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全然来自内心的感受

2015-06-01 09:12
女友·家园 2015年6期
关键词:感受力陶艺陶瓷

接受素胚的状态

恬静,淡然,这或许是许多第一次接触李乐的人都会留有的印象吧,但细细翻阅她的名为“樂子砚”的微博,总能在字里行间看到她的韧性与率真。本职是平面设计师的李乐并没有师从陶艺名门,而是受着毕业于陶瓷专业的旧友,一起练习陶艺的同学,以及家人的启发,从爱好入门,发展到而今拥有了自己的个人陶艺展,这个过程,她花了四年的时间。

在外人看来四年的光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李乐却认为,“有些速度太快了,但好在传统陶瓷工艺很成熟,可以把精力聚集在感受力的积累与呈现上。”在而今什么都讲求效率优先的俗世,依然有人耐心等待沉淀,静候着季节、温度、晴、雨、风、火这些“自然时间表”,宛若赤子般的真挚让人为之动容。一如她曾说过的,“素胚在手里从柔和到平静,立在木板上等待,比成器更脆弱、更感性、更温和。所以,要享受素胚的状态,我们将来都会怀念这个时刻。”

因着着迷于陶瓷土的柔韧与本身的哑色,李乐起初把陶艺作为一种爱好而一头扎进去,也为着坚持个人的一点小创作埋头而为。但真正改变她对陶瓷看法的原因却源于每一次烧制的失败。“陶瓷制作周期很慢,当最终烧制无法控制,会让人萌生徒劳无功的挫败感,变得懊丧又无精打采。但也正是这个时刻,让我突然明白了,陶泥此刻正在经历的就像我要经历的人生一样。于是在开窑的时刻,学会了放下偏执,学会了接纳与感受。我想未来我会一直与陶瓷为伴,每一件陶瓷作品都如同伙伴,更如同自身。”

接受一切可能的开放心态

在科技日新月异,新型材质层出不穷的当下,却始终有那么一群手工匠人,依旧沉下心来花费时间与精力,用他们的双手去打造独一无二的作品,让更多人能慢下脚步去亲自触摸自然的纹理与质感,而李乐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喜欢收集树叶和拍摄树叶,维持着简单的个人空间;最喜欢的偶像是李白,有他的诗句陪伴,便可仗剑远游……在李乐身上,你看不到那些汲汲营营,被高速运转的城市生活所束缚的生存模式,更多的是一份如同赤子般的热诚与真意。“发现美就是看和倾听,创造就是顺从材料的意愿,静止的流动,静默的呐喊,用创造让流动被看到,让呐喊被听到。”在陶瓷界的大师里,李乐最为欣赏的就是Lucie Rie。“在她的器物里看得到风格无分轩轾,你可以感受她从不简单把任何造型及釉料元素当作玩味,却又有着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那种多样变化。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像她一样没有束缚却又成熟谨然。”没有浅薄夸张的花纹,也不在乎姿态各异的外形,没有刻意的堆砌,也没有过多的表达,更多的是顺从材料的意愿,无论是粗糙的,朴素的,沉重的,抑或是残缺的,丑陋的,都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美丽的方式。于李乐而言,用手赋予陶瓷灵魂,待它来诉说。没有煽情,没有理论,只有属于它们的美丽静谧。所有的一切都无需被附加太多,那些陶瓷们如此,生活也如此。

安静之中的乐趣

陶艺分为陶器和瓷器。陶土较松散,烧成温度低一些,有着浑然天成的质朴之风;瓷土细腻,烧成温度高,更精致一些。陶瓷在中国的文化中,是“生活的艺术”,而非“艺术的艺术”,陶瓷的材质对东方人而言是熟悉而安静的。谈及自己的作品特色,李乐笑言:“我的陶艺都是基于‘斗笠这个宋时的经典型质,斗笠独特的形状会让人自然而然用双手捧着。而我目前的特色就是呈现‘安静之中的乐趣吧。”

从素胚到成器,从最初的造型到火炼,在陶瓷整个制作过程的每个步骤中,都将陶瓷的脆弱展现无疑,但神奇的是:它的强韧也同时伴随。“这个过程就如同我看待自身一样。人生之路和陶瓷工序何其相似,只可向前,无法回头返工。”李乐如是说。

在灵感缺失或是烦躁的时候,如何静心潜行呢?“灵感缺失的当下就是心门紧闭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会停下创作的念头,先处理一些技术和日常的事物。灵感会在放松的时候不寻自来,而处理完琐碎事物也能让心情有所放松。陶瓷创作让我领悟,要对生活中的‘瑕疵有包容心,美全然来自内心的感受,而感受力来自‘包容。领悟这些就是最大的收获了。”在我们寻求生活快慢行板的当下,简朴地生活,轻省地工作,懂得欣赏当下的一草一木,懂得月圆、蓝天、柏树的美妙,或许时间的长短快慢都变得不再重要。

猜你喜欢
感受力陶艺陶瓷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培养感受力 提升写作效率的新尝试
对现代陶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