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干预模式对脊髓损伤合并尿路感染患者心理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2015-06-05 03:49徐波张红
中国卫生产业 2015年30期
关键词:尿管尿路感染脊髓

徐波,张红

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骨科,山东即墨 266200

脊髓损伤(SCI)是一类由外伤、炎症及肿瘤等因素造成的脊髓损伤,可造成患者感觉、运动、感觉及反射等功能障碍的损伤性疾病[1]。该病致死及致残率高,发病期间多伴发多种并发症,其中尿路感染(UTI)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3]。循证干预护理是一种新的临床护理观念及措施,由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符合患者的护理方案。本研究对该院收治的40例SCI患者使用循证干预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SCI患者,其中男48例,女 32例;年龄18~69岁,平均(40.3±13.2)岁;依据 ASIA脊髓损伤程度分级法:完全性损伤19例,不完全性损伤61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已度过脊髓急性损伤休克期,病情相对稳定;②SCI患者均由外伤或疾病所致,并经B超及MRI等影像学检测确诊;③入院后已对患者的尿路造影、尿动力学及残存尿量等泌尿系统情况做了系统性评估;④治疗期间使用清洁导尿间歇放尿。排除标准:①脊髓损伤急性休克期患者;②并发严重的心、脑、肺等器官疾病者;③因肾盂肾炎等具有肾功能衰竭者及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护理及心理护理,选着合适尿管并严格无菌操作等。研究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具体循证干预护理方法如下:(1)导尿时应操作规范,避免逆行性感染的发生,应做到以下几点:①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导尿管每隔l周更换1次,引流管每天换1次;②维持尿液导管始终低于膀胱水平面,当病人侧卧时,导尿管不应横跨于身体侧面,需由两大腿之间通过,连接于一次性集尿袋中,尿袋应附有刻度,可定时记录尿量;③观察患者的尿色以及有无混浊、沉淀,定期对其尿液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当患者出现尿液混浊时,可对其膀胱进行冲洗,帮助其建立反射性膀胱;④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将导尿管持续开放引流,用呋喃西林溶液冲洗膀胱1~2次/d,同时使用敏感抗生素质量,并保持尿道口和会阴部清洁。(2)膀胱功能训练:对患者膀胱功能训练进行有效指导,夹闭尿管 4 h放尿 1次,保持每次排出尿量控制为400~500 mL。排尿后对患者膀胱部位进行适当按摩,遵循力度由轻到重、自上而下的原则。每次排尿尽量排净,防止尿液残留而引起泌尿系统的感染。另外,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功能,提高行为技巧,并进行代偿性排尿训练及盆底肌训练等方式,从而改善患者膀胱排尿功能及下尿路功能。(3)饮食护理:帮助患者合理膳食,鼓励其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高能量食物,必要时可行静脉营养物质补充;对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进行定期检查,建立适当有效的营养膳食方案,增强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4)心理护理:对SCI并发UTI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紧张、焦虑及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自信心,经适当治疗及护理可达到治愈效果,舒缓其心理压力,并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

1.3 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

尿常规检查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HP)和/或细菌计数≥105/mLl,患者同时出现以下2个及其以上症状:发热、出汗、膀胱过度充盈、尿失禁、下腹痛、尿混浊异味、膀胱痉挛症状加重、全身乏力、自主反射亢进、肾区不适或有叩痛等[4]。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同时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况进行评分。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7.0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HAMA及SAS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及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2 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尿路感染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留置尿管7 d及14 d尿路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尿管脱出、尿潴留、膀胱痉挛及血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4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3 讨论

3.1 脊髓损伤合并尿路感染研究现状

近年来交通意外等事故造成的脊髓损伤表现为逐年上升趋势,虽然初次损伤患者经及时治疗后能存活下来,但是因多种并发症等的存在,往往造成其严重残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SCI患者因排尿中枢与大脑皮层中断了联系,引起患者尿流动力学的改变,造成其排尿功能障碍,甚至导致尿路感染,危及患者生命及健康。因此,SCI并发UTI的相关因素的调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3.2 脊髓损伤合并尿路感染影响因素

尿路感染为SCI常见并发症,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均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对SCI并发UTI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积极的调查,并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及干预,提高治愈率。年龄、损伤程度、尿管留置时间、功能独立性评分、膀胱冲洗次数、康复介入时间、残余尿量及抗生素使用是造成SCI并发UTI的独立危险因素,即患者年龄越大,自身免疫能力越差越易引发感染;同时完全性损伤患者UT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损伤患者;而尿管留置时间越长,增加了尿路与外界感染源的解除,即增加了尿路感染机会;较多次的膀胱冲洗可大大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康复介入时间与UTI的发生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康复介入时间越早,发生UTI的机会越小;残余尿量越多造成膀胱的过度膨胀,进而导致膀胱壁血流减少,从而容易引起细菌感染;而适当的抗生素的使用则可大大抑制尿路病原菌的感染,减少UTI的发病率[9-10]。

3.3 脊髓损伤合并尿路感染的护理

对SCI患者疾病及泌尿系管理的认识及护理可直接影响其UTI发病率及恢复。因此,通过有效的循证干预护理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及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依据患者实际情况使用循证干预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研究组患者术后留置尿管7 d及14 d尿路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尿管脱出、尿潴留、膀胱痉挛及血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4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循证干预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之,临床脊髓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护理中应有针对性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加强患者尿路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江旭丽.神经外科患者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5.

[2]伍静.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3(z1):250-251.

[3]李秀荣.老年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护理干预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1):3508-3510.

4]朱文英,陈秋琴,管冬霞,等.围手术期术后尿路感染的护理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488-1490.

[5]赵琪珩,姜连英,张妍,等.两种膀胱冲洗方法对预防脊柱损伤患者尿路感染效果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2):4712-4713.

猜你喜欢
尿管尿路感染脊髓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运用PDCA降低肝、胆、胰大手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间的效果评价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与CT的诊断对照研究
一例膀胱镜下留置尿管困难拔除个例分析
女性多喝水尿路感染风险小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尿路感染 用药不同
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