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合作分享”塑造课堂新生态

2015-06-16 18:08徐玉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先学后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徐玉平

[摘 要]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以“学”而定;课堂是师生、生生基于平等民主氛围下多向的“对话场”,在对话中追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创新.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先学后教;合作分享

■ 课堂随思

“量角的大小”是一节操作技能课,按传统教学观来看,无非是教会学生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再通过反复操作让学生掌握技巧,熟练度量. 可实践中师生往往搞得焦头烂额,效果还是差强人意. 究其原因,教师只教学生怎么量,没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量”. 课堂上只有技能的操作,没有数学思想的领悟、数学经验的积累,这是一种缺乏数学教育价值的教学. 特级教师华应龙曾对“量角的大小”一课进行过精彩演绎,他提出,“量角的本质就是量角器上的角与所量角的重合”,由此,我深受启发:这节课可以围绕量角的本质主要研讨三个问题,即“量角器的构造”“怎样用它量角”“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课堂教学由量角技能的传授转向量角本质的探索,注重学生基本数学经验的积累、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让一节操作技能课也有浓浓的“数学味”.

■ 课堂剪影

片断一:复习引入

呈现图形——角.

师:关于角,大家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生1: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一个角. 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

生2: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跟两边的长短无关.

生3:角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

师:角是有大小的,这个角有多大,可以用什么来量?

生4:用量角器.

师:量角器是专门量角的工具,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怎么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三个问题,即量角器上有些什么?怎么用它量角?量角时要注意什么?最后,咱们搞一份量角器的使用说明出来,好不好?

片断二:认识量角器

1. 认识内、外圈刻度和刻度线

师:观察量角器上面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1:量角器是半圆形的,上面有0,10,

20…直到180的数,有两圈这样的数.

生2:两圈数排的方向是反的,外圈的数是顺时针方向排的,里圈的数是逆时针方向排的.

生3:这些数都表示角的度数,0就是0°,10就是10°.

师(追问):度数是什么?

生4:度数是表示角的大小的.

师:“度”是表示角大小的计量单位. 外圈的度数就叫外圈刻度,那内圈的度数呢?

生(齐):内圈刻度.

师:还有什么发现么?

生5: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线,都对着量角器的中心.

生6:刻度线的一头对着中心,另一头对着内、外圈两个刻度.

师:刻度线对着哪个刻度,就叫多少度刻度线. 同学们在自己的量角器上先找到中心,再顺着中心往外任意找一条刻度线,并读一读.

2. 找角

(1)找标有度数的角,初步体会内、外圈刻度的读法

师:量角器上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吗?

生1:还有角!把两条刻度线合起来看就组成角.

师:大家仔细找一找,能发现多少度的角呢?

生2:我找到了90°角. 顶点是量角器的中心,一条边是90°刻度线,另一条边是0°刻度线.

师(追问):为什么是90°呢?

生2:因为一条边是90°刻度线,角自然就是90°了.

生3:我要补充一下,不能光看一条边,还要看另一条边,另一条边指着0°,角才是90°呢!

师:你补充得非常关键!量角器上角的起点是0°,所以要以0°刻度线为角的一条边,再以90°刻度线为另一条边,构成的角才是90°!我们旋转角的一边,看看它形成的过程.(演示:两条边都对准起点,一条边绕着中心旋转,从0°转到180°)

生报出屏幕上由小到大出现的角的度数.

师:刚才我们读角的度数,读的是哪圈刻度?为什么?

生4:从外圈的0°开始数的,角的度数要读外圈的刻度.

师:还有90°角么?

生5:以0°刻度线为角的一边,另一边对准90°刻度线,就是90°角.

师:如果继续旋转角的一边,会出现哪些度数的角呢?请你演示,我们来读.

师:刚刚我们读的又是哪圈刻度?为什么?

生6:我们读的是内圈刻度,因为是从内圈0°开始数起的.

师:回顾两次读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7:要想读正确角的度数,要先看看0°在哪儿.

生8:如果从内圈0°数起,就读内圈刻度;如果从外圈0°数起,就读外圈刻度.

师:同学们发现了0°刻度线是量角器上非常重要的刻度线,它在哪里角的起点就在哪里.

(2)找没标出度数的角,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

师:能找到没标出度数的角么?

生1:我找到了43°角,它比40°多出了3小格,就是多出了3°,所以是43°.

生2:我还知道量角器上一小格对的角就是1°的角.

师: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只要度量就需要统一单位,量角也不例外. 于是规定: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都是1°的角,1°角的大小是确定不变的. 一个角有多大,就可以用“多少度”准确地表示出来.

(3)找任意度数的角,整体感知量角器的构造

师:量角器上的角可多了,从1°到180°全都有!你可以找任意度数的角,这样的角能找到两个么?同桌互相指指说说.endprint

片断三:探索量角的方法和本质

师:认识了量角器的构造,接下来可以研究……

生(齐):怎么用量角器量角.

师:为方便大家研究, 老师提供几点提示——(1)试着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2)归纳一下量角的步骤;(3)想想为什么这样量.

生先独立研究,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1演示量角的过程.

师:谁来回顾一下她量角的步骤?

生2:先把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角的顶点,然后把0°刻度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再看到另一条边对准的是60°刻度线,这个角是60°.

生3(犹豫地):我觉得是……120°吧.

生4(急切地):你把刻度看错了,你要先看看0°在哪儿,是内圈还是外圈.

生3:哦!应该读内圈的刻度,因为0°在内圈!

师:为什么这样操作就能确定量的角是60°呢?

全班陷入沉思,小组自发议论起来.

生5(惊喜地跑到屏幕前):我们组发现,量角器上这个位置有个60°的角,它和要量的角重合在一起了,所以这个角就是60°!

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

师:从量这个60°角中大家有没有受到启发?为什么用量角器可以量出角的度数?它上面不同度数的角有什么重要作用?

生6:我们只要把量角器上的角和要量的角重合,量角器上的角是多少度,要量的角就是多少度.

师:同学们真厉害,你们发现了量角的秘密——角与角的重合!怎么才能让量角器上的角与要量的角重合呢?

生7:先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再把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看另一条边对准的是多少度刻度线,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师:要量得准,就要重合得准. 现在量角你有信心吗?

片断四:巩固方法,明晰内、外圈刻度的读法

1. 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摇?摇?摇

生独立量角,小组互相交流纠错.

生演示量角过程.

师:我们读这两个角的度数时,为什么∠1要读内圈刻度,∠2要读外圈刻度?

生1:因为∠1一条边对的是内圈0°,所以顺着内圈依次读;∠2一边对着外圈0°,那就要顺着外圈读.

2. 判断下面量角的方法是否正确,怎样修正?

生观察纠错.

师:量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把你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1:要把中心和顶点完全重合,0°刻度线和一边完全重合,要重合得很准!

生2:我要提醒大家,读刻度时,要先看好0°在哪里,顺着0°去读,不要把内外圈读反了.

3. 生活中的量角

师:学会量角在生活中很有用. 我们如东是有名的风筝之乡,这是举办的国际风筝节,哪个风筝飞得最高?(出示“你知道么”,介绍比角的方法)

师:滑梯斜面跟地面之间形成一个角,多少度比较合适呢?学生桌椅的椅背微微倾斜,跟椅面之间也构成一个角,多少度最好呢?

生测量汇报.

片断五:总结回顾,编量角器使用说明

师:这节课快要结束了,量角器使用说明可不可以新鲜出炉了?

生围绕课伊始提出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总结.

■ 课堂解读

1. 以“先学后教、合作分享”为主要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多向交流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以“学”而定;课堂是师生、生生基于平等民主氛围下多向的“对话场”,在对话中追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创新.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先学后教、合作分享”的学习方式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塑造“以人为本”的新生态. 本节课,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探索,都是个人自学为先,小组合作为主,全班交流为平台,每位同学都卷入了对话,经历了释疑、补充、梳理、概括等过程. 以“怎样用量角器量角”的探讨为例,学生根据研究提示,有序地展开了自主探索与合作. 在全班交流环节,师生围绕研究提示展开多向对话:“谁能回顾一下这位同学量角的步骤”“我认为这个角的一边对准的是60°刻度线,角是60°” ;“我觉得这个角是120°”. “我提醒你看一看0°的位置,在内圈还是外圈”“哦!是我看错了”,在生生互相质疑的补充中,怎样读刻度的问题得以明晰. “为什么这样量就能确定角是60°”“量角器量角的秘密是什么”,学生又陷入沉思,有小组率先发现:“我们发现量角器上60°角与要量的角重合了,所以这个角就是60°. ” “ 哦,原来是这样!”全班学生豁然开朗——“只要把量角器上的角与要量的角重合,角的度数就有了. ”学生时而争论、时而沉思、时而顿悟,经历了丰富的对话与思考过程,对量角方法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凸显了数学教学的价值.

2. 以“大问题解决”为教学结构,释放更多空间给学生展开对话与思辨

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以教学结构的改革为前提. 以往那种环环相扣、行云流水式的课堂,学生被教师刻意拆分出来的小问题牵着鼻子走,难以有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时间,说到底,还是“师本”课堂. 要想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就必须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抓住课眼,设计“大问题”使这一想法得以实现. 本节课,教师围绕量角的本质,删繁就简,提炼出三个主要问题:量角器上有些什么?怎样用量角器量角?量角时要注意什么?课伊始就进入问题情境,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逐一展开探讨,目标明确,层次鲜明. 这样的板块式教学,既扣住了大框架,又不拘泥于细节,把学生推到前台,为学生的先学、互学留足了空间,这样,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与对话才成为可能. “量角器的构造”——从认识内外圈刻度、刻度线,再到找角,学生自主观察,互为补充;“怎样用量角器量角”——学生尝试操作,总结方法. 在直观比较中感知重合,在合情推理中领悟本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前有孕伏,后有纠错,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水到渠成;最后,“量角器的使用说明是不是可以新鲜出炉了”——围绕上述三个问题进行梳理与回顾,代替传统的课堂总结,前后呼应.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性思维得到了尊重与释放,学生体验到了合作分享的快乐.

3. 以“经历丰富的数学活动过程”为导向,促进“四基”目标整体达成

无论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是教学结构的改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2011版的新课标提出,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量角的大小”这样一堂典型的操作技能课,应把重点由“教会学生量角的方法”转变为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数学活动过程”,在过程中感知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目标由“双基”变为“四基”. 纵观这节课,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进行的探讨活动贯穿始终,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悟;不仅学会了量角、读角的方法,更领悟了为什么这样量. 这种从源头处习得的知识才能内化为知识结构,历久弥新;课堂上,有多次观察与操作活动,教学没有仅停留在得到活动结果,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作进一步回顾反思:“回顾刚才两次读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她是怎样量角的?为什么可以这样量”“量角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鼓励学生把获得的经验与大家分享,最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验证之前获得的经验,重新领悟并创造出新的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就是这样在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得以积累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先学后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浅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正视“先学后教”教育理论的弊端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