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上饶号子的艺术特征

2015-06-09 20:22苏前忠龚白雪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鄱阳县衬词上饶

苏前忠,龚白雪

(上饶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简论上饶号子的艺术特征

苏前忠,龚白雪

(上饶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上饶号子的演唱形式以“一领众和”为基本形式,其领与和的关系主要有四种结合方式。调式调性特征以徵调式为主,宫调式和羽调式次之,各调式以五声音阶为主,有少数五声性的六声音阶和四声音阶。节奏律动以长律型和平律型为主。歌词可分为四种类型,有的歌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的歌词由数字和衬词结合,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上饶民歌; 号子; “一领众和”; 律动性

上饶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长江中游南岸,东与浙江交界,南与福建接壤,西邻江西的抚州和南昌,北接安徽黄山。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是江南丘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上饶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文化涵养深厚,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上饶民歌是上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植根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无限热爱和美好向往。

1979年全国艺术学科科研项目《中国民族音乐集成》规划实施,上饶民歌研究也得到了上饶文化艺术界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上饶地区分卷》对上饶民歌进行了全面的收集与整理,并对音乐形态作了一定程度的归纳。此外,散见于各期刊的音乐研究论文,如1988年杨长雄先生发表于《中国音乐学》的《谈赣东北民歌的过渡性特征》、1995年王崇生发表于《新文化史料》的《赣东北苏区的民歌风采》等,从宏观的层面对上饶民歌作了比较深入的开拓性探讨。但是,与其它区域的民歌研究现状相比,如兴国山歌等,上饶民歌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因此,亟需对上饶民歌作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研究,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上饶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发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上饶域内山多林茂,河流纵横,在交通上是闽浙赣三省的枢纽,而鄱阳、余干等县是重要的水上码头。婺源、德兴、铅山、上饶、玉山等县盛产竹木。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产生了数量众多、地方风格浓郁的劳动号子。号子是上饶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重要的精神食粮。目前,还未见有文章对上饶号子作专题研究,笔者不揣浅陋,拟对之作一简单分析与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一、上饶号子的种类

根据袁静芳先生《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的界定:“号子又称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1](P14)多种多样的劳动方式,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其种类主要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和船渔号子。[1](P13)据江西省上饶群艺馆编撰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上饶地区分卷》(1981年11月油印本)*本文所使用的谱例主要引自上饶市群众艺术馆编写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上饶地区分卷》(1981年11月油印本)。本文谱例中歌词括号内为众人合唱,括号外为领唱(除注明外)。,上饶号子的种类基本涵盖了上述的所有种类。

(1)搬运号子。是在装卸、推车等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号子,这些劳动一般是以人力直接负担重物进行运输。如玉山县六都的《滚筒号子》就属于搬运号子。滚筒号子是在使用滚筒(一种用石头做的圆柱形压路基用的工具,圆柱的两边拴上两根粗绳子供人拉)时演唱,其演唱形式为“一领众和”。领唱者指挥大家协同用力、调整方向,提醒大家注意劳动安全等。

(2)工程号子。是在打夯、伐木、采石等劳动中使用的号子。如横峰县莲荷的《大家出力量》和鄱阳县城镇的《打夯号子》等。打夯的劳动强度大,歌词主要是一些衬词,领唱部分的歌词中常出现“抬得高”“打得平”“打得好”“干得妙”等赞扬性词汇,指挥协调众人用力并鼓动干劲,消除众人的疲劳。

(3)农事号子。是在打麦、舂米、车水、榨油等一般的农业劳动中使用的号子。比如,万年县齐埠的《舂米调》和余干县石口的《舂碓》都属于农事号子。上饶地区盛产茶油,因此,榨油号子较为丰富,德兴、余干、婺源等地都有《榨油号子》。

(4)船渔号子。是伴随水运、打渔、船务等劳动时使用的号子。上饶域内山多林茂,河流纵横,在交通上是闽浙赣三省的枢纽,而鄱阳、余干等县是重要的水上码头。这类号子主要集中在鄱阳一带,如鄱阳县城镇的《撑篙号子》、双港《撑篙扯纤号子》《推船号子》《大篱网吆号》和余干县的《撑篙号子》等。

二、上饶号子的艺术特征

(一)上饶号子的音乐特征

1.演唱形式特征

(1)演唱的形式

上饶号子的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齐唱。

如果一种劳动方式可以由一人单独完成,那产生出来的号子一般采用独唱形式。如万年县齐埠的《舂米调》和余干县石口的《舂碓》。又如余干县水上的《撑篙号子》,它是船工个人的感情抒发。

如果一种劳动方式是由甲乙双方共同来完成的,那产生出来的号子一般使用对唱形式。如余干县水上的《锯板号子》和万年县石镇的《锯板歌》等,这是因为锯板这种劳动形式是由甲乙两方“拉”“推”锯子来完成。

如果一种劳动方式是由众人协作才能完成的,那产生出来的号子一般使用齐唱形式。齐唱,简言之,就是大家同时一起唱。在实践中,一般是由一人领唱,其他人和唱,这就是“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上饶“一领众和”演唱形式的号子中,有些前面还有话白,主要是提醒众人在劳动过程中出现了何种状况或提醒众人要开始唱号子了。如鄱阳县鱼山的《鱼山拖滩号子》:

领白:“大家不要急呀,船进口了,搁到了,大家下水扛口罗!”众人:“嗬!”

由上述可见,唱号子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众人一起劳动,且劳动强度大,这时唱号子显得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它能鼓舞、调节众人的情绪,组织、指挥大家协同劳动。在体力负荷非常重、动作单调的高强度劳动中,唱号子可以振奋精神,并调节劳动者的呼吸,统一节奏,使劳动者步伐一致,把力气集中在关键部位和时点上,以克服劳动过程中出现的艰难险阻。

(2)“一领众和”演唱形式中领与和的结合方式

在众人齐唱时,需要有一个人指挥、统一节奏,这样,就逐渐形成“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上饶号子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典型的交替呼应式——领与和交替进行。在领与和的横向结合上变化丰富。主要形式有:

1)领唱者以唱词(有的穿插进念白)发号,众人以衬词呼喊或以衬词(衬句)帮腔。这种形式比较普遍,如婺源县江湾的《船夫号子》(见谱例1)、德兴县香屯的《推船号子》、鄱阳县鱼山的《鱼山拖滩号子》、鄱阳县磨刀石的《渔民拖船号子》等。

2)领唱者以唱词发号,众人以衬词应和共同完成一个乐句。这种形式呼应紧密,节奏紧凑,前后连贯,乐句清晰,富于音乐性。如鄱阳县双港的《大篱网吆号》(见谱例2)和婺源县江湾的《打夯号子》。

谱例1:

船夫号子

谱例2:

大篱网吆号

3)领和都以衬词按一个乐汇对唱。这种形式主要在打夯号子中,如婺源县浙源的《打夯号子》(见谱例3)、鄱阳县双港的《打夯号子》和婺源县思口的《架桥号子》(拖料)。

谱例3:

打夯号子

4)和唱以拟声等衬词穿插在领唱的唱词中间。这种形式的唱词形象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场面欢快热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如横峰县莲荷的《打夯号子》(见谱例4)。

谱例4:

打夯号子

5)上饶号子演唱中,也有少量重叠式,如玉山县六都的《滚筒号子》和余干县信和的《榨油号子》,领、和形成简单的二部合唱。

2.上饶号子的调式调性特征

劳动号子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很少接受外来音乐文化影响,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劳动号子是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民间歌曲,生动地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性格和气质。根据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上饶地区分卷》收集的号子进行分析统计,各调式在上饶号子中所占比例大致如以下附表所示:

附表:各调式在上饶号子中所占比例

上饶号子中,各调式均以五声音阶为主,也有五声性的六声音阶和少数四声音阶,没有七声音阶。六声音阶一般是以加偏音“si”构成,如横峰县莲荷的《大家出力量》(打夯号子)(见谱例5)和鄱阳县城镇的《打夯号子》。四声音阶的号子有鄱阳县双港的《撑篙扯纤号子》,整首号子由la、do 、re、mi四声音

阶构成,以la、do、re为骨干音。

谱例5:

大家出力量

上饶号子的调式骨干音具有鲜明特点。徵调式以sol、la、do、re为主,如鄱阳县莲湖的《拖船过圩号子》和婺源县浙源的《木头哥哥不要罗嗦》(木排号子)。宫调式有两种形式,一种以do、re、mi、sol为主,如流行于鄱阳县谢滩的《打石号子》;一种以do、la、sol为主,如流行于婺源县镇头的《榨油号子》。羽调式以la、do 、re为主,如流行于鄱阳县双港的《撑篙扯纤号子》。商调式以re、mi、sol为主,如流行于鄱阳县双港的《大篱网吆号》(见例2)和流行于横峰莲荷的《打夯号子》。角调式以mi、sol、la为主,如余干河埠的《拖船号子》。

3.上饶号子节奏的律动特征

由于号子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因此,号子音乐的节奏特点就与某种劳动方式的节奏特点相联系。节奏的律动性就是劳动节奏赋予号子音乐的基本特征。周青青先生在《中国民歌》中做了界定和划分:“所谓‘律动性’,指的是号子音乐中常常出现的某种较固定的、周期反复的节奏型。这些律动单位不仅时值大致相同,而且常常有相对统一的旋律材料安排。”[2](P42)节奏律动型大致有三类:“长律,其律动单位的长度一般相当于一个乐句;平律,其律动单位的长度一般相当于一个乐节;短律,这类号子所伴随的劳动速度快,节奏紧凑,一般每一拍就是一个律动单位。”[2](P42-44)

上饶号子中属于长律型的号子比较普遍,主要集中在船渔号子和工程号子类中,劳动节奏比较平稳缓和,时间间歇也较长。如鄱阳县磨刀石的《渔民拖船号子》(见谱例6)、鄱阳县鱼山的《鱼山拖滩号子》、德兴市香屯的《推船号子》,婺源县浙源的《木头哥哥不要罗嗦》(木排号子,搁浅起排)等。工程号子类的长律型号子有横峰县莲荷的《大家出力量》(打夯号子)(见谱例5)、余干县城镇的《打硪歌》、德兴市香屯的《打夯号子》、万年县陈营的《打桩号子》、玉山县六都的《打硪》等。

上饶号子中属于平律型的号子也比较多,尤其是工程号子类。因劳动的节奏适中,协作性较强,节奏规整,因此这类号子音乐的曲调规整,节奏较为紧凑,有一定的推动力。如婺源县浙源的《打夯号子》(见谱例3)、余江县红色的《打夯号子》、鄱阳县双港的《打夯号子》、鄱阳县双港的《打石号子》和婺源思口的《架桥号子》(拖料)等。船渔号子类的平律型号子有玉山县横街的《上水号子》。搬运号子类的平律型号子有德兴市香屯的《搬运号子》(抬杠)等。

上饶号子中属于短律型的号子比较少,据笔者掌握的资料,仅有鄱阳县城镇的《搬运号子》(见谱例7)。

谱例6:

渔民拖船号子

谱例7:

搬运号子

此外,上饶号子中,有些号子律动性不强,如信州区东市的《推船号子》,它是节奏比较自由的衬词的拖腔。

4.上饶号子的音乐材料特征

由于号子音乐受到劳动的制约,旋律相对于小调等音乐形式就显得较为简朴,因此,音乐材料有规律的重复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特点,如鄱阳县双港的《大篱网吆号》(见谱例2),整个号子由两小节的乐句不断重复构成。

5.上饶号子的曲式结构特征

上饶号子音乐的句式大多数较规整,多为平叙性和对应性段式。由于号子是在劳动的持续当中演唱,需要不间断地反复演唱,且持续时间较长而不固定,演唱要考虑劳动的进程,劳动结束时,唱号子就随之结束,甚至可以随时结束。因此,乐段的段落感不太强,乐段的完整性就受到约束。如,鄱阳县莲湖的《拖船过圩号子》是平叙性的段式,而余干县河埠的《拖船号子》则是对应性段式。也有少数号子形成的“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模式,如横峰县莲荷的《大家出力量》(打夯号子)(见谱例5)。

(二)上饶号子的歌词特征

歌词是号子的有机组成部分,上饶号子的歌词可分为四种类型:

1.全部由衬词构成

如信州区东市的《推船过滩》,歌词只有“喂”“嗬”“呀”“吓”四个衬词构成,这种号子的目的是统一步伐,并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

2.除衬词外又加进了领唱者指挥或鼓舞劳动者的唱词

如鄱阳县莲湖的《拖船过圩号子》,歌词除“喂”“嗬”“嗨”“呀”“哇”之外,还加进了“同志们齐努力口也!”“这下子来得好喂!”等唱词。

3.较完善的歌曲歌词形式

有的上饶号子在发展的过程中,劳动人民将它逐渐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形成较为完善的歌词艺术形式,如德兴市香屯的《打夯号子》和鄱阳县双港的《大篱网吆号》(见谱例2)。

德兴市香屯的《打夯号子》的歌词很有特点,除领和的衬词外,还穿插进锁歌(对歌)的形式:

哦嗬(领),嘿呀(合)。墙底栽花墙外开呀(领),嘿呀(合),拔出来连根拔过来栽呀(领),嗨呀(合)。杭州来了王大姐呀(领),嗨呀(合),你把花名报上来呀(领),嗨呀(合),什么花的姐姐(领),嗨呀(合),什么花的郎呀(领),嘿呀(合),什么花的帐子(领),嘿呀(合),什么花的床呀(领),嘿呀(合),什么花的枕头(领),嘿呀(合),什么花的被呀(领),嘿呀(合),什么花的褥子(领),嘿呀(合),铺满象牙床呀(领),嘿呀(合)。芙蓉花的姐姐(领),嘿呀(合),牡丹花的郎呀(领),嘿呀(合),栀子花的帐子(领),嘿呀(合),茉莉花的床呀(领),嘿呀(合),荷花的枕头(领),嘿呀(合),桂花的被呀(领),嘿呀(合),菊花的褥子(领),嘿呀 (合), 铺满象牙床呀(领),嘿呀(合)。

歌词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浪漫主义精神,通过“报花名”,描绘了心中向往的幸福生活图画,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

鄱阳县双港的《大篱网吆号》是鄱阳湖滨及其它港湾处众人用大篱网捕鱼时所唱。大篱网是捕鱼用的,宽四五米、长二三十米的大围网,由渔船拖拉,船靠岸时,大网形成一个马蹄形包围圈。渔民拉网或摇橹时均吆号。歌词除衬词“哈嗬嗨呃”之外,还嵌进从“官船”捕鱼起始点到终点各个地方的物产名胜,使众人对捕鱼的行程有所了解,并使众人对各地物产名胜产生遐想,从而消除了众人对长途跋涉的捕鱼劳动的心理压力。同时,号子也激起了众人对此次打渔丰收的企望,调整了众人的情绪,有效缓解渔民拉网和摇橹的疲劳。这类号子已经具备了双重功能,不仅仅是指挥和鼓舞劳动者的实用功能,而且能让众人产生愉悦感,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

4.与特定劳动场合紧密结合,由数字和衬词结合的特殊形式

比如万年县齐埠的《舂米调》就是这种形式。舂米是把打下来的稻谷去壳的过程,一般是用生铁做的碓头在石臼里舂。舂米劳作单一而繁重,为了减缓疲劳和消除枯燥情绪,人们创作了边舂米边反复计算动作的号子,如万年县齐埠的《舂米调》,歌词以这种风趣的唱词来协调舂米单调的劳动氛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受到人民的喜爱:

1.二一(叻) 二一(叻), 三个(口也),四一(叻),五个(哎)六一(叻),

2.一双(叻) 二双(叻), 三个(口也), 四双(叻),五个(哎)六双(叻),

3.一三(叻) 二三(叻), 三个(口也),四三(叻),五个(哎)六三(叻),

4.一四(叻) 二四(叻), 三个(口也),四四(叻),五个(哎)六四(叻),

七个(哎) 八一(叻),九个 十一(叻)。

七个(哎) 八双(叻),九双 十双(叻)。

七个(哎) 八三(叻),九三 十三(叻)。

七个(哎) 八四(叻),九四 十四(叻)。

三、结语

上饶号子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笔丰厚的精

神文化财富。这些流传下来的号子是千百首上饶号子的优秀代表,集中体现了上饶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勇于同艰难困苦作斗争的精神面貌。对上饶号子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挖掘其潜在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为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提供理论的支持。从中也可以提炼出传统音乐的创作规律,丰富中国音乐理论,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现实样本和理论支撑。从上述分析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上饶号子在演唱形式、音乐语汇、歌词创作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在建构中国音乐理论时加以借鉴。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那就要对之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客观的研究和探讨,汲取它的精华,抽象出中国音乐的发展规律,形成系统的理论,汇入到滚滚而流的现实音乐文化河流中,才能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1] 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 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许婴]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rao Work Songs

SU Qian-zhong, GONG Bai-xue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The basic singing form of Shangrao work songs is “one leads singing and others join in”, and there are four combining method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leading and joining. The tonal mode and the tonal quality are characterized firstly by Hui tone, and then by Gongdiao tone and Yudiao tone, each of which gives priority to five-tone scale, a minority of which give priority to six-tone scale and four-tone scale but with a flavor of five-tone. The rhythm is mainly long rhythm and stable rhythm. The lyrics include four types, some of which have a high artistic value, some of which are the combination of figures and padding syllables and have a special aesthetic value.

Shangrao folk songs; work songs; “one leads singing and others join in”; rhythm

2015-08-21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YS22)

苏前忠(1970-),男,江西上饶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E-mail:sqztxh@126.com

J642.2

A

1004-2237(2015)05-0075-08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5.016

猜你喜欢
鄱阳县衬词上饶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种羊示范场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公事公谈:传统乡村社会协商治理的实践过程——以江西省鄱阳县桃溪村“谈公事”为例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在上饶集中营女生分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