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病害及防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2015-06-03 23:35李克梅日孜旺古丽代培红王丽丽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教学内容

李克梅 日孜旺古丽 代培红 王丽丽

摘 要:“种子病害及其防治”是植物病理学、植物检疫学和种子学的交叉学科,也是植物病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在“种子病害及防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环节,该文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分析课程改革的优势,并有针对性地、切合实际地提出优化实验教学的思路,从而促进该课程实验教学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种子病害及防治 实验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改革

中图分类号:S3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3(c)-0177-02

自从国务院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国家就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工作质量,并且提出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计划”等章程。随着这些章程的逐渐开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且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上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1]。作为种子学、植物检疫学与植物病理学的交叉学科,“种子病害及防治”已经成为植物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3]。

“种子病害及防治”是一门重要的生物学科,主要是以种子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基础,介绍了生产中存在的各类种传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新疆农业大学在2008年承担了“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种子科学与工程”建设规划的需求,因此该校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新增了一门专业必修课,即“种子病害及防治”。通过系统的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常见种传病害的传播与侵染规律,掌握检验和防治种传病害的实际操作,从而能够满足相关工作的工作需求。因此,“种子病害及防治”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把显微镜下的形态改变和具体标本能够相互联系起来。但是作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病理学知识既需要掌握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关于植物病原学、植病研究方法、植物病害防治原理和技术的基础理论,还需要了解多数种子生产过程中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在相对植物保护专业约1/3的学时条件下,如何搞好实验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好教学任务,如何使学生在专业技能上实现对种子作物病虫害能田间识别和室内鉴定、能实际调研和查找原因、能制定防治方案、能参与实施或指导实践、能分析防效和总结经验的植保“五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每个指导教师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笔者对种子病害及防治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现总结如下。

1 优化教学内容

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对病原菌物进行分类时,2001年出版的《真菌词典(第9版)》中的分类系统就根据rDNA测序等技术对第8版中的分类系统进行了修订,而2008年出版的《真菌词典(第10版)》中的分类系统又很大程度上的调整了第9版中的分类系统,并且还收录了2001年—2008年间的研究成果;另外,在植物病原及病害的监测和防治上也出现了很多的新方法、新技术[4]。因此,在“种子病害及防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还应该重视知识的更新和应用性知识的传授。我们在原有的植物病害识别与病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种子带菌检测及杀菌剂对作物种子处理效果测定、植物病害田间调查”两个实验,丰富了实验内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课程实验总学时数的44%。

2 改进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技术进行实验教学

高等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种子病害以防治”的学习重点就是病害的诊断和病原的观察。在理论课的教学上,教师把植物的病害、病原及症状利用图片进行展示,但这只是形态术语和文字描述,学生只能对这些内容有个抽象的理解。而学生通过实验课上的学习,可以对不同病害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另外,在利用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技术,教师可以把实验过程中的图片任意的放大显示,并且利用投影仪把图片投影到大屏幕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同时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可以实时的监控每位学生显微镜下的画面,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实施互动教学,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所有疑问。

3 人人动手动脑,提高动手能力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要求学生人人动手做实验,并通过自主学习,自行设计实验。例如,在“小麦种子带菌检测及杀菌剂(包衣剂)的消毒效果”实验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交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并教会学生利用网络、书籍、期刊论文查阅资料的方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关于种子带菌的危害,了解健康种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学习种子带菌检测及种子处理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设计选用不同的培养基、不同作物种子、不同杀菌剂或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比较处理前后种子带菌差异。这一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基类型、设计病原分离、种子处理方案,要求人人动手,每人至少做2个培养皿,最后在培养皿上注明寄主名称、分离的日期及实验者姓名。该实验的考核要根据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实验结果好坏等方面来衡量,故改变了以往只有少数人动手,多数人观望的局面,做到人人亲自动手操作,从而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4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知识学得牢固、扎实。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地位[5]。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例如,在介绍病原时,把病原和其引起的症状结合在一起,通过图片和标本来展示病原和病害症状,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形态微小的病原生物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原来枯燥单调的病原课变得生动有趣。“种子病害及防治”课程教学过程需要具有超强的实践性才可以更好的加深知识点的巩固。课程中安排的植物病害调查实验现场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种子生产田,实地考察种子生产期间苗期病害的种类、发病程度,学习植物病害的症状识别,病害调查方法,并将采集到的病害标本带回室内进行病原观察与鉴定,对病征不明显的材料还需要分离培养后进一步鉴定。从提高实践能力方面来说,实验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植物病害材料,实验所用样本均来自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作物种子,如小麦、玉米、棉花、瓜菜等常见作物种子病害,通过对这些病害的症状识别及病原物的分离及种子处理前后的病菌抑制效果,能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病害发生的原因,继而为病害的防治奠定基础。

5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一个个实验的逐步展开,学生的视野也逐渐开阔,从最初的症状识别、病原物的形态观察,到常见种子病害的识别与诊断,并结合病害防治做了种子带菌检测方法和种子处理方法的实验,学会使用平板培养法、滤纸法检测种子带菌率和带菌种类研究方法,并测定种子处理对种子带菌的防治效果。在学习这些技术和方法时指导教师是以有限的植物病害材料为实例来讲解,但授课的同时也告诉学生这些方法还适用于哪类病害的研究。例如对植物种子病菌的分离,除了选用小麦、棉花以外,还可以考虑用辣椒、瓜类作物种子及其它学生感兴趣的植物种子为分离材料。同时学生也不断在思考,比如在分离培养过程中为了获得某中较纯的病原物应该采用哪种选择性培养基?需要怎样的培养条件?带着这些疑问,指导老师通过提供思路,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这种互动的授课方式影响下,老师和学生同时得到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经对“种子病害及防治”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增加了实践性教学、互动式教学、指导式教学,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彼此合作交流,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及应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孔海龙,苏宏华,杨国庆.农业昆虫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35-36.

[2] 吴学宏,刘鹏飞,周涛,等.“种子病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J].云南農业教育研究,2007,51(2):17-19.

[3] 赵丽涵,谢关林,李雯,等.种子病理学的惠顾与展望[J].种子,2006,25(2):40-42.

[4] 李克梅,日孜旺古丽·苏皮,王丽丽,等.“种子病害及防治”课程教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281-12283.

[5] 李金云,吴学宏,韩成贵,等.“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改革与探索,2008(13):94.

猜你喜欢
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教学内容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