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人本主义视角下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研究

2015-06-01 14:56党艳东郭盼
学理论·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解尊重

党艳东 郭盼

摘 要:在实际学生工作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对德育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辅导员与学生关系该如何调整,人本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益指导。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构建,重在合理引导、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力,在真诚、信任、理解的关系氛围中,合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使学生突破自我局限,发现自我潜能,实现自我目标。而这种真诚、信任、理解的氛围,需要辅导员合理认识自身权威,提高自身能力与水平,真正做到学生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人本主义;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理解;尊重;信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237-02

教育作为一种高级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培养人、塑造人为直接目的。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大学德育教育活动中,辅导员与学生的主体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尤为显著。在实际的大学德育教育活动中,随着高校教育不断发展,社会时代的不断进步,辅导员与学生在主体关系互动中面临各种紧张性挑战,如何调整辅导员与学生主体关系以促进德育教育提高,来自人本主义的理论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人本主义与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人发展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关系纽带,师生关系的定位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与理念,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现了教育双方彼此的地位、作用和互相的态度。师生关系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师生关系受教育思想的制约。人本主义所强调的人的价值性特征对师生关系进行了新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超越是人的基本需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实现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环境都有益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蓬勃发展。因此师生关系的定位与状态,关切教育效果与质量的好坏。辅导员作为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促进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本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达成两者关系的和谐,给德育工作以新的启发。

二、当下辅导员与学生主体关系的反思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是国家政策文件对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准确定位。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也以此为目标争取做到学生的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但是在高校教师群体中辅导员是区别于专业任课教师的特殊群体。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包括8个条目,其内容涉及“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等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不仅从心理、思想引导、学生活动等方面开展工作,而且需要承担学校大量事务性管理工作。辅导员与学生的角度不仅是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还是管理关系。辅导员囿于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存在着严格的管控要求,这种管控要求使得辅导员对学生存在着严格意义的管理者立场。因此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不仅仅是师生关系,也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管理关系往往使得辅导员与学生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发生紧张性关系冲突,而这种紧张性关系冲突也会使师生关系受到冲击,严重影响德育教育效果。而且这两种关系在辅导员实际工作中是交叉进行的,角色转化快速,交互影响,辅导员与学生的主体关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易发生紧张性冲突的师生关系。如何协调好辅导员与学生的主体关系,关系到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

三、人本主义视角下的辅导员与学生的主体关系

人本主义重视人的尊严、价值,强调自我实现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在校期间是以自我成长为目标,但是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成长历程往往呈现各种复杂局面,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中学生德育的主干力量。辅导员在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心理健康、学业规划、职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责任“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这些方面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方面。相比专业课教学,辅导员在德育教学中需要更多的人际技巧。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认为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辅导员对学生有着管理的重要职责,对学生在校活动有严格的制度管理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做什么”,这又要求辅导员树立一种管理权威。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无论是管理权威还是德育培养,人与人最重要的是彼此真诚与可信任关系的建立。因此高校管理制度在一定意义上应该符合学生成长的本质需求,辅导员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树立起可信赖的管理权威。权威与可信赖是辅导员与学生互动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辅导员管理权威的建立在制度上有着安排,管理者权威在自然教育过程中容易发生,辅导员制度安排的权威性与可信赖的权威性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区别。辅导员制度安排的权威性并不能满足辅导员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与可信赖的权威性相比,制度安排的权威性有以下不足:一是信息反馈不真实,辅导员如果只依靠自身管理者地位去管理学生,那么在获取管理效果信息方面得不到学生及时积极的真实反馈,辅导员无法获得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真实的需求;二是互动能力差,学生与辅导员管理仅包含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成分,辅导员将无法深入学生群体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三是教育性不足,硬性管理的教育性不强,学生无法从中获得教育性指导;四是抗拒性强,学生群体对硬性制度化管理抗拒心理较强。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基础上建立起可信赖的权威形象尤为重要,与学生形成真诚、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效果。

四、对话:辅导员与学生主体关系互动成长的可行途径

1.革新教育理念构建“尊重、理解、信任”的师生互动关系

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应以“尊重、理解、信任”为目标,在互动过程中积极体现辅导员与学生的主体平等地位。“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没有自己追求的现实利益,双方都不把对方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是真诚地赏识对方,欢迎对方,肯定对方,同时受到对方的赏识、欢迎和肯定。”[1]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进行着相互的理解、尊重和沟通。而这种理解、尊重和沟通是通过平等对话实现的,因而,在师生之间这种交互关系中,对话沟通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而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获得了精神上的沟通与理解。通过对话交流实现双方平等、友善、尊重关系的建立。通过对话,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等。那么德育过程就可以实现“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2]平等、尊重、互助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师生之间教育关系的缺失,相反这样的关系更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教育的意义更在于师生加之观念的交流互通。

2.辅导员应正确认识自身权威,增强自身修养与水平

辅导员在德育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合理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过程中不能够成为决策者指令的简单传达者、规章制度的简单执行者,简单依附于指令、规章制度,工作方法简单机械,而应该坚守自己的教师立场,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自我分析问题所在,澄清多元思想交融下的价值选择,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客观评价。其次,从人本主义角度来看,辅导员在与学生谈话过程中,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代替学生做出选择,更不能强迫学生去选择,而应该告诉学生“应该是什么”。通过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问题,自我剖析,自我成长。但这对辅导员自身的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辅导员应不断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经验,树立起可信赖的权威形象。

辅导员可信赖的权威形象,有助于增进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有效性,良好的权威有助于维护辅导员与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应该正确认识自身的权威,辅导员的权威并不是让学生害怕。教师的权威来源于两大方面:制度的权威和个人的权威。制度的权威包括两个方面:法定因素(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和传统因素(在社会中的地位);个人的权威取决于专业因素(个人的知识技能水平)和感召因素(人格魅力)。而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取决于这四种因素的合力[3]。就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言,增加个人权威的权重,对可信赖的师生关系构建而言具有积极意义。如果学生仅仅因为辅导员所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制度权威而感到震慑则不能认定他们之间具有可信赖的师生关系;相反,如果学生折服于辅导员知识渊博,被辅导员自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这种源于个人的权威必将有益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真正的教师权威的确立不是让学生在教师面前瑟瑟发抖,而是感到安全、信任和愉快。一个具有高个人权威的辅导员,必然是本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以自身的权威性影响激发学生自我成长潜能,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力量构建起与学生畅通的交流模式,在真诚、理解、信任的关系氛围中实现对学生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36.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10.

[4]卢洁芳.师生关系实质新观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1).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理解尊重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