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2015-06-03 18:46吴晓丰
新课程·中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热爱祖国道德品质实效性

吴晓丰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尤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有以下感悟。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和风细雨、潜移默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不应像政治教育那样明确和直接,而应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潜移默化地达到渗透德育的效果。首先,应当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言传身教,用自己真挚的感情去影响学生,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正确思想感情的熏陶。比如,八年级上册余光中的《乡愁》,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成幻灯片,使图像、音乐、朗诵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感受到作者热爱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感,在诗中展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的美好情感,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热情,教师要抓住契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再次,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实际,对文字蕴涵较深的细微之处做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唤起学生自身潜在的情感,使之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德育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遵循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相比小学时期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语文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这一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导向性、益智性、实践性、趣味性,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语文教学中要讲究德育的实效性。德育结果从德育过程中产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为学生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磨炼提供机会和条件,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把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因素转化成学生个人的情感品质和行为习惯,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产生应有的实效性。

编辑 李 姣endprint

猜你喜欢
热爱祖国道德品质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热爱祖国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我和祖国一起成长” 热爱祖国关心环境团结友爱珍爱和平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浅议如何培养地理教学中的学习兴趣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