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探析

2015-06-16 08:50邱玉兴程世华
商业经济 2015年5期
关键词:硕士生黑龙江硕士

邱玉兴 程世华

[摘 要] 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高校硕士研究生是知识创新的中坚力量。目前,影响黑龙江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创新作品得不到社会认可,硕士生创新能力差,科研经费不足、条件差等外部因素以及硕士生缺少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弱化,学术视野短视,不注重个人品质提升等内部因素。黑龙江省高校应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硕士生培养机制,改善教育机制和办学条件,完善学科建设,加强高校间的学术交流。

[关键词] 黑龙江高校硕士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 B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在《大繁荣》一书中提到的那样:“一个民族的繁荣取决于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创新能力俨然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制约因素。而高校硕士研究生作为知识创新的中坚力量,其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黑龙江省的创新水平。因此,本文将对黑龙江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并据此提出改善黑龙江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从而促进黑龙江高校硕士生甚至黑龙江省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以期使高校硕士生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和繁荣贡献力量。

一、黑龙江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

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和专利申请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科研产出的评价,可以展现出黑龙江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现状。近年来,黑龙江高校硕士生发表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且CSSCI所占论文比重也越来越高,这反映了黑龙江高校硕士生有较好的创新意识,能够积极主动的发表学术论文。但其学术论文被引频次平均值却不高,被引频次能够体现期刊的学术水平及影响力,是评测论文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科研项目的级别可以充分的体现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及研究价值,通过CNKI检索发现,黑龙江高校硕士生参与科研项目所占论文比重较低,参与国家级项目论文更是寥寥无几,可见硕士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不甚理想,这里也存在着导师多用博士生参与重大课题研究的原因。与学术论文发表和科研项目参与相比,黑龙江高校硕士生对专利申请的产出贫乏不可不说是触目惊心的事实。专利是受法律保护的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三种类型,尤以“发明型专利”最能体现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因此,专利申请可以说是硕士生创新能力最具代表性的产出成果,但黑龙江高校硕士生在此方面的产出数量却捉襟见肘。

二、黑龙江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创新的实现条件是创新背后的深层动力与制度的综合体,它包括创新的动机、必要的能力、对新事物的宽容度以及有关政策的支持制度等方面。换言之,影响黑龙江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可以从内部条件和外部制度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外部制度

1.社会利导

创新只有在具备吸引力和盈利前景、能被社会采用时才会发生,这是当今社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随着高校研究生的不断扩招,高校硕士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南方发达城市相比,黑龙江省企业相对较少从而提供的就业岗位也不多,而且多数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往往在学历水平、实习经验、英语水品甚至是否党员上要求较高,鲜有职位会对硕士毕业生在论文创作和专利申请等创新能力上有所要求。创新作品即得不到社会认可也不能给高校硕士生带来具有吸引力的前景,因而造成了黑龙江高校硕士生创新动力不足、缺乏活力的困境。

2.教育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都是处在“灌输式教学”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黑龙江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然也摆脱不了这种教育体制的弊病。黑龙江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基本都是通过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选拔录取的,他们只要通过熟读教材、死记硬背就可以取得很优异的成绩,这就导致了硕士生缺乏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在教育阶段,多数硕士生已习惯学校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习教师讲授的知识为权威,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很少有人敢于质疑和否定既有知识的不合理性。因此,黑龙江高校硕士生虽然学习能力强但创新能力却差强人意。

3.创新经费

物质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没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作为创新的物质保障,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只能沦为空谈。黑龙江高校硕士生多数来自普通的工农家庭,仅有的国家补助仅仅可以满足日常开销,自筹经费用于论文期刊的版面费和专利申请费等创新支出甚至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而学费和日常生活的开支的压力使他们忙于各种兼职或实习当中,有些家庭贫困的同学甚至根本无暇学业,更谈不上科研创新了。

4.科研条件

基于对黑龙江省不同层次的高校科研产出水平的考察,相比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普通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985、211”工程院校的科研产出成果要丰富的多。究其原因,“985、211”工程院校不但师资力量强大,更重要的是这些院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顶尖的实验设备和仪器。而办学条件较差的院校甚至都没有购买像CSMAR、WIND数据库等便捷的数据搜集资源,更谈不上配置像超级计算机这样耗资巨大的教学资源了,有些高校或其学院甚至都无力为他们的硕士生配置计算机和实验室。因此,黑龙江高校创新产出的层次差异有力地说明了科研条件是实现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内部因素

1.创新动机

黑龙江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并不缺少创新的愿望,他们通过残酷的选拔考试进入高校学习自己热爱的专业,就是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他们却缺少为社会提供知识创新和实验创新的能力,这是因为黑龙江高校尚未培育出支持和鼓励硕士研究生创新活动的生活态度。硕士生为能顺利毕业、评优评奖和被名企录用,他们往往急功急利,不愿花费时间在实验研究上。不少硕士生的学位论文也只是为了顺利毕业应付完成,这样没有经过思考和探讨的论文或实验成果也就不具有创新特点了。endprint

2.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定势,在中国几千年的师道主义推崇下,很少有学生敢于去挑战所谓的权威,他们总认为老师传授的一定是正确的,教材上的概念一定是不可推翻的。第二,思维惯性,高校硕士生在接受了十几年传统教育模式下,思维空间封闭不能多向和逆向去思考问题,多数硕士生甚至都不知道什么叫转向思维和借脑思维,发现问题不不能由下及上或由上及下去思考问题的合理性,更别说借用别人的大脑来思考问题了。因此,创新思维的狭促是黑龙江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弱化和创新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3.知识结构

许多黑龙江高校在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时,仅仅局限于学科内的专业课程,而不能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很多课程甚至只是重复本科课程的学习,试图培养硕士生扎实的专业知识,而极少涉及前沿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学术视野的培养。因此,很多黑龙江高校硕士生只了解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对其他领域涉猎很少,从而导致了学术视野的短视,束缚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4.人格品质

创新的完成是一个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的过程,不仅需要个人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勇于攀登的信念,更需要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这就要求硕士研究生有较高的人格品质和文化素养。当前,很多黑龙江高校硕士研究生并不注重个人品质的提升,他们不远处理大量重复的数据资料,没有反复实验的耐心,经历不起遇到挫折。在于他人合作的过程又中局限于团队内部的竞争,刻意隐瞒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见不得别人的成绩优于自己。缺少了科研的人格品质,黑龙江高校硕士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就受到了限制。

三、黑龙江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一)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硕士生培养机制

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机制建立了社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高校硕士生的创新成果可以直接输出到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实现社会、学校、学生的三赢。

(二)改善教育机制和办学条件

教育机制和办学条件是束缚黑龙江高校硕生生创新活力的重要外部条件,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成为高校硕士生创新活力喷涌的阻石。黑龙江高校作为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力量,应该变“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为“互动”为主,硕士生的课程更不能再以乏味的讲师授课形式进行了,而应当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可以让有创新思想的同学在课堂上讲述他们的观点并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同时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硕士生个性的培养,而不能一味的强点“社团主义”,这样才能有人从群体中脱颖而出,完成有价值的创新作品。

(三)完善学科建设提升硕士生知识结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出现了从分化到交叉融合的趋势。黑龙江高校硕士研究生要完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作品,离不开不同专业知识和学科基础的支撑。因此,黑龙江高校只有完善互相交叉、融合和渗透的学科建设,才能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深厚的硕士研究生。同时,高校应该不断更新硕士生的课程设置以跟上学术潮流的脚步,例如讲授或讨论一些时事热点和国内外学术界的前沿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否定。这样就可以持续拓宽硕士生的知识面和开阔创新思维。

(四)加强高校间学术交流

浓郁的学术氛围环境是造就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由于黑龙江省的地域限制因素,高校硕士生往往只跟着自己的导师做研究,只关注自己导师的研究方向,而和其他方向的导师交流很少,更不用说和其他院校的师生交流学术思想了,这样就导致黑龙江高校硕士生视野狭窄、创新思路不开阔。因此,高校内部应该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不同导师之间都应该有思想上的碰撞;不同高校之间甚至高校与科研单位、国外高校等科研单位之间更应该建立一个交流平台,使不同的观点摩擦出火花。

[参 考 文 献]

[1]常军胜.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

[2]高鹤.制约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7)

[3]石倩.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09(3)

[4]张建林,赵继承.关于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述评及其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5]瞿伟,刘晓武,李鸣放,等.影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制度因素分析———国外研究生教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5)

[6]徐颖.我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

[责任编辑:刘玉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硕士生黑龙江硕士
李德辉写生作品选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羡慕等
新加坡硕士生人数持续上升 高校提供更多科目选择
唐维泽、段立作品
Younger and Older learners’Advantages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Different Learning Settings
铅笔长高了
环境科学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