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1+1”合作学习模式探析

2015-06-05 07:15孙绪宪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师友学友学科

孙绪宪

濮阳市第八中学位于城乡接合部,学校班额小,每班30人左右;生源较差,家庭教育欠缺,学困生数量多。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少学生都感觉困难较多,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这种情况,学校下定决心力促改革。

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经实践发现:就我校的具体情况而言,组内人数多于二人时,交流过程中往往是优秀生在表演,其余学生当陪衬,难以保证学习效果。基于此,我们确立了二人合作学习小组模式。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假如一个学生想获得进步,他就应该把他正在学习的学科天天去教给别人,即使他的学生需得雇来,也应去教。教育心理学研究也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教别人95%。

因此,“1+1”合作学习就是将同桌二人组成一个“师友组”,学习成绩好点的做“学师”,成绩弱点的当“学友”。师友二人在课堂上一起切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感悟等,形成学习共同体。

师友组的划分

首先,我们按学业成绩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1~10名,第二层次11~20名,第三层次是21~30名,让每个层次中的前5名带后5名。第一层次的5组同学整体实力强,在安排座位时把他们穿插到其他两个层次中去,以便让他们对其他两组的同学给予帮助。课堂目标与课后任务根据层次划分,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其次,在实践过程中,师友搭配实行动态管理,由班主任负责协调、安排,定出大体的师友组,然后各科任老师根据学生成绩,可以对师友组进行微调。原来有些学师可能由于某学科较弱,而变成该学科的学友;有些学友可能由于某学科特别出色,而变成该学科的学师。

最后,根据学生在某一时间段的学习情况,学师、学友的角色可以相机调整。对于表现好、学习有进步的学友,可以调整他当学师,而对于一些学习上出现落后的学师,可以调整他成为学友。这样动态的管理,可以形成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学风。

师友组的管理

为科学有序地管理师友组,学校制定了《“1+1”合作学习师友日常管理量化考核办法》《 “1+1”合作学习优秀师友组评选办法》《 “1+1”合作学习进步师友组评选办法》等细则,实现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捆绑式评价和个体评价的结合、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三层五环”课堂模式

所谓“三层”,就是建立师友组时,根据学业成绩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层,然后把这种划分结果运用到课堂学习中去。基础知识要求各个层次的师友组全部掌握;较难的知识,不强求第三层师友组掌握,只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对于学有余力的第一层师友组,不仅给其多提供展示机会,让他们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而且给出富有挑战性的思考题,激活思维,让他们能“吃饱、吃好”。这样一来,整体学习效率就提高了。

所谓“五环”,是指“1+1”合作学习课堂流程的五个教学环节,即:预习、交流、质疑、探究、反馈。这五个环节可以在一个课时完成,也可以在几节课内完成。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可以根据学情做相应的处理。

自实行 “1+1”合作学习以来,教师们积极改革课堂教学。学生师友合作,互相督促,共同努力。学校校风正了、学风浓了,由薄弱校成为了群众交口称赞的素质教育示范校。

(责 编 莫 荻)

猜你喜欢
师友学友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探索英语学科“和谐互助”教学模式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陈帆
“超学科”来啦
重视师友评价,促进高效互助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