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刺字,“精忠”还是“尽忠”

2015-06-08 08:57董寅生
初中生学习·高 2015年5期
关键词:刺字宋高宗宋史

董寅生

提到岳飞,人们常会想到岳母刺字,但《宋史》及岳飞之孙岳珂的《鄂王行实编年》都不曾提到这一故事,也没有比较有力的证据显示,出身农家、1136年(绍兴六年)病逝于鄂州的岳母姚氏通晓文义,因此这桩佳话有可能只是后人的虚构。

岳飞的背上自然有刺字,但可能并非其母所刺。

两宋军人,一向有刺字明志的传统。据《宋史》,宋初的呼延赞,以“赤心杀贼”遍文其身,呼延诸子耳后,也各刺“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十二字。南宋初年,名将王彦率领的八字军,为表抗金决心,多于面部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岳飞曾是王彦的部将,他刺字表忠,说不定就是受王彦等人的影响。

刺字之风在我国军人中可说是源远流长,直到近代,湘军悍将塔齐布还在自己的左手背上刻刺了“忠心报国”的字样。

其实,岳飞背上的刺字本是“尽忠报国”,这在《宋史·岳飞传》中写得很清楚:“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不少人常将其误作“精忠报国”,这一差错流传极广,不少人至今仍在以讹传讹。

“精忠报国”与“尽忠报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古代的语境中,二者的区别其实挺大的。从产生的年代看,“尽忠报国”要远远早于“精忠报国”,《北史·颜之仪传》已有“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可见早在南北朝时期,“尽忠报国”已是一句成语了。至于“精忠报国”,则出现得较晚,明朝以前,“精忠”与“报国”更是很少连在一起使用。

“尽忠”之“尽”,是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千字文》中有“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而“精忠”之“精”,则有完美、最好、精心之类的含义。《尚书·大禹谟》中有“惟精惟一”,《国语·周语上》有“长众使民之道,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信不行”。可见,在中国古代的语境当中,“尽”“精”二字是不可以混用的。

在中国古代,尽忠尽孝是为人臣子应尽的本分,而精忠、至孝则多为君主、朝廷、公议、时论对表现卓绝的忠臣、孝子的褒奖。就为人臣子者自身而言,只能用尽忠、尽孝来严格要求自己,勉励自己,而不能用精忠、至孝来夸耀自己,标榜自己。二者的用途是有严格界定的。

岳飞从军以来,舍生忘死,赤胆忠心,宋高宗对他十分倚重。1133年,岳飞奉诏入见, “帝手书‘精忠岳飞,制旗以赐之”,从此以后,以宋高宗手书绣制的“精忠岳飞”大旗,成为岳家军的主要标志,后人因此而有“飞白精忠早赐旗”的诗句。由于岳飞曾经得到过这一殊荣,故而后世写他的小说、戏曲便常常以“精忠”为名:唱词如《精忠八角鼓》,戏剧如《精忠记》,小说如《精忠全传》等等不胜枚举。也正是由于这些作品的流传,“精忠”与“尽忠”才渐渐被后人混为一谈。

古时候的文人,对“精忠”与“尽忠”的区别还是比较清楚的,杭州的岳飞墓前,就刻有明人洪珠的榜书“尽忠报国”。但对普通民众而言,“尽”“精”二字发音相似,不容易分清,于是,岳飞背上的刺字也渐渐地被误传成了“精忠报国”。

编辑/申冬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刺字宋高宗宋史
孝母
岳母刺字
古人刺字为哪般
宋高宗:面子比国法重要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好名得官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好名得官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岳母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