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漳绒业的前尘往事

2015-06-14 03:06沈慧瑛
档案与建设 2015年1期
关键词:同业公会公所公会

沈慧瑛

(苏州市档案局,江苏苏州,215004)

漳绒业相关档案

20 14年 北 京APEC 会 议 上 亚 太国家女领导人、亚太国家领导人女配偶着装采用了苏州漳缎面料,引起漳州与苏州关于漳缎“籍贯”之争。以“漳”字命名的面料,自然与漳州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如当年在苏州从事生产经营的杭绸、湖绉与杭州、湖州的关系一样。但漳绒华丽转身为漳缎,虽有“漳”字标签,却与漳州关系不大,是漳绒在苏州的改良升级版,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丝织产品。漳缎不仅凝聚了苏州人的聪明才智,更代表了清代苏州丝绸生产的工艺水平。

据《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资料汇编》记载:“漳缎是当时在福建漳州生产的漳绒和南京生产的云锦基础上,按漳绒的织造方法、云锦的花纹图案,创造出来的一种既是贡缎地子,又是云锦花纹,而将花纹织造成丝绒,成为缎地绒花一类独特风格的丝绒产品”。《辞海》对漳绒作了如下解释:“丝绒的一种,起源于漳州,故名。以染色桑蚕丝为原料,用起毛杆提花制成。表面大部分为绒经构成的毛绒,也有小部分为根据花纹要求露出的缎纹地组织。”在这个漳绒的条目中,进一步说明:“如果织物表面的大部分为缎纹组织,仅一小部分为绒经构成的绒面花纹,则称漳缎”。以上两书对漳缎的解释基本上一致,缎地绒花是其特征,表面看漳绒、漳缎的区别在于缎纹与绒面花纹面积的比例大小,实则还存在着织造技术的迥异,后者比前者更为复杂。苏州的漳绒原料采用蚕丝打捻成绒织造,绒毛细腻而不倒,所产漳缎质量较高,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万岁爷一喜欢,自然而然推动了苏州漳缎产业的快速发展。当时清代王室贵族、文武百官的外套及马褂都采用漳缎,苏州的漳绒业忙着接订单,迎来了漳缎的鼎盛时期,供不应求,苏州的经济也繁华似锦。光绪初年,苏州的漳绒业商家(本文借用档案资料里漳绒业的概念,泛指漳绒、漳缎业)在潘儒巷成立行业组织——绒机公所,后改名为锦章公所,民国初年在桐芳巷重建办公场所。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国的呢绒织物、法国的仿造机制丝绒和日本丝织品倾销中国,这些舶来品价廉物美,而此时国内蚕茧减产,蚕丝价格上涨,成本大幅度增加,苏州的漳缎商们遭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最大的打击还在后面,1911年的政权更迭,带来了服装“革命”,人们的衣着用料发生很大变化,原来供应皇室及大臣们的漳缎鲜有问津。失去这些固定的大客户,对漳缎商们来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存,对地方经济亦打击沉重。幸而西藏、内蒙等边远地区还保留传统服饰,使苏州的漳缎消费仍有一席之地,但多数漳缎商开始生产全素漳缎,少数改织马鞍上的装饰品。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漳缎生产商们彻底绝望,因为交通等问题无法将产品运往蒙、藏,漳缎几乎绝迹,改织漳绒的商家居多,原来锦章公所也停止活动。

商人的行业组织主要起到制定行业规范、调解同业矛盾等作用,因此在锦章公所停止活动后,漳绒业中一些商家就加入纱缎业同业公会。

1943年5月26日,吴县丝织厂业同业公会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决定由电机业、针织业、纱缎业、丝线业、制绒业、合丝业联合成立同业公会,朱雅伯、陶叔南先后出任筹备会正、副主任。会上决定由陶叔南、陈锡沄等六人起草章程和业规。陈锡沄从事漳绒业,在葛百户巷与人合伙经营协丰牌号,资本总额有5 万元,拥有制绒机18 架,工人5 人。这次会议讨论了入会会员分区登记等事宜,一致同意电机业、纱缎业、合丝业在云锦公所登记,针织业在察院场苏州袜厂登记,丝线业在宝林寺丝线业公会登记,而漳绒业则在桐芳巷锦章公所登记,陈锡沄负责漳绒业入会会员的审核工作。这次成立相近行业的公会组织自然得到江苏经济局的首肯,局长沈同专门下令,希望他们“克日开始筹备,并将办理情形随时报候察核为要”。

漳绒工业同业公会与吴县丝织厂业同业公会临时协议奖励办法笔录

经过一个月的筹备,先后召开五次筹备会议,6月24日吴县丝织厂业同业公会于中山堂举行成立大会,与会人员304 人。会上通过了吴县丝织厂业同业公会章程、组织通则、办事细则,朱雅伯当选为理事长,陶叔南等六人为常务理事,陈锡沄当选为理事。新成立的丝织厂业同业公会根据行业特点不同,内设铁机组、纱缎组、绒机组、针织组、丝边组、经纬组、制线组七个组,绒机组代表了漳绒业,公会在祥符寺巷85 号原云锦公所办公。

从当时的吴县丝织厂业同业公会会员申请登记表中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1943年6月,参加同业公会的有漳绒业56 家,拥有制绒机556 架、拉机36 架,从事生产的工人318 名,资本总额(国币)124.8 万元。其中:独立经营的有21 家,合伙经营的有35 家;拥有工人最多的有20 人,最少的有1 人,超过10 人以上的有8 家;拥有木质制绒机最多的有26 架,最少的有2架;资金最多的达8 万元,最少的为5000 元,基本上都达到两三万元。在这些从业者中,实力最雄厚的是协成公记,拥有拉机35 架,制绒机25 架,工人20 名。漳绒业同其他丝绸行业一样式微,这既有国门打开后西方织物产品的冲击,更有政局动荡、政权更迭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抗战胜利后,政府要求各地各种团体进行整顿。吴县县长逯剑华于1945年12月下令苏州的各同业公会等组织重新整理,并确定陶叔南在内的五人作为吴县丝织厂业同业公会整理委员,另派黄启之为驻会指导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改组准备,1946年2月15日,吴县丝织业同业公会宣告成立,开祥绸厂经理陆锡翔当选为理事长。原来加入吴县丝织厂业同业公会的丝边、丝线、漳绒等业都退出,前两者均单独成立公会。

1947年8月,华叔和代表漳绒业以同业有50 余家为由向吴县县政府申请:“战前有公所,抗战后迄未成立公会,同人等为谋同业福利,并改良商品起见,拟组织漳绒业同业公会”。县政府收到呈文后,觉得很奇怪,同为丝织行业,漳绒业为何不加入丝织业同业公会?因此他们请吴县县商会派员调查,有无再成立公会的必要。吴县县商会派人到丝织业同业公会了解情况,对方十分大气地回复:“漳绒同业,以经营方式与本会略有不同,故未加入本会。现在该业为谋同业福利,似有单独组织公会必要”。1947年10月18日下午,漳绒工业同业公会召开成立大会,与会人员77 人,华叔和当选为第一届事理长,办公地点即原来桐芳巷金家花园7 号锦章公所。据1948年10月13日的《吴县漳绒工业同业公会调查表》显示,吴县漳绒工业同业公会的会员达162 家,第二届理事长为李南生。漳绒业脱离丝织业同业公会,单独成立公会,至成立之后,才发现日子并不好过。时值内战激烈,各行各业深受影响,漳绒业难以幸免。吴县漳绒工业同业公会按每户机数收取会费,即一机收取金圆券一元。由于经营业务的时间性和不确定性,1948年上半年几乎全部停工,会费毫无保障,因此会务也陷于停顿状态。其行业劳资纠纷日益激烈,1948年10月20日,代表资方的漳绒工业同业公会和代表劳方的吴县丝织业产业工会就工资底薪、临时奖金进行谈判,一个月后双方又制定“工资试行协议”。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各行业进行调查,从漳绒业的户数、资金、织机数、工人数、生产数、生产总值(除原料)、原料价值几个方面数据进行分析,比较1936年和1948年的差异,不难发现战争对漳绒业造成的危害。战前漳绒业已走下坡路,但是作为一个传统行业依然顽强地生存着。1936年拥有一般工商户120 户,独立劳动的30户,到1948年分别为85 户和65户;设备机台从700 台下降为400台,实际使用从650 台降为300 台;一般工商户拥有工人数从710 人下降到285 人,独立劳动从30 人增加为65 人。这说明漳绒业从小规模生产逐渐向个体生产发展。这种生产方式的倒退,自然影响到他们的产量,1936年的生产能力是21 万码(相当于19.20 万米),实际生产18 万码(16.46 万米)。到1948年,生产能力13 万码(11.89万米),实际生产8 万码(7.32 万米),实际生产数量已不到战前的一半。

1959年2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建造人民大会堂、全国农业展览馆、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北京火车站、中国历史博物馆、解放军历史博物馆、迎宾馆(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等十大建筑,以示新中国的成果。苏州新光漳绒厂接到了一个光荣的任务——织造漳缎。原来这些建筑室内的沙发、椅子装饰面料均采用漳缎,苏州的漳缎名闻天下,自然是其首选。特别是迎宾馆,所有的装修、装饰都体现了新生国家的体面,根据各个国家所喜爱的图案与色彩,中央派专人设计、指导。苏州新光漳绒厂如期完成任务,生产的漳缎也受到各国政要的赞扬,可以说为国家、为苏州赢得了荣誉。

当下,苏州的宋锦、漳缎再次引起世人的瞩目,这是苏州丝绸业的幸事,也预示着苏州丝绸产业即将迎来新生。

[1]曹喜琛、叶万忠主编:《苏州丝绸档案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4月第一版。

[2]陈晖主编:《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同业公会公所公会
清代江南行业公所公共性探究
近代工商同业公会法律初探
——以上海茶叶业同业公会为例
“兄弟情深”还是“虚情假意”
——基于FPS游戏《穿越火线》战队公会的网络诈骗行为研究
网络游戏公会运营发展及公会管理成员角色特点研究
——以FPS游戏《穿越火线》战队公会为例
“外洋会馆图记”之发现暨“十三行”正名考
台纽约侨社要改挂五星红旗
创新工会工作思路 促进职工文化建设
演讲三:构筑更新的自行车理念 台湾自行车输出业同业公会秘书长 张蕙娟
湖北公会用好劳动总裁总工会派出庭
探寻“ 自开商埠”城市工商业组织发展的轨迹——读马德坤《民国时期济南同业公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