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界面设计的可用性问题初探

2015-06-13 01:25朱诗源
山东工业技术 2015年11期
关键词:通用性可用性界面设计

朱诗源,肖 虹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长沙 410000)

1 界面是连接用户和产品的重要桥梁

界面设计,必须深入研究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深层关系。移动终端的界面设计,从可用性角度讲,不能仅局限于视觉上的美观与新颖,界面的可用性最终还是要回归其基本功能。著名可用性专家——美国西北大学唐纳德.诺曼教授指出:“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和反馈产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那么,移动终端的交界界面设计,应该遵循哪些基本的设计标准和原则,从而实现设计的可用性要求呢?本文将基于既有的界面设计可用性研究,作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2 可用性是个多功能的设计追求

一般来说,移动终端界面的可用性设计,可以从心理和物理两个方面进行考查,前者需要照顾用户的认知心理和使用习惯,后者则需要在设计中合理安排界面中的设计诸元素。优秀的界面除给人舒适的视觉享受,同时也要求人与机器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高效。潘兆业将可用性设计目标,具体分解为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易学性、易记性、通用性等几个方面。[1]综合各方面关于移动终端交互界面设计的有用性研究。本文以为,有用性的创新路径大致须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标准和原则。

(1)简单性。简单意味着速度,意味着用户时间和注意力成本的节约。简单的界面,因其操作的便利,用户的使用频次及使用粘性较高。好的手机界面,均有简洁明了,直入主题的鲜明特点。功能负载过多的手机,除了能满足专业人士的专业需要,市场应用面及普及面往往受到极大的局限。这方面典型范例是对用户管理的编码化处理。如二维码,扫一扫等功能性设计。

落实设计的简单性,设计界主要有“拟物化”和“扁平化”两种设计路径。拟物化,追求模拟现实物品的造型和质感,通过叠加高光、纹理、材质、阴影等各种效果对实物进行再现;扁平化设计则摒弃以上对效果的追求,转而追求通过抽象、简化、符号化的设计元素表现。相对于拟物化,2010年以后兴起的扁平化设计新主流,其实质即是化繁为简,崇尚简洁、朴素的设计风格。不仅是形式上的简化,更多的是一种信息层级的简化,更加准确地呈现关键信息。

(2)互动性。不照顾用户主动参与感的设计,肯定是失败的。由于移动互联网手持终端与传统PC电脑的使用环境不同,界面架构,信息方式,以及人机互动模式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并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内容或界面,都需针对移动环境和掌上环境的特点进行重新设计。如界面语言的输入法,不同用户,使用习惯明显有差异,必须考虑到用户使用习惯的多样性,提供多种选项和路径,提供给用户进行筛选和过滤。无论是手势,语音,或各种传统的拼音、五笔等输入法,都须在设计时包容在内。

界面设计中的用户自主性关怀,还突出体现在界面是否具有功能齐全的对话交互性设计元素。这是交互设计本身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标准,要求设计出来的界面产品,有很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和贴心温暖的对话功能,不仅仅只是限于语音对话,画面本身所包含的视觉信息,对话框,提示框等等环节,都须保持界面与用户的即时交流对话功能。这方面的设计质量,是决定界面设计的有用性水平的重要标准。

(3)通用性。这种通用性不仅仅基于手机硬件的零部件方面的前后一致或类似,还包括界面软件方面图形、符号系统的对用户习惯的高度尊重。这确保了手机使用功能层面的延续性,易认、易学、易记、易用、易传,这是手持移动终端有用性的基本效率。

为此,设计者必须研究用户的心智模式,理解用户的习惯、动机、认知和期待等心理行为,并在设计时匹配用户的心智模型。比如,不少缩略图标的隐喻或映射,就来源于对用户使用习惯和心理习惯的尊重。用户通过这种隐喻,自动地理解图标背后的意义,跨越语言的界限。[2]各类设计元素,要尊重常识,自觉巩固以往设计师通用的符号化成果,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认知模糊和混乱,从而有效提升界面设计的可用性。

本文以为,既往的有用性研究,跟各类相关设计案例的实景呈现,以及学者及设计师们对有用性的各类描述和表达,均是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延伸与深化。并且,本文须进一步指出,优秀的移动终端界面设计作品,不仅要全面地包含以上设计三要素,与此同时,也要密切留意这三方面相互之间的有机配合关系。

首先,简单性与通用性须互相配合。简单不等于通用。但唯其简单,所以易通用;唯其通用,故而变得更简单。其次,通用性之于互动性。只有通用性方面做得好,对话互动的效率,自然就能有效提高。而互动机制之于通用性的尊重,也可以巩固界面通用元素的使用频次和用户习惯及效率的提升。第三,互动性与简单性。两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基于用户多元化情景下,对于用户个性化充分尊重。一个好的互动性设计产品,入口往往取多元化设计。这样既简单,但又未失去对话的质量和丰富性。第四,互动性必须充分尊重和照顾通用性。但这限制了互动设计的多样性和自主创新空间。另一方面,有了通用性作为基础,互动性发挥的空间其实也可以放大。因为通用性设计元素,如象征,隐喻,往往浓缩有大量的有用参考信息,基于这种用户无需花费时间去理解的东西做基础,可以腾出不少注意力,关注更富有吸引力的互动创新的领域,从而可提高新产品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当然,具体如何度量好和平衡好这三者关系,总归不是个学术思辨问题,而是一个设计经验与用户体验之间的相向对接问题。

[1]潘兆业,手机界面交互设计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7).

[2]刘心雄,申之民,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3G手机交互界面设计[J].包装工程,2010(09).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界面设计与交互功能研究》(课题编号:13C1040)”课题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通用性可用性界面设计
中医养生APP界面设计
“共享员工”平台界面设计
核电站DCS可用性测试应用研究
中国传统元素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面向移动应用的软件可用性研究综述
机构知识库网站可用性评价指标的计量学分析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一种姿态可调的新型承载平台
远程服务的数据交互平台设计与实现
关于数字图书馆网站的可用性框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