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性及其原因分析

2015-06-17 23:12梁慧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1期
关键词:泰尔市场化金融

梁慧

摘要:

随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无疑会增大地区间的经济和社会差异,经济发展的失衡与社会矛盾随之而来,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相悖。利用泰尔指数测算后发现,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与四大区域相比,更多体现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同时,从内生、外生、内外因素对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性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促进了差异化竞争和金融机构分化;而区域开放程度加大反倒缩小了区域金融发展差异。

关键词:

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性;泰尔指数;市场化指数;外贸依存度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0103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在不同区域的不平衡性也由此显现,得到了学术界和政界的普遍关注。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幅员辽阔,不同的经济事态和发展趋势在特区与非特区,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之间呈现。如何分析这些现象,必须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尤其要注重区域金融领域。与此同时,金融业也迅速发展,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成为国内外学者频繁讨论的经济问题,主要集中于区域金融差异的度量、影响及相应建议。

西方对区域金融差异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区域利率差异、区域货币乘数差异、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差异、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差异等方面。赵伟、马瑞永(2006)依据泰尔指数研究了中国区域金融成长的差异,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增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金融增长差异,区域内金融增长差异只构成金融增长总体差异中的一小部分。我国三大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均具有促进作用。而郑长德(2008)研究发现,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之间。同时认为,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市场化的相异程度、政府的金融供给行为及法律环境对地区的不同影响是形成差异的大部分原因。

由此可见,现存文献关于不同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常常结合经济增长,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等来研究。后来,才逐渐出现基于某个或某几个指标对区域金融差异性进行直接计算,但是对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常常局限于政策方面,实证较少。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数据,基于泰尔指数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予以研究。与此同时,对差异性的形成因素进行分类,从实证角度进行原因分析。最后,结合金融协调发展及实证分析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金融差异的度量

我们可以借鉴收入差距的度量方法,如阿特金森尺度、变异系数、洛伦兹曲线、基尼指数及泰尔指数等不平等指标来探讨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基于泰尔指数的可加分解性,可挖掘总不平等的构成和原因,寻找相关政策以便减少不平等。于是,对我国金融发展差异性进行泰尔指数测算,具体说明四大区域及各地区之间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程度,以及总差异中有多大贡献是源于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区间差异,有多大贡献是源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分别用E、N、M、W表示,相对应的泰尔指数指标为TAj(j=1,2,3,4),代表四大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程度,TD表示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TA表示各地区总体差异,根据泰尔指数的定义以及公式,有:

其中,n表示第j个区域中的省份数,Fji表示第j个区域中各个省份的存贷款余额之和,Pji表示第j个区域中各个省份的人口数,FAj表示第j个区域的存贷款余额之和,PAj表示第j个区域的人口数,F表示全国存贷款余额之和,P表示全国人口数。

3中国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变动轨迹:基于泰尔指数分解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樊纲市场化指数(1997-2010)。数据处理用Eviews7.2。

3.1区域金融发展总体与部分的差异及关系

本文依据泰尔指数计算公式,以全国各省数据(1997-2012)为基础,我们测算了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及区间区内贡献率,将计算结果(表略)绘制为图1、图2。

从图1可以看出,1997—2012年,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并非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呈倒U形曲线分布,而是呈现波浪状的三次曲线态势。总体泰尔指数以及区间区内泰尔指数在2003年均达到最大值,在此之前,泰尔指数波动较大,说明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性差异不稳定。可能原因是1997年中国经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再经过1998-2002年国内4年通货紧缩,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导致金融发展区域的不平衡及差异扩大。2003年以后,泰尔指数呈现出下降趋势,说明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性差距在逐步缩小。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1998年及2002年两次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汲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对金融上已有问题不断解决(剥离不良贷款、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成立保监会等),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一步步深化,从而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形势日益好转。

同时,不难发现,反映区内差异的泰尔指数与总体差异走势大致相当,而反映区内差异的泰尔指数在2009年之后走势平缓,波动较小,并且区内泰尔指数总是大于区间泰尔指数。

结合图2,可以看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总体差异中,区内差异贡献率要大于区间差异贡献率。甚至有些年份,区内差异的贡献率在60%以上,而区间差异的贡献率不足40%。金融发展区域性的差异性,更主要的表现在各经济地带内部差异。其原因在于,在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竞争中,各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并未明显扩大,而各大区域内部出现较为严重的分化。由此,政府要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目标,不仅要缩小四大区域之间的差距,更要注意缩小四大区域内部的差距。

3.2四大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比较

根据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我们又可计算出四大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如图3。东部区域金融差异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区域,这与其金融资源的分布,以及市场内部深化的程度密切相关。西部区域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区域又要普遍高于东北区域。中部地区的金融增长差异与东北地区呈现出相似的发展趋势,1997-2012年金融差异较小且相对稳定。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差异的原因在于,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推进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采取了大量倾斜性金融制度,而这些特殊金融制度安排正是造成我国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性的制度根源。

4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的形成因素分析

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的形成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体制和政策等外生性因素;二是市场化进程、经济增长快慢等内生性因素;三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1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外生因素

研究外生性因素的文献中,潘文卿、张伟(2003)认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主要是由金融体系的运行体制差异造成的。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非平衡,其原因在于区域差别发展政策,实行非均衡梯度推进战略—重点发展东南沿海(丁文丽,2005)。崔光庆和王景武(2006)指出,外生性因素是形成我国区域金融差异的主要方面,具体体现在中央政府的政策。王晓宇(2014)认为,现阶段制度因素也是影响我国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它一般包括经济体制、金融制度和法律体系等。我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单纯的区域经济发展并不是引起我国区域金融差异的唯一因素,区域金融差异的产生还与外部制度的影响有关。

4.2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内生因素

在考虑内生性因素时,我们选取地区人均GDP(为保持数据相对应,与能取得的市场化指数时间年份保持一致)为指标来反映经济增长差异,选用樊纲和王小鲁构造的市场化指数(由于西藏数据不全,不予考虑)来刻画市场化程度,分别用X1,X2表示,构造回归模型来解释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Y),我们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以消除量纲不同带来的对模型的影响,回归结果如下:

LOG(Y)=1.1756-0.3950LOG(X1)+05704LOG(X2)

(2.4560)(-4.7892)(3.1192)

调整后R2=0.8175,F=30.1099

上面回归方程均在5%水平上显著(括号数值为t检验量),调整后的R2在0.8以上,说明金融差异与经济增长和市场化进程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从各项系数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与地区金融差异呈负相关。随着经济的增长,地区金融差异减小,因为基本经济状况决定和支配着金融资源的供求及其平衡,从而影响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大小。市场化进程与地区金融发展差异正相关。平均而言,市场化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金融差异要增大0.57个百分点。可见,市场化进程直接影响各地区金融差异,市场化步伐加快促进差异化竞争和金融机构分化。

4.3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综合因素

研究内外因素时,我们利用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大区域的面板数据分析,引入市场化指数和外贸依存度(进出口额与GDP的比值)分别反映不同区域的市场化程度和区域开放程度。

4.3.1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利用面板数据研究问题时,我们常常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序列是否平稳。若为平稳序列,才能进一步进行模型估计及确定,若为非平稳序列,还需要进行协整检验。根据已整理的数据,通过Eviews7.2,得出表1。从中可以看出,相同根单位根检验LLC(Levin-Lin-Chu)检验和不同根单位根检验Fisher-ADF检验的值均小于0.05,说明在两种检验中均拒绝原假设(存在单位根),则此序列是平稳的。

4.3.2面板数据模型的确定

在面板数据是平稳序列的前提下,我们估计、选择面板数据模型。首先,在Eviews7.2中作出泰尔指数与外贸依存度、市场化指数的散点图(如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呈一条直线,具有线性关系,说明四大区域的金融发展存在某种共性。

接下来,利用计量软件计算出面板数据三种可能的回归模型,我们通过F检验判断混合回归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优劣:

该统计量定义为:F=(SSEr-SSEu)/(N-1)SSEu/(NT-N-k)

其中,SSEr、SSEu分别表示混合估计模型、个体固定回归模型的残差平方和;N表示截面数据个数,T表示时间序列个数,k表示解释变量个数。得:

F=(0.01840-0.001998)/30.001998/(14*4-4-2)=136.8201>F0.05(3,50)=2.7900,拒绝原假设(真实模型为混合回归模型),从而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理。

判定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还是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需要进行Hausman检验,得出表2。不难看出,概率小于0.05,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综上分析,1997-2010年,中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大区域31个省市的泰尔指数与外贸依存度、市场化指数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从解释变量系数看,在外贸依存度和市场化指数共同作用下,区域开放程度对地区金融发展差异作用更大。平均而言,外贸依存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泰尔指数就降低0.05个百分点。一般区域开放程度越大,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越小。区域开放程度越大使区域之中各部分联系密切,从而相互影响,相互同化,差异缩小。

5结论及政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1)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呈现波浪状的三次曲线态势,这与当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2)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性泰尔指数测算表明,区内贡献率大于区间贡献率。因此要缩小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首先要认识到各地区的金融发展差异。只有平衡好区域间与各地区金融发展差异,才能让金融发展更加持久,充分发挥金融降低风险、有效配置资源、动员储蓄等功能,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3)东部地区的内部差距最为明显,其余三大区域省份界限不明显。

东部区域金融差异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区域,这可能是金融资源的分布、市场内部深化的程度所导致的。西部地区一方面由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越性,非市场的金融资产不断涌入金融系统;另一方面,由于民间金融不发达导致非正规金融融资困难重重。这可能是西部区域同中部和东北区域之间界限不清的原因。

(4)制度因素、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化及区域开放程度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

已有文献表明,制度因素是金融差异的主要外生

因素。经济增长作为区域金融差异的内生因素之一,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同时地区金融发展的内部差异受金融市场化影响很大。而在说明区域发展差异性的内外因素时,区域开放程度作用更为突出。

5.2政策建议

区域金融发展不可能出现绝对平均,只会有相对均衡,差异性始终会存在。于是,金融协调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即各地区金融的发展协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本文正是基于协调发展理论,并结合实证分析结果给出政策建议的。

(1)政府适当干预金融。

市场的非理性容易加快金融资源向盈利更高的地区聚集,相比地区经济,地区金融的不平衡更为明显。因此,政府对金融进行适当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政府这只无形的手伸向市场时,必须要适度。这样才能既维持原有的市场机制又能提高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以达到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

(2)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政策倾斜,促进其金融发展。

四大区域金融差异说明,中部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反倒呈现出一定劣势,这同实际的经济发展差异并不吻合。原因在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但忽视了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的不足。因此,政府要全面平衡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使四大区域金融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3)充分发挥市场化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后,金融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机制在分配资源中的主导性作用日益突出。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内部金融资源数量增加、流动的速度加快,各地区内部金融增长的差异也更为明显。由此说明,市场化进程的不同是形成地区金融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合理利用市场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参考文献

[1]黄桂良.国内外区域金融差异研究综述与简评[J].区域金融研究,2010,(7).

[2]万广华.不平等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学季刊,2008,8(1).

[3]吕勇斌,张琳,王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分析[J].统计观察,2012,(19).

[4]郑长德.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及其形成因素分析[J].财政理论与实践,2008,(4).

[5]杨晓龙,伍艳.我国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0,(3).

[6]王晓宇.刍谈我国金融差异化的发展[J].财税金融,2014,(9).

[7]张晓彤.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泰尔市场化金融
百忍寺
百忍寺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幽默救命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御媛丹、崀霞湘溢、泰尔生物涉水直销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