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坛里一朵奇葩 红色文献的珍贵藏品

2015-06-01 08:32邓银鹏龚联
学理论·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藏品

邓银鹏 龚联

摘 要:木刻连环画作为连坛里的一朵奇葩,是众多收藏者和艺术馆孜孜以求的珍稀藏品。解放区根据地木刻连环画是伴随着木刻艺术在我国的兴起而成长壮大起来的。抗日战争的爆发,广大美术工作者纷纷投身革命洪流,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性和革命性的木刻连环画,如温涛《她的觉醒》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还出现了许多有关共产党土地政策、抗日政策等内容的木刻连环画,如吕蒙等创作的《铁佛寺》等。抗日根据地的木刻艺术以延安木刻为典型和代表。彦涵的《狼牙山五壮士》、洛井的《血战大渔岛》、林军的《不朽的战士》等作品均采用了木刻连环画的形式。这些作品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革命历史文物价值,已经成为今天人们争相收藏的红色文献和珍贵的艺术品。

关键词:解放区根据地;木刻连环画;红色文献;藏品;延安木刻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28-04

连环画如今已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或收藏家炙手可热的藏品,而连坛里的一朵奇葩——解放区根据地木刻连环画更是众多收藏家和艺术馆孜孜以求的珍稀藏品。因为它产生于那个困难深重、战火纷飞的岁月,而随着近一个世纪时光的流逝,到如今能留存下来的木刻连环画已是凤毛麟角,在收藏市场上已十分抢手,非常珍贵了!

说起木刻连环画,就不得不说说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其处的特殊时期的显著特点。

我国木刻艺术的形成,是从1931年起始的,当时正值“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一个巨大的民族反侵略战争就要爆发的时刻。经过党的影响特别是在鲁迅先生的热情扶持之下,我国的木刻艺术逐渐成长壮大起来,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像一道初露的闪光,出现在旧中国紊乱的画坛上。

在鲁迅推荐西方木刻艺术时,就重点介绍了西方的木刻连环画。1933年9月,上海良友公司首次出版了以麦绥莱勒画作为题材的《木刻连环图画故事》四册:《一个人的受难》《光明的追求》《我的忏悔》《没有字的故事》,分别由鲁迅、郁达夫、叶灵凤和赵家壁作序。此书的出版不仅推动了我国的木刻艺术,而且为我国连环画的发展增加了一个极具特色的品种——木刻连环画。

1937年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爆发,广大知识分子、艺术青年,在党的影响下,纷纷投身革命洪流,用木刻做武器,配合实际革命斗争的需要,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的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由于木刻的底版材料来源丰富,所用工具简单,木刻复制的要求较低,所以,无论是在解放区还是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宣传工作中都大量采用了木刻艺术,因此,这一时期的木刻作品大量出现。尤其是在抗日根据地,因为条件艰苦,学油画的找不到油彩画布,学国画的缺少笔墨纸砚,也不可能有固定的印刷场所,于是,木刻这种简便易行的艺术就得到了大力支持,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

木刻艺术凭着它锋利的铁笔,坚实的木板,刀腕的力和美,黑白强烈的对比,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斗争。它们粗犷、奔放,甚至有些粗野不羁,表现出阶级对立的生活现象,民族抗争的呼喊,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斗争,美与丑、善与恶、血与泪、仇与恨、光明与黑暗的交替相克。木刻艺术成为革命美术的尖兵,在我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它战斗的光辉一页。

鲁迅先生在上海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新兴版画的高峰期。因为日本侵略者先后两次入侵上海,所以上海的版画家表现抗日内容的版画特别多,仅就表现抗日的木刻版画连环画就有多部。

温涛(1907—1950),广东梅县人,1928年来上海,就读中华艺术大学绘画科西洋画系,同时致力于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版画创作,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早期版画家之一。1936年“三八”妇女节他创作的木刻连环画作品《她的觉醒》在上海出版。原作12×17厘米,由二十五幅木刻版画组成。作品以黑白对比的色块和粗犷有力的线条,描绘了一位少女抗争、觉醒、奔赴战场、壮烈牺牲的故事。《她的觉醒》的封面和封底均为米色布纹厚纸,大方庄重。版权页标明出版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三月八日。温涛当年完成木刻连环画《她的觉醒》之后,还曾题赠一册给鲁迅先生,今收藏于上海鲁迅纪念馆,扉页上温涛题赠手迹为:“鲁迅先生指正,涛,一九三六.三.十八”。此外,温涛当年在上海时还创作有手拓本木刻连环画《毁灭》等共三部。

张明曹(1911—1978),现代画家。浙江乐清(今属温州市)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中国第一代新兴木刻版画家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家乡温州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创作了木刻连环画代表作《仇》,以20幅黑白木刻画,表现一个家庭遭日军奸淫枪杀而愤起复仇抗战的故事,由温州游击文化社出版,半年内再版四次,发行到重庆及一些战区前线,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它的原版现藏于上海美术馆。有专家评价,这部连环木刻《仇》,是抗日战争中最早一部以木刻形式创作的连环画之一,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史上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吴耘(1922—1977),上海人。擅长漫画、连环画。当他18岁还在上海艺专半工半读时,抗日的旋风把他卷到了抗战的前线,自此就在新四军从事美术工作。1944年他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木刻连环画《日寇残暴罪行》。作品短小精悍,形象地讨伐了日军烧杀掠枪的滔天罪恶,讴歌了解放区民兵的战斗生活。画面黑白分明,风格简朴,平行线条的运用丰富了画面的层次而带有装饰性。

抗战早期的木刻连环画作品还有李桦的《黎明》,陈铁耕的《廖坤玉的故事》,黄新波的《平凡的故事》,郑野夫的《水灾》和《卖盐》等等。

1930到1940年,在共产党实际控制的地区,连环画成为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山东作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美术宣传成为其重要的革命武器。早在1940年1月13日《大众日报》就连载发表了木刻连环画《张村长》,之后,《大众报》《战士报》等根据地报刊先后发表有《李铁牛》《保卫麦收》《女英雄陶修武》《王士瑞的炸弹》《读书识字就开花》等多篇木刻连环画。

在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解放区根据地还出现了许多有关共产党土地政策、抗日政策、抗日战士等内容的连环画作品,如吕蒙、亚君、莫朴创作的24开木刻连环画《铁佛寺》,杨涵等创作的《黄友根》,林筱、田鲁作画的《女英雄双枪王八妹》,李桦的《没有童年的孩子》《抗战故事》等木刻连环画。

《铁佛寺》是吕蒙、莫朴和程亚君三位木刻家在1942年到1943年的反扫荡的空隙中,深入群众,边创作边打游击情境下,合作完成于淮南解放区。此套作品共110幅。作品内容是通过铁佛寺村庄清除暗藏敌人的斗争,教育解放区军民擦亮眼睛,打击暗敌。《铁佛寺》这幅作品采用黑白对比的表现手法,吸收民间年画、剪纸等工艺简洁明快的特色,改变了原来木刻作品在创作上强调人物阴影和复杂背景的形式,通俗易懂。作品浓郁的生活气息,洗练的构图,粗犷的刀法,生动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和富于时代特点的故事情节,为中国版画和连环画艺术史留下一部不朽作品。1984年5月,人民美术出版社以“连环画艺术研究丛书”之一重新出版了这部作品。

《黄友根》是在1947年2月至5月的行军作战环境下产生的,由杨涵、杨中流、江有生、王流秋四个人集体创作,当时他们都是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美术创作组成员。《黄友根》木刻连环画原作2013年11月杨涵先生94岁时于温州美术家连环画展上展出。

《女英雄双枪王八妹》由林筱、田鲁作,改进出版社1941年出版,51页,收《女英雄双枪王八妹》(林筱作)《班长范文标》(田鲁作)两篇木刻连环画。

在八年抗战的炮火和敌后的艰苦岁月中,特别在革命圣地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战斗和生产过程中,木刻工作者作为直接参加战斗的一员置身于各种斗争的行列,深入火热的生活,在炮火中吸吮人民战斗生活的营养,作为创作的源泉,因此思想面貌和创作面貌都为之一新。

抗日根据地的木刻艺术以延安木刻为典型。这主要是因为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聚集了大批的美术工作者,创作力量很强。成立之初鲁艺就设有美术系。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美术系几乎成了木刻系,许多美术工作者来到延安后,都以木刻版画的学习和创作为主,所运用的艺术武器,也是木刻。美术系的老师包括胡一川、马达、力群、张望、黄山定等一批美术工作者,著名的木刻家古元、彦涵、罗工柳、夏风等当时都是鲁艺的学生。

1938年冬,胡一川、罗工柳、彦涵、华山等人组成的“鲁艺”木刻工作团渡过黄河,进入太行山,1940年还成立了“鲁艺”的晋东南分校,直到1942年全部调回延安。两年时间里,他们与部队一起行军、露宿、打仗,直接地感受了前方将士的战斗生活,因而,他们在前线创作并带回了一批反映八路军与根据地人民战斗生活的作品,其中就有大量的有故事情节的木刻连环画,如胡一川的《太行山下》彦涵的《张大成》等等。这批作品历经沧桑,至今很多都已成了传世之作。

1939年1月1日,中共北方局机关报——华北版《新华日报》创刊。随后,又创办了《敌后方木刻》副刊,为黑白木刻插图(连环画)开展了良好的宣传平台。其中就刊载了彦涵的《选村长》《民兵的故事》;胡一川的《壮丁》;邹雅的《老百姓要学会打游击》等黑白木刻连环画。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解放区的画家们更是纷纷投身于连环画创作中来,当时成册的连环画就有彦涵的《狼牙山五壮士》、力群的《小姑贤·刘保堂》、邵宇的《土地》、李少言的《日军守备队的生活》、杨中流的《三勇士》、罗工柳、张映雪的《李有才·小二黑》、李志耕的《黄胡子被迫登龙门》、张明坦的《选举》、莫朴、吕蒙、程亚君的《铁佛寺》、任迁乔的《翻身》等,其中《铁佛寺》《狼牙山五壮士》《小姑贤·刘保堂》《李有才·小二黑》等作品均采用了木刻连环画的形式。此外,还出现了如秦征的《红骡子》(1950年7月,晨光出版公司曾有重版此书),罗工柳的《小二黑结婚》以及《刘胡兰》等无字木刻连环画。同时涌现了江丰、彦涵、古元、力群等木刻连环大家,为弘扬新文化和革命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区的黑白木刻连环画,歌颂革命领袖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歌颂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杀敌的丰功伟绩;歌颂解放区人民的生产建设、拥军支前、民主生活和土改斗争。

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

《小姑贤·刘保堂》(木刻连环图画),力群刻,晨光出版公司20世纪40年代出版。(1949年9月和1950年7月,晨光出版公司曾分别有初版和四版此书)。

《狼牙山五壮士》(连环木刻画),华山文,彦涵木刻,东北画报社编印,1946年初版,1947年12月再版,东北画报丛刊之一,1册,32开,32页。

《戎冠秀》(连环木刻),田间诗,娄霜木刻,东北画报社1946年9月初版,1948年10月再版,东北画报丛刊之二,1册,32开,50页。

《李有才板话》,赵树理作,朱丹插图,东北画报丛刊之三。

《民兵的故事》(木刻连环画),彦涵刻,东北画报社1946年3月初版,1948年1月再版,东北画报丛刊之四,1册,44页,32开。

《黑土子的故事》(木刻连环画),华山文,沃渣木刻,东北画报社1946年初版,1947年12月再版,东北画报丛刊之五,1册,32开,74页。

《纪利子》(连环木刻),吕琳刻,晋绥军区政治部1948年4月出版。(《纪利子的故事》,吕琳木刻,韩果作诗,1950年12月商务印书馆初版)。

《女英雄刘胡兰》(连环木刻画),安明阳刻,新华书店1949年3月出版,25页。

《英英的遭遇》(连环木刻故事)可扬作,大众美术出版社,1949年9月初版,1949年12月再版。

这些木刻连环版画,人物众多,栩栩如生,极具艺术感染力。2001年7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以《解放区木刻连环画》套书的形式重新编辑出版了《狼牙山五壮士》《戎冠秀》《民兵的故事》《小姑贤·刘保堂》、《女英雄刘胡兰》这5册木刻连环画。

江丰(1910—1982)原名周熙,笔名高岗、固林、江烽、介福。祖籍上海。1931年参加上海左翼美术联盟,继而参加鲁迅举办的木刻讲习所。1938年赴延安,负责编辑《前线画报》,后任鲁艺美术部主任。他是最早到达延安的木刻家之一。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重创日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胜利的喜讯传来,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在此背景下,于1938年夏秋之际,江丰创作了木刻连环画《平型关连续画》。作品由5幅画面组成,第一幅《平型关连续画之一·会议》、第二幅《平型关连续画之二·买物公平不拉夫》、第三幅《平型关连续画之三·英勇的伟绩与卑劣的丑态》、第四幅《平型关连续画之四·搬运胜利品》、第五幅《平型关连续画之五·发放胜利品》。5幅连续画面表现了平型关大战的全过程,画面清新、明朗,情节丰富、主题明确、通俗易懂,5幅画面环环相扣、不断推进,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故事性。作品呈现的新面貌更容易为边区的军民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延安木刻大众化的探索。《平型关连续画》的创作出版,对于探讨抗战初期美术尤其抗战初期的延安木刻运动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和重要导向价值。

彦涵(1916—2011),曾用名刘宝森,著名版画家,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38年,彦涵到达延安参加了革命,同年11月参加了鲁艺木刻工作团,并随军开赴了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以刀和笔为武器,从事抗日斗争,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生活气息的宣传画、连环画等。在此期间,彦涵为《新华日报》创作了大批袖珍抗战木刻和连环画。其中连环画《民兵的故事》《李大成》《选村长》《刘二堂》等作品,现今已经成了珍贵的革命文物,并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武乡八路军纪念馆收藏。

彦涵的黑白木刻朴素、粗犷、战斗性很强。他的很多创作经验都是来自于前线。所以,彦涵的木刻作品,战争的临场感、现实感很强,令人印象深刻。他的代表作之一木刻连环画《狼牙山五壮士》,1944年创作于延安,共16幅,由华山编文。作品表现的是1941年日寇进犯我晋察冀边区时,5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面对500多个敌人,凭借狼牙山天险与敌人顽强对抗,后因弹尽,身处悬崖绝壁而无退路,他们誓死不做俘虏,然后从悬崖纵身跳下的故事。这部作品后由周恩来转送给美国记者,由美国《生活》杂志在1945年出版精装袖珍本。抗战胜利后,东北画报社和解放后的上海大众美术出版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都为该作品出版过单行本。1984年人美社又以“连环画研究丛书”之一重新出版。199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铁道出版社又出版单行本。此外,《狼牙山五壮士》还有群育出版社1949年11月初版、1950年7月再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1年9月初版、1952年12月再版等版本。《狼牙山五壮士》作为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录和反映,除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外,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古元(1919—1996),广东中山人。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艺学习。古元是延安木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的不少作品因为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成为新兴版画的经典。当年艺术大师徐悲鸿称其为“中国艺术界一卓绝之天才”“中国新兴版画界一巨星”。1942年他创作的木刻连环版画《新旧光景》(22幅),1943年在延安印行,深受群众喜爱。

洛井原名陆云金,1921年1月9日出生于浙江余姚县。15岁时,正逢鲁迅先生倡导的木刻运动的兴起。陆云金从小喜爱绘画,就投身于进步美术创作活动中。1941年春,余姚沦陷,陆云金进入苏北抗日根据地,担任江海报社美术编辑,改名“洛井”。1945年,洛井创作了大型木刻连环画《血战大渔岛》,原版本14×18cm。通过42副木刻,形象地再现了1944年8月25日,新四军在浙东岱山大渔岛与日寇海、陆、空诸兵种近十倍于我的兵力进行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殊死战斗。洛井呕心沥血、日夜苦战,仅用一个月时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塑造了抗日勇士震山河、泣鬼神的艺术形象。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最具影响力的一件代表作,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革命历史文物价值。《血战大渔岛》原版本现由中央军事博物馆收藏。

陈珂田,生于1914年,浙江宁波人,现代版画家,常用“珂田”名字发表版画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武汉加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1941年他刻了一套木刻连环画,十多幅,内容是“夏家渡战斗故事”,都是手工拓印,装订成本,印了几十册。

马达1945年的作品《陶端予木刻集》也是一个重要的木刻连环画作品。马达早年是上海“MK木刻研究会”的成员,1938年来到延安的鲁艺任教。陶端予是延安杨家湾民办小学女教师,1944年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被评为文教英雄。马达看了陶端予的报道后,深受感动,决定以陶端予为题材,创作一个木刻连环画,然后汇成这套木刻集。木刻集共14幅,讲述了陶端予如何教育学生,帮助后进学生文富贵改掉坏毛病,成为好学生的故事。

杨可扬,1914年出生于浙江遂昌。自幼酷爱绘画。1937年师从马达先生学习木刻版画,后加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长期从事进步木刻运动。其木刻连环画作品有《英英的遭遇》等。1949年4月起,《英英的遭遇》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当刊登到第43幅时,因有反内战内容而遭国民党当局封杀。

吕琳,1920年生于山西省吉县。1938年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开始做木刻画,宣传抗日。1940年到延安,先入陕北公学,9月考入鲁艺美术系。1943年毕业后分配到八路军120师独立第一旅工作,后调战斗剧团和晋绥军区政治部从事美术工作。其木刻连环画作品《纪利子》描述的是一个贫苦农民的悲惨家史以及他走上革命道路的经过。这套作品艺术手法朴实,造型简单,黑白布阵有置,对比强烈,人物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晋绥军区政治部曾把这套木刻连环画编印成册出版,配合当时在部队开展的“忆苦”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林军,著名版画家,原名裴秉哲,1921年生于山西平陆县。1940年奔赴陕甘宁边区,后考入鲁艺美术系,1943年从鲁艺毕业,参加八路军,在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任美术分队长。1945年在晋绥军区战斗剧社任美术组长,后调政治部编辑《战斗画报》。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1948年创作的连环木刻《不朽的战士》即为其代表作之一。主要的版本有:晨光出版公司1948年版;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战斗剧社1949年10月版。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根据地的美术工作者创作编绘了大量反映人民战争、人民生活的木刻连环画。这些作品来自现实生活,作者又有亲身体验和感受,所以画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发挥了文艺作品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并在连环画的进一步创新和发挥其社会作用方面起到了先导与示范作用。时至今日,李桦、江丰、古元、彦涵、洛井、马达等老一辈木刻版画家的木刻连环画原创作品,已经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红色文献、革命文物和珍贵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

[1]张鹏.不朽的战士木刻连环画[J].中国收藏,2008(6).

[2]赵大军.考析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民众美术教育的模式和作用[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3(6).

[3]姜维朴.彦涵同志对连环画的关爱[J].中国美术家,2012(1).

[4]苏林.风光这边独好——解放区木刻概述[J].美术之友,2002(4).

[5]冯荣荣.中国现代黑白木刻插图(连环画)艺术风格演变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3.

[6]张军.抗战时期苏北地区新四军木刻艺术研究[J].美术杂志,2011(11).

[7]刘千.人民艺术家:版画艺术大师彦涵掠记[J].中国美术,2012(1).

[8]卢辅圣.张明曹与他的抗战木刻作品[J].上海艺术家,2005(4).

[9]郝斌.江丰《平型关连续画》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

猜你喜欢
藏品
藏品见证香港回归
"苏州码子"藏品选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张新生藏品
聂延林藏品
刘培坤藏品
盛源斋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