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让思想政治课绽放美的韵味

2015-06-11 17:28熊敏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政治课美育美的

熊敏

【摘 要】 学科育德是每一个学科的责任,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实施美育的学科优势。在新课程背景下,要不断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美育的有机结合。如何做好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的渗透,通过教学中的美育策略,尝试去做到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在学生心灵中播撒美的种子。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课;美育;德育;美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的程度越来越高,美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广泛。在学校,美育可以促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冶和净化他们的心灵,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而,作为学科教育理当重视美育。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无论哪一个环节都渗透着美育。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美学美育原理拓展到政治课教学领域中去,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在学生心灵中播撒美的种子,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更加焕发出其独特魅力的德育功能。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不断加强美育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使美育工作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完美结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融合外在美和内在美,用“身教”之美浸润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学与教育、智育、德育、美育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他认为,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是不可思议的。教师的思想觉悟、政治立场、知识才干、情感意志、道德人品、作风行为等人格的、形象的力量,将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因此,在将课程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教师更应注意道德生活的“知易行难”的特点,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展示师德之美。

首先,教师的外在美是美育的前提。所谓外在美包括教师的仪态、语言、举止等表现教师外在形象的各个方面。为师者,仪态要美。“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如生动的语言能够启发形象思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瞻言而见貌”“披文而入情”的美的效果。无论是对经济现象的“素描”,还是对哲学的“禅意”,以及对文化生活的“体验”等,我们的语言都应畅如镜,形象逼真,耐人寻味,使学生“心入境”,在享受到语言美的同时,更是体验到与老师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会之美,激发学生跃跃欲试、勇于探索的心动。

其次,教师内在美和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的是美育的核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其言行要与政治教材里所阐明的党的基本观点、基本要求保持一致,率先垂范,敢于说真话,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品质,在困难面前不动摇、不退缩,目标明确始终如一,要有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和做人的本分。“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学记》以“善歌继声”作比喻,提出善教者能够让学生达到“继志”的目的。

二、巧借教材内涵美,用智慧之美启迪学生

我们的教材中不乏企业的沉沉浮浮,智者的人生妙语,政治事件的跌宕起伏,既有商战硝烟的斗智斗勇之美,也有开启智慧的哲学禅语之美,还有国家智慧的运筹帷幄的博弈之美。商战、心语、国事看是人类历史的过往烟云,其实是可以触动学生的求知欲,触发学生的哲学心,触及学生的忧国志,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去认识和追求,开启学生的智慧之旅。

教学内容是认识对象,但也能成为审美对象。“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政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要有这种把教材当作风景的意识,善于抓住教材的美。多少年来,思想政治课就被定性为最枯燥无味的学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教师不善于在教材中寻找教材的美。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审美心理的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内容,努力将抽象的理论进行审美意义上的形象化,从而达到理性思维和形象美的统一。

首先,要努力冲破教材的局限,使学生的思维在生动、形象、愉悦的基础上进行。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种美的因素,并把这些美展示出来。因为学生接受知识往往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他们容易对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产生美感。在经济生活中,我们讲了许多经济现象和经济知识。

其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美趣,体会美感,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本身的特点,真正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在备课、上课时,应精心设计、讲究教学艺术,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挂图、照片、图表、录像、课件、教学软件等直观教具,以美为介,切忌呆板、单调、枯燥而导致乏味、厌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自己充满艺术性和逻辑力量的教学语言、图表、电化教学手段,以及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使学生在这些美的形象的感受中不知不觉地进入知识的美境,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确立起来,把真、善、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全面完成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三、碰撞师生情感美,用感情之美陶冶学生

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情感反映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它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会引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产生喜悦的情感。课堂上一旦学生有了情感需要,往往要比其他任何手段更能够将课堂引向深入,也就能够体现本学科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的美,产生持久的共鸣。

首先,让学生亲身体验美。美育更重要的是以情感人。把思想政治课作为一个情感问题来对待,教师上课要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美好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使學生在心情得到愉悦,心弦受到拨动的同时,感情得到纯正,性情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达到人格修养、人生境界的提升。如在教学经济生活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内容时,可采取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高新科技区等,这样容易触景生情地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美化祖国的情感,同时又让学生知晓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夜郎自大。因为美育可通过审美情感的培养,陶冶人的情操,以美导善。只有教师富有情感,以理动情,以情助理,以情达理,才能激起学生追求真理的渴望,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鼓舞,对所学的基本理论观点,铭记难忘。

其次,让师生享受情感的交流美。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方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只有心理相容、情感相通,才能配合默契、教学相长。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常与学生谈心,力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生病时关心;危难时援助;痛苦时分忧。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乐学生所乐。上课时总是用饱满的热情去感染、激发学生,这样,使学生“不能不学,不得不学,不好意思不学”。“晓之以理”必须由“动之以情”相辅佐,“通情”才能“达理”。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美育“以美促德,以美陶情,以美益智,以美健体”的独特功能,在品德教育、理想教育、知识教育之中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思想政治课所有的经济原理、使人智慧的哲理、教人高尚的人生价值观等,都可以通过美的教育来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使知识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最终实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宗旨。总之,把美育更好地融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是值得政治教师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让学生在精神上不断充实自己,意志上不断激励自己,人格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美丽旅途”。

【参考文献】

[1] 董建江,赵超. 思想政治工作艺术[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2] 闫春花. 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艺术美育的相互渗透[J]. 北方文学(下旬),2015(1).

[3] 赵德昕. 探索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美育魅力[J]. 东方文化周刊,2014(5).

猜你喜欢
政治课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美育教师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