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拷问“干嘛上大学”

2015-06-01 06:56鲁世林
学理论·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育目的就业难大学

鲁世林

摘 要:从清朝建立京师大学堂到如今中国大学已有几千所,中国人在民族危难之际引入西方的现代大学体系,至此为社会输送了多少人才,大学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我国大学数量的增多、大学录取率的提高,社会有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大学的时光,但是却发现大学扩招带来了大量的毕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学生就业难拷问“干嘛上大学”。这个时候应该寻找大学的方向,这是大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大学;教育目的;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052-02

我国的大学发展历史比起西方的大学要短一些,但是我们能够努力跟上历史的步伐,努力建设大学,促进高等教育建设。从京师大学堂到民国时期各个大学的建立,我们一直在追赶西方。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更是谦虚学习西方的经验,在五年计划时期学习苏联的大学模式进行院系调整,形成了良好的局面。在“文革”之后,我国迅速恢复高考,通过一系列的计划和措施,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大学建设因而提上日程。但是随着我国大学录取率的提高、普及化通识教育基本上代替了专业化教育,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面临更多的竞争者却又没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回想大学生活,有很多同学甚至认为在大学的生活里只是进一步学习了知识,却没能使自己掌握生活的技能。拥堵的招聘会与某些招不到合适毕业生的展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些人不禁会感叹发问:我干嘛上大学?究竟是大学培养模式失败,还是大家错误盲目地选择了读大学的道路。那么,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大学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或者机构?

一、大学的目的和意义

在中国,许多人没有认真地考虑过什么是大学、大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上大学等问题,只是抱着父母的期望走进了大学,围着自己将来的工作或者理想而奋斗。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大学是干什么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有了生活的动力和向前奔跑的希望。

对于大学是什么,德国的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它是一个管理自身事务的团体,而不管它的资产来自捐赠,来自古老的财产权,还是来自国家;也不管它最初的公共许可是得自教皇饬令,得自皇帝的认可,还是得自省或者州的法案[1]。这是早期学者对于大学的看法,这种看法符合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满足了社会一些为理想和目标奋力追求的人,但是现在来看,这种观点也确实有很多局限性。随着大学的社会性的增强,大学逐渐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大学开始有目的性地“工作”了,于是大学开始出现市场化的趋向;随着大学的建设、功能的不断增强,它们便开始需要社会的其他人员来共同帮助大学,比如管理人员、环卫工人、伙食工人等等,大学的职能也逐渐丰富多彩了。于是,大学不再像以前那样“纯真”,大学逐渐社会化了。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变化呢?是应该回到以前的那种状态还是满足大学现在的这些需求呢?应该正视大学的这些变化,而且在一定范围内给大学自由,按照现实情况满足大学的需求。应该从社会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在满足大学真理性的根本存在的基础上和社会相接触,让大学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大学的真理存在和意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大学的理念是什么,大学有什么作用和目的。卡尔·雅斯贝尔斯指出,大学的目标或许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的功能——研究、传播知识和文化教育,并且这三个功能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他还直截了当地提出,有三件事情是大学必须要做的:职业训练、整全的人的教化和科学研究。这种看法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他重视个人的学习和对真理的追求,又强调对社会的需求。比尔·雷丁斯认为大学是一个各抒己见的共同体,一个围绕着理念追求的共同体[2]。比尔·雷丁斯的这句话反映了他对于大学的价值观,即大学应该满足大学里追求不同价值观的人们的需求,这也反映出了大学创建之初的本质。

大学的意义对于社会来说是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大学的发展,让大学朝正确的方向迈进。

二、大学的职责、义务

大学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集合起来在一个地方研究,这已经使这个群体有了一定的自由。那么,大学究竟有没有什么职责和义务呢?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喊出的口号“干嘛上大学”也反映了在一定程度上学校未能满足学生的期望。大学有职责和义务,但它们究竟是什么呢?

美国的雅罗斯拉夫·帕利坎在《大学理念重审》中写道:制定正确的标准,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培养,依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帮助他们向这个目标前进,我认为,这应该是大学的目标……通过研究推进知识、通过教学推广知识、从与专业技能的关系上考察知识、为已故的天才“防腐”、通过出版传播知识等[2]。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大学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大卫·科伯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中写道:大学功能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使得人们在步入大学之后,除了有可能被精神的向度所感召,当然也有可能被其他东西所干扰。而在所有的干扰之中,又有两种丛林原则最容易遮蔽住梦想,其一是学院政治,其二是学院经济……所以说到底,只要大学还不甘心退化成可有可无的盲肠,那么与其说是在受到丛林原则的无情制约,倒不如说它是在残酷的丛林中仍然坚持维护着人类的尊严。科伯的这句话既表现了自己对于大学发展现状的无奈,也表现了他对于大学发展的信心和期待。

现如今,大学的发展更是趋向多元化,我们对于大学的职责更是无法明了。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这本书中,作者描述了现如今美国各大学的发展与市场的关系,他列举出了芝加哥大学、迪金森学院、纽约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等等的管理方面、社会协作方面的例子[3],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无一例外它们与社会的接触更加紧密了,对于社会的职责或者是对于大学合作者的职责更加紧密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再要让大学成为一个封闭发展的共同体,不管是为了什么都是不可能的。

三、我国大学发展的简史和方向

对于新中国更是如此,中国的大学在国家的统一支配下与国家的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在1952年院系调整的时候,大学的责任很明确,就是为中国的“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那个时候国家亲自牵头,钢铁学院、地质学院欣欣向荣,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到“大跃进”时期,为了紧跟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步伐,我国根据苏联的大学模式也逐渐得到了改革和完善。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大学方向也是非常明确,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大学也逐渐引进世界先进的教育资源和管理理念,大学的发展开始走向了世界。在世纪之交,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带动内需,我国开始进行大学扩招,大学的规模迅速壮大,大学逐渐向社会更多的人开放,于是更多的人走向了大学。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家长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孩子走进大学,但是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学校设施设备没能跟得上大学的录取率,大学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且,我国在进行大学扩招的时候,没有能够统筹计划,于是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了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上完大学之后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喜欢的工作。

这反映了我国教育建设的问题,第一方面,国家对于大学的管理过于严格,目前大学已经不能够很好地与社会接触,只能在国家的统筹下成长发展,这种方式下的发展使得大学对于真理方面的追求就变得少了,大学最原始的理念在现今遭到了一定的排斥;第二方面,我国大学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大学老师工资过低、大学对学生的评判机制不够合理等等,使得大学自身的发展不能够有自己明确的方向,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打压;第三方面,我国大学的教育与高中教育严重脱节,这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大弊病,社会对大学的需求与大学发展不相一致,大学生处在社会和大学的夹缝中间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只能在二者之间徘徊。刘尧在《迷茫的大学》一书中对于大学的迷茫和大学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大学的招生困境、大学生的就业怪圈、研究生的教育窘态、高等教育研究之困、大学教授的迷茫,反映了大学现在存在的“乱象”[4]。这一些总结、概括和思考基本上反映出我国在大学教育方面应该改正的问题。

那么,我国的大学应该往哪里去呢?首先我们讨论的是存在不存在中国高等教育模式。欧美的大学历史发展要更加久远一些,那么我们从它们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虽然这些大学在竭力保持自己的初衷,但是他们又不得不与社会、民族和国家相接触,使得它们现如今已经与当初的发展有很大不同。而且,苏联的大学模式和中国的大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工业化得到迅速推广和实现,也说明了这些大学模式的创新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学教育存在中国模式,高等教育也存在中国模式。

现在,对于中国大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实现自己的价值呢?

第一,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寻找平衡。我国经济现今已经逐步走向市场化,因而大学对社会的关注应该加强,因为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是进入社会工作,因此应该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磨合;同时,我国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大学作为一个思想的集中地,应该做好思想方面的工作,但是大学又得掌握好这个度,因为“独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是一个大学比较基本的标准。第二,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向世界、向现代化看齐,当然还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传统。第三,促进大学与中等教育的接轨,努力做好二者之间的衔接。中高等教育的目的都是育人、育才,只有做好二者之间的衔接,与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再来回首以前的大学总是有许多感言,但是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新的世纪,我们要做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时代相结合,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尧.大学是什么?不是什么?[J].民办教育研究,2005(6).

[2][美]雅罗斯拉夫·帕利坎.大学理念重申:与纽曼对话[M].杨德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美]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刘尧.迷茫的大学[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

[5]唐松林,蒋娟.再问大学是什么——评《大学的多维审思》[J].大学教育科学,2012(5):1.

猜你喜欢
教育目的就业难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浅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误区与实施途径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