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曲同工,各显神通

2015-06-01 10:05王冠
学理论·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红楼梦

王冠

摘 要:主要结合《红楼梦》第三回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的译文,从两译本方位隐喻的英译、对《西江月》两译本的解读以及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三方面对比分析并鉴赏了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对第三回的不同译文。通过比较,杨氏和霍氏的浑然天成的翻译技艺及特点均鲜明地显现出来,其深厚造诣也令人叹服。

关键词:《红楼梦》第三回;杨译文;霍译文;对比赏析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12-02

引言

《红楼梦》全书共一百二十回, 当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在本书中至关重要。单从这一回, 读者就可窥见整个红楼故事的序幕,且全书的各个主要人物也将先后粉墨登场。如果人们用“豹头虎尾”来形容整个红楼故事的话, 那么第三回可以称得上是“豹头”, 笔锋精湛, 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从而给读者提供了无尽的愉悦享受。虽然这一回篇幅不长,但其中涉及非常广泛的文化内容,分别涉及宗教、建筑、礼俗、人物称谓、器用、官制、诗歌、服饰等等。本回中,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展现原文的文化意象,从而为读者们呈现了不同的效果,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以下将从三方面逐一进行对比赏析。

一、对比赏析

(一)方位隐喻与英译

Lakoff 等人研究发现:事件结构的各个方面,包括状态、变化、过程、行动、原因、目的、方法等,经过空间、运动和力量方面的隐喻才获得了认知特征。隐喻中的分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方位隐喻,即指在同一个概念内部,参照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组建而成的一系列隐喻概念[1]。在第三回中,霍译对“上—下”空间隐喻实现了语义转换,并由于汉语的“上—下”空间隐喻与英语的时间隐喻系统存在一定差异,对其采取了不同译法。

1.对“上—下”隐喻的意译

例 1:“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当下服侍之人,无不掩面涕泣,……当下贾母一一指于黛玉……。”[2]

杨译:“…All the attendants covered their faces and wept,…who now introduced the family one by one.”

霍译:“…,while all those present wept in sympathy,…Grandmother Jia now introduced those present. ”

此处杨氏将第一个“当下”省略不译,将第二处译为“now”;而霍克斯把两个“当下”分别译为while、now, 较好地实现了语义转换。可见霍氏此处采取了意译法。

2.对“心下的有意识漏译/省略”

例2 “(黛玉)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2]

杨译:“How very strange!”she thought.Its as if Id seen him somewhere before…

霍译:“ Dai-yu looked at him with astonishment.How strange! How very strange! It was as though she had seen him somewhere before…”

在本例中,杨宪益夫妇的译文中省略了对“心下想道”的转译,而在霍译文中, “心下想道”被一起转换译为with astonishment(“状态,情态”),而“心下”则被省略了。这说明汉语社会文化中,“心”指人类的思想来源,一般呈现为诸如“心上或者心下”之类的言语表达,而相比而言,在英语文化社会中,则没有这种观念。因此,只有thought、wondered,而不会有 in the heart的说法。

(二)从两个英译本《西江月》看译者对文本的解读

米哈伊尔·巴赫金指出:“使小说话语能直接召唤读者意识,并使读者发现文本意义的原因是小说话语具有“对话性”[3]。此处对话性是指作者、文本及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启迪:翻译的过程即是对原著用另一种语言来再现另一群读者的过程。而对于译者来说,首先要充当读者的角色对原作者想表达的对话进行深入理解,然后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传达。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眼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2]

在对《西江月》的处理上,霍克斯将题目翻译成了Moon on Well River。首先从内容上来说,在霍译中,两首诗音韵十分优美,且诗味十足。然而,他在处理《西江月》时对贾宝玉这一形象的理解却是有失准确的。例如,在第一首诗中“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一句中,“皮囊”原本指长相、外表,而“草莽”原本指的是布满杂草丛的荒野郊外[4], 这里取的是“荒芜”这一意义。然而,霍克斯却将其处理为了“Though outwardly a handsome sausage-skin, he proved to have but sorry meat within”,意思是“漂亮的香肠状的皮肤,遗憾的却是里面充满了肉”。再看“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一句。本句中“潦倒”意为颓废,而霍克斯却解读成了“harum-scarum”,意思是“冒失鬼”;而“愚顽”本是一个反语,霍克斯却处理成了“A doltish mule”,即“一个傻傻的冥顽不灵的人”。此外,他把“行为偏僻”译为了“outlandish”,即“行为笨拙粗鲁”。这样一来,在霍译文中,贾宝玉的形象就转换成了:一个又顽固又傻气的冒失鬼,其皮肤呈漂亮的香肠状,而肚里装的却满是肉,其行为笨拙粗鲁,性格乖张,是一个可怕的流氓。其实在以上两首《西江月》中,贾宝玉的品格素质已经得到了深刻描绘。从实质来看,对贾宝玉是褒而不是贬。然而,杨译本则在这一点上选词精确恰当,要优于霍译。如在杨译中将好皮囊译为“handsome looks is he”,外表俊俏;将草莽译为“heart is lawless and refractory”指内心无法无天;以及将行为怪癖译为“eccentricity”倔强难以驾驭,因此杨译更能准确而形象真实地反映贾宝玉的性格,以及作者对宝玉似贬实褒的良苦用心。正如脂砚斋上所言的那样,整篇中看似笔笔贬宝玉,人人嘲宝玉, 但这些贬笔却恰恰包含着褒义,通过宝玉傻、狂、乖张、生得一副好皮囊却腹内草莽、不怕诽谤等形象特征的描绘,塑造了一个离经叛道、愤世嫉俗的时代“新人”形象。通过这一点,我们可明显看出霍克斯对贾宝玉这一人物整体形象的把握和推理尚不够准确,从而令贾宝玉的形象整体上变了味儿,演变成了另一类典型,而相比杨宪益夫妇的译文The Moon Over the West River则较为恰切。

其次,从音韵来看,《西江月》二首有的句子是七言,有的是六言,二、三、四行韵脚标准,全诗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要想完美再现这种效果是很困难的,而霍译的两首Moon on Well River采用了五步抑扬格,押韵上采用的一律是aabbccdd韵式,即双行联韵体,并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译文的抑扬格调,每行基本为十个音节,五个音步,读起来铿锵有力,产生的音乐效果足可与原诗相媲美;而杨译本则运用了抑扬格调,每行共包含五个音步,十一个音节,全文都押一个韵。这样一来,全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充分传达出了原诗的气势。两种译本虽各自使用的韵式不同,但其达到的音乐效果却是难分伯仲。

(三)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在两译本中的体现

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也是相异的,因此,中译英的过程即为怎样组词成句的过程,因为一种语言中的词和词组并不和另一种语言的完全匹配。再者,很多情况下同样的词和符号会在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脑海中产生不同的意象。

例: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别再提了。”[2]

杨译:“…So dont reopen that subject.”

霍译:“…So lets have no more of this.”

从以上两种译文我们不难发现杨的译文与源语结构很相似,即主题显著,而霍克斯的译文却与英文次序组合的方式相一致。霍克斯的译文中增加了“lets”就表明英语“主语显著”的特征,与汉语不同。通过归化语言形式,霍克斯使译文对于英语国家读者来说更好理解,更易读,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的文体色彩。因此此译霍译较好。

二、结语

红楼梦第三回涉及内容十分广泛,鉴于以往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两位译者的对比研究俯拾即是,主要选取了其中较为细微的方面进行比较与赏析。通过比较,可看出虽然两位译者身处的时代背景、国情文化均不同,但他们对于原文的理解、把握和翻译处理均有着各自的独到之处,可谓不分伯仲,各有千秋。通过他们的译文对比和赏析,他们字斟句酌的严谨态度跃然纸上,其高超的翻译技艺值得我们学习膜拜。

参考文献:

[1]Lake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A.Orth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2-251.

[2]党争胜,王满良,等.翻译名篇欣赏[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M.M.Bakhtin,The Dialogic Imagination,Translated by 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Holquist[D]:University of Texas,1996.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猜你喜欢
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四大名著大字本)
论改琦《红楼梦图咏》的观看之道
茹志鹃与《红楼梦》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红楼梦》(纪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