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语之中 “情”“理”之外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英译评析

2015-06-07 11:03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观书方塘理趣

赖 文 斌

(上饶师范学院 国际交流合作处,江西 上饶 334001)



译语之中 “情”“理”之外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英译评析

赖 文 斌

(上饶师范学院 国际交流合作处,江西 上饶 334001)

《观书有感》是朱熹诗词中最受欢迎和引用最多的组诗,其中“源头活水诗”所表达和反映的诗情和理趣受到广大读者的特别喜爱和推崇,许多译者将其译成英语。研读当前国内外五个重要的英译版本,发现这些译语各有侧重,但似乎都没有把朱熹的“情”和“理”置于其中,与朱熹的思想不“对等”,没有充分达到其传播的目的和功能。

英译; 朱熹; 《观书有感》; 理学思想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是世所公认的理学大师,新儒学的代表。同时,他在诗学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历经多年专研《诗经》和《楚辞》,最终写成了《诗集传》和《楚辞集注》等,并有一千多首诗词流传。朱熹的诗词并不是简单的理学说教,而是通过平淡的语言体现其诗情与理趣。其中,《观书有感二首》因其清新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情趣受到广泛传诵,不少国外读者也极为喜欢。如何让国外读者准确理解诗中的哲理情趣,英译的质量不容忽视。笔者研读五个国内外重要的英译版本,试图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探讨这类哲理诗的翻译方法。

一、诗的概况及英译版本

对一个作品的翻译,首先需要译者对这个作品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否则,译出的作品只能是简单的字词对应,有如现今的翻译软件。因此,我们在分析《观书有感》英译之前,先要对其创作和诗作本身做一了解。本文拟以《观书有感(其一)》为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P90)

在朱熹的诗作中,该诗流传最为广泛,也引起最多的关注。诗人创作的时间和地点对于理解诗的意思有重要关系。出于不同的目的,闽、浙、赣等地均有说该诗作于当地,仅在江西一省就有婺源、南城等地自认观书诗写于当地,有的学者认为写于三清山[2]。这些说法提出的重要理由,几乎都是因为当地有方塘、有活水,或者有相关的场景。这些看法当然与史实不相符,因为该诗“写作的相对准确时间是在乾道二年(1166 年)的仲秋”[3],而这个时间朱熹不在上述地方,当然也就不可能是作于这些地方。

也正因为诗作中描述了方塘和活水,该诗的英译也大都采取了写实的译法,将诗译成了描述性的语言,给读者的印象是一幅方塘映水的画面,这种做法忽视了诗作本身的诗情与理趣。本文拟对收集到的几个国内外影响较大和流传较广的英译版本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发表在西方重要的汉学杂志T’oung Pao(《通报》)上李祁的译文(以下简称李译)[4];国内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以下简称许译)、曾冲明先生(以下简称曾译)和郭著章先生(以下简称郭译)的译文[5];还有当代网络译者东海仙子的译文(以下简称东译)[5]。其中既有传统的国内外影响较大的译本,如李译、许译、郭译等,也有现代传媒即时多面传播下的译本,如东译。可以说,这些译本基本能代表该诗的英译现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二、从翻译“对等论”看,英译“少诗情”

作为程朱理学和新儒学代表的朱熹,向来给世人的印象是一个严肃的老夫子形象,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朱熹一千三百多首诗作较为真实反映了他丰富的思想情感。从这些诗作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其实是一个非常热爱生命和富有诗人情怀的人。他的许多作品将诗情和哲理有机统一起来,抒发了山水情、隐逸情、讲学情和郁抑情,正如他自己所言:“急呼我辈穿花去,未觉诗情与道妨。”[1](P143)也正如钱穆先生在评价朱熹时说:“综观朱子一生,出仕则志在邦国,著述则意存千古,而其倘佯山水,俯仰溪云,则俨如一隐士。其视洙泗伊洛,又自成一风格,此亦可以窥见朱子性情之一面。”[6](P1849)

《观书有感(其一)》作为朱熹理趣诗的代表作,虽然从字面上看表现的是一幅自然美景,但实际上却突出地体现了诗人的讲学情。特别是诗作的标题和前两句,把自己观书所得通过一幅自然图画展现给读者,而其真正的用意在于“有感”,将所感告诉世人。正如他自己谈到诗歌时所说:“作诗间以数句适怀亦不妨,但不用多作,盖便是溺尔。当其不应事时,平淡自摄,岂不胜如思量诗句。至其真味发溢,又却与寻常好吟者不同。”[7](P3333)那么,如何将这样富有诗情的作品较好地译成英语呢?著名美国翻译家奈达(Eugene A.Nida)提出了翻译“对等论”,强调翻译的“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为此他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8](P11)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在进行《观书有感(其一)》英译时,就要将诗人的诗情采取一定的方式让它在英语中“动态对等”地体现出来。下面,笔者将上述的几个译本的标题和前两句诗文进行分析比较。

我们先来看诗的标题——观书有感。这个标题应该说很明确地体现了诗人的情怀,是“感”,也就是说,诗中的内容都是诗人观书以后的所得。因此,在英译中我们也该再现源语的信息和表达方式。

表1 《观书有感》标题的五个译本比较

五个译本中四个译本均有表达“感”,而许译The Book,从信息对等看,没有如实表达源语。其他四个译本中都用了thoughts,但后面的介词不同,应该说在这里意义都差不多。介词后的内容曾译与东译一样,李译用的是复数,郭译用单数。我们认为,复数应该比单数更为对等,作者并不是读了一本书的所感。while更强调过程,似乎少了诗情,因而曾译和东译更好一些。

接着看诗的前两句。其字面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这种景象在古诗中应该不会少,然而作为理学大师的朱熹当然不是要简单描绘这样一幅图画,而是有更多的情怀要述说,那便是池塘水清能够倒映出天地景色,读书同样能够掌握乾坤。且看译文(见表2):

表2 《观书有感(其一)》首两句五个译本比较

可以看出,除了曾译译出了诗中读书的情意外,其他都只根据字面对应译出。第一句中李译的half-measure pool、郭译的half-mu square pond和许译的oblong pool都是半亩方塘的字译。而第二句中的天光云影都译成了sky light和shadow。即使是曾译,也未能延续第一句所译的诗情,突然来了一个We see,说话方式与第一句及原文产生了差异,让读者有些异样感觉。通篇来看,诗人都是在描写景物,没有任何的人物描写,唯一可以想到的人物就是没有出场的作者朱熹本人,朱熹是希望通过诗歌来说服大家(读者)接受他逐渐形成的理学思想,因而包含了很浓厚的讲学情。奈达在解释对等论时,进一步指出“翻译的预期目的主要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9](P42-43)。从上面分析来看,几个译本在体现说话方式、文体和文风上都与原文有较大的分歧,缺少了作者想通过诗歌展现的读书明理的“诗情”。

三、从翻译“目的功能论”看,英译“无理趣”

《观书有感(其一)》真正让人记住和感叹的当然不只是作者的诗情,更重要的还是诗作本身的理趣,这主要表现在诗的后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从字面上可以这样理解:要问为什么方塘的水会如此的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然而这不是诗人想要告诉大家的,这种理解既不符合标题所隐含的意思,也不符合诗人本身创作这首诗的意图,更不符合哲理诗的理趣。朱熹在谈到这首诗时,指出了此诗的理趣所在,他说:“此间穷陋,夏秋间伯崇来,相聚得数十日,讲论稍有所契。自其去,此间几绝讲矣。幸秋来老人粗健,心间无事,得一意体验,比之旧日渐觉明快,方有下工夫处。日前真是一盲(目)引众盲耳。其说在石丈书中,更不缕缕。试取观之为如何,却一语也。更有一绝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0](P1744-1745)可见,诗人创作该诗并非是简单描写方塘及清水,而是在与伯崇“讲论稍有所契”之后所得的“一意体验”,并且这一体验使得诗人“渐觉明快”。这“明快”便是诗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也是“理趣”的来源。其中的源头活水当然不是指婺源、尤溪亦或是三清山的乡村和水源等地理风光,而是隐喻书中的知识和读书人的心境。也就是说,人要通过读书不断学习前人的智慧,并且在观书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使书中的知识成为自己的东西才会让观书人发生变化,形成“方塘”般的境界,可以“一鉴开”从而倒映“天光云影”。后面两句特别突出了作者的“理”之所在,因此,在翻译时应把“理”考虑进去。根据翻译功能目的论的观点,翻译这种行为是有一定目的的,而且“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翻译必须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决定了翻译的整个过程”[11](P124),因此,译者应该根据译文预期的目的和功能来进行适当合理的翻译。我们翻译朱熹诗词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外传播朱熹理学思想,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下面请看几个译本(见表3):

表3 《观书有感(其一)》后两句五个译本比较

可以看出,有三种译本加了人物You进入诗中,其中郭译还加了I对应问句。另外两种译本中,许译采取与原诗形式相同的方式一问一答;东译采用了被动语态,省去了人物。但无论哪种译文,似乎都与作者的观书没有关系,联系前面两句,全诗就像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山水诗,没有如实地传播作者的创作意图,且与标题Thoughts也毫无关系,没有达到传播诗人“理”的目的和功能。正如翻译家曹明伦先生指出:“翻译的目的就是让不懂原文的读者通过译文知道、了解甚至欣赏原文的思想内容及其文体风格。”[12]从这方面来看,以上译本均未能达到这个目的。

综观全诗,曾译中标题的译文较符合诗作本来意思,将The book 比喻成a square pond,且明说像 a mirror,但在随后的几句中增加了几个与原作不相符的人物we和you。而其他几个译本都只侧重描述山水美景,均使用到clear,water,cloud,light这类写实的词语,让读者完全沉浸在山水之间,显然,这与诗人的原意不符,也没有真正让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当前对于诗歌可译与否也还存在争议,但“其方法和道理,与翻译其他文体时所应遵循的基本相同:无非是正确理解原作和确切表达译作两大方面”[13](P3)。因此,在译诗时,特别是翻译这类哲理诗时,应该首先要正确理解原诗的“理”,然后再准确表达这种“理”,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说将译本与原诗“对等”了,也达到了“走出去”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功能”与“目的”。

四、结语

以上仅就朱熹一首哲理诗的英译进行观察,笔者认为,诗情与理趣是该诗的主旨和灵魂,译者只有先理解和把握好,才能较好地将其“情”“理”置于译文之中,才能展现原诗的韵味,提高英译质量。从朱熹诗中原有的“诗情”与“理趣”来看,五种译本均出自著名翻译家或学者之手,但每种译本都有修正和改进的余地。在日益提倡和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要做好这种文化传播的工作,译者对中国文化本身的理解是前提条件。

[1] 朱熹.朱熹集(一)[M].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 郑闰,张兵.朱熹穷“理”三清山——兼论《读书有感》诗的哲理内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08-112.

[3] 李士金.朱熹《观书有感》诗究竟作于何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70-73.

[4] Li Chi. Chu Hsi the Poet [J].T’oung Pao,1972,(1) :55-118.

[5] 东海仙子.朱熹诗一首英译《观书有感》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4024480102dwv8.html.

[6] 钱穆.朱子新学案[M].成都:巴蜀书社,1986.

[7] 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

[8]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9] 方梦之.实用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0] 朱熹.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 Christiane N.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2] 曹明伦.译者应始终牢记翻译的目的[J].中国翻译,2003,(4):92.

[13] 郭著章,傅惠生,等(编译).汉英对照《千家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许婴]

“Emotions” and “Reasons” beyond Translation——a review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U Xi's On Reading(I)

LAI Wen-bin

(International Office,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On Reading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quoted poems written by ZHU Xi, esp. the one, “Poem of Running Water from the Well-head”, in which the author’s poetic emotions and reasonable delight are much adored and praised by the readers. Thus, a lot of translators have tried to translate it into English. With a close study of the present important English-translated versions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each of them had its own different emphasis, but almost none of them put ZHU Xi’s “emotions ” and “reason” in. These translated versions didn’t match ZHU Xi’s thinking and also failed to realize the goal and function of its communication.

C-to-E translation; ZHU Xi; On Reading; the thinking of Neo-Confucianism

2015-03-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X051);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ZX04)

赖文斌(1978-),男,江西永丰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E-mail: 13707034113@163.com

H315.9

A

1004-2237(2015)04-0043-04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4.009

猜你喜欢
观书方塘理趣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妙趣横生
观书有感(其一)
观书有感(其一)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观书有感
理趣课堂:有意思与有意义
“理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理趣理念的提出与优化
庆功台/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