民财富孔子

陈文元

摘 要:孔子生于没落的贵族之家,时逢乱世,那个混乱的社会正如孟子所言,“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孔子的一生也在随时代动荡、颠沛流离,甚至被形容为“丧家之狗”。然而孔子在穷困潦倒的人生中矢志不移地追求“道”,但他不并蔑视财富,不仅如此,孔子珍惜财富,在生活中崇尚节俭,同时也讲究生活质量。对于普通百姓,孔子认同他们对财富的追求,并且主张富民。

关键词:孔子;财富;物质;道;富民

中图分类号:K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025-02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生于鲁昌平乡陬邑,他的先祖是宋人。孔子出生于没落贵族,出生不久父亲去世,孔子少时‘贫且贱,做过季氏史、司职吏等小官职,孔子虽然有良好的家族背景,但现时家境不能给他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他虽然“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然终究不能像其他诸侯子弟般于年少时享受系统优越的教育,反而学得了很多生存本领,他自己也说自己“好能鄙事”,因而孔子对待财富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一、孔子重道胜于对物质的追求

“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能得到道,哪怕是傍晚就死了也心甘情愿,孔子对于“道”的热爱远甚于对生命的热爱,这是何等的境界!道和食物相比,他毋庸置疑求于道,认为对“食”不必刻意为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当人之所向是“道”而不是“食”时,有道之人,必不以贫富为耻。那些仅以“富”为目的,得之以无道的“为富不仁”的人是被孔子厌恶的,孔子本人坚守的是“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同样,人不因财富多少、社会地位高低而流芳百世,《论语》中的齐景公和伯夷、叔齐就是截然相反的例子,“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於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季氏》)然而温饱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众所称赞的高尚人格,而为五斗米折腰是社会常态,不怕在温饱满足时被夺取意志,只怕在食不果腹时被击倒信念。孔子曾遇厄于陈蔡之间,几乎饿死,时年已过六十。“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君子困穷,但不失其守,小人穷,会如水放滥,四处横流,漫无轨道。贫穷但依然有原则和操守,即便是饿死也不会改变对‘道的执着追求。真正的有“道”之人不以穿着褴褛衣服、吃粗茶淡饭为耻,“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一心志于追求“道”的人,却以贫穷为耻辱,哪有资格论道?抑或是这种人只是表面得到了“道”,实际上并未真正得“道”,所以孔子在这一点上对子路赞赏有加,“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罕》)穿着破旧衣服与穿着狐皮貂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惭愧的人,大概只有子路了吧?孔子居九夷时,有人说:“太简陋了,怎么住呀?”孔子却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正如晚唐时期的刘禹锡(772-842年)所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二、孔子志于道,但不排斥物质追求

历来的孔孟之徒多主张“重义轻利”,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孔子虽然“罕言利”(《子罕》),但并不是不言,孔子不但明确说过“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还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孔子不排斥、不贬低人们的物质欲求,相反还承认物质欲求是正常的,他也从未把自己置于普通人之上,孔子甚至还承认自己也曾有致富的欲望,“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如果人的财富可以通过努力谋求到,即使当一名手上拿着鞭子以维持秩序的市场守门卒,我也愿意干。朱熹解释道:“执鞭,贱者之事。设言富若可求,则虽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朱熹集注》)“执鞭”是低贱的差事,只要能得到财富,就算是做一名贱役也不推辞,但是“如不可求,从我所好”(《里仁》),即如果求之不得也不强求,强求就有背义理,徒自取辱,言下之意,让财富的获得与否顺其自然吧。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许多高尚的活动都需要有朋友、财富或者权力这些手段,没有这些外在的手段就不可能或者很难做高尚的事。”(《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一》)荀子也说“固有余足以衣人矣”(《荀子·富国》),合于“道”的物质追求是合理的、可欲的,孔子还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孔子认为当天下合乎“道”时,应该积极出世,天下有“道”人却贫穷反而是耻辱,而天下无“道”却富贵同样是耻辱,天下有“道”时追求富贵才合乎“道”,可见“道”与富贵不矛盾,追求“道”的人就得并非就得处于贫困之中。孔子对他一直处于贫困中的徒弟颜回无不遗憾地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而评价端木赐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意则屡中。”(《先进》)另一个学生冉求替季氏多方聚敛附益,孔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这种通过搜刮剥夺百姓聚敛财富的方法,以无义之道来致富,是孔子反对的,因此贫穷时要做到“贫而无谄,贫而乐”,富贵时要做到“富而不骄”“富而好礼”(《学而》)。

三、孔子“富民”的政治思想

孔子在诸侯林立,社会动荡的年代,也探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问题。在不发达的农业社会,社会生产落后,当权者往往会通过禁欲或者限制、控制平民的物质欲望来维持统治,和老子的某些思想不谋而合,如“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道德经》)

哀公问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饥年之时,苛捐杂税往往更重,而有若主张要先保障百姓的最基本需要,如果百姓最基本的需要都无法满足,却还要奉养君主,会使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难,陷入恶性循环,从而使国家陷入动乱,所以统治阶级一定首先让老百姓吃饱饭。“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统治者做事要谨慎守信,节省财用,以爱人为念;使用民力,要顾及他们的生产时间,统治者生活节俭便可减少百姓的压力;使民以时农民才能保证劳动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孔子提倡惠民,极其鲜明地提出他的富民思想,孔子到达卫国时,说“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对于一个人口多的社会来说,首先是让他们“富”起来,然后再导之以“教”,“教”在“富”之后,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若反之置“教”于“富”前,只得依靠思想专制或是残酷的镇压和酷刑才能统治社会。许多先哲都揭示了这个道理,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孟子在孔子惠民、富民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四、孔子于节俭中的讲究

孔子是个节俭之人,也以节俭为美,“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奢侈和节俭虽各有弊端,但相比较之下,孔子宁愿选择节俭的生活。孔子认为仁者,肯定能做到长期平静的处于贫穷之中,而不仁之人是难以做到的。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论语》中有正反两个典型的例子,孔子的门徒评价管仲,孔子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管仲生活既不节俭也不知礼,因此孔子评价“管仲之器小哉!”(《八侑》)。孔子对他的学生颜回给予高度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孔子本人在生活中简化生活,在节俭中寻找追求“道”的乐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古希腊的先哲亚里士多德(前384-322年)把幸福作为人生的目的,把人的生活方式分为三种,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和沉思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沉思的、思辨的生活才是通往幸福的途径(《尼各马科伦理学·卷十》)对孔子来说致力于“道”的追求而不是追求充裕的物质生活才能寻到人生的终极幸福。

孔子赞美节俭,但不是为了节俭而节俭,把节俭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孔子提倡“仁”和“礼”,“仁”为内,“礼”为外,通过“礼”使“仁”内化于心,孔子于节俭中亦有讲究,尤其是礼仪中的讲究。孔子最为重视葬礼和祭祀,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子之所慎,齐,战,疾”(《述而》)古代于祭祀之前,一定先要做一番身心的整洁工作,叫作齐(斋)或者斋戒,又说孔子“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乡党》)战争和疾病关乎人的生死,所以必须慎重,衣着要符合礼数,不能随便穿着简单敷衍。孔子生病时季康子送药来问候,孔子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乡党》),药性不明白,孔子不愿轻易尝试。孔子对着装非常讲究,“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乡党》)孔子饮食也是非常讲究的,他是“食不厌精,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乡党》)居家生活讲究生活质量,如“席不正,不坐。”(《乡党》)孔子深赞禹:“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孔子赞美禹自己饮食菲薄而尽心孝敬鬼神;自己穿的很坏,却讲究祭服之华美;自己住得很坏,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这样一个该俭时俭,该讲究时讲究,一心致力于仁的人格才符合孔子的“道”。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荀子.荀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4]陆元炽.老子浅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富民财富孔子
兴边,富民,发展更均衡
富民,幸福如花绽放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振兴志 三代百姓“奋斗史”——思想始终“钉”在治穷富民
茶果飘香 富民一方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