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研究

2015-06-17 23:19孙严育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1期
关键词:工业园区武汉市园区

孙严育

摘要:

武汉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一直受到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的影响,如何改革和完善目前武汉市各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是我们现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实地调研了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典型的工业园区以及武汉市不同等级的园区,通过对沿海地区典型园区开发建设的分析,找出武汉市与其在园区开发建设中存在的差异性,借鉴经验,发现问题,为武汉市工业园区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武汉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1203

武汉市工业园区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当前已形成国家级、省级到都市级并存的园区体系。从产业园发展速度及趋势来看,未来园区在承担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同时,还将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扮演核心的角色。与此同时,“工业倍增计划”和“两型社会”改革试点,深入实施“两型”示范工程,均加速了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强力推进了重大项目的建设,增强了重点区域的支撑作用。

然而,在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各类工业园区及其内部企业类型冗杂,发展动力迥异,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一直受到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的影响,影响其健康发展。在良好的社会契机面前,如何改革和完善目前武汉市各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是我们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1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所谓开发建设模式,可以理解为在建设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关于解决园区由谁来开发、怎样开发以及多重开发主体之间权利职能等一些列问题的统称,包括园区建设资金的来源、前期园区规划、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等。

总结国内外关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经验,依照开发主体的不同,一般可以将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分为三种:市场体制型、政府体制型、综合体制型。

1.1市场型

市场体制型是指在园区的开发建设中,市场的机制起主导作用的模式。根据企业的性质不同,又可以将这一开发模式划分为产业链型和房地产型模式。

1.1.1产业链型

产业链模式就是在特定产业领域内具有强大实力的企业,获取大量的自用土地后建造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园区,并在自身入驻园区且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借助其在产业中的强大号召力,以出售、出租等方式吸引同类企业的集聚,最终实现整个产业链完善的开发模式。

此类模式中开发建设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在内)属于纯市场化运作企业,其本身根据早期市场运作在相关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并且有足够的资金、技术来完成对园区初期的开发建设以及对园区发展过程中的运营、管理,甚至可以联合当地政府职能机构来服务和管理园区的各项社会和经济职能,对将来入园企业给予扶持和孵化等作用,以服务者的身份协助企业的发展。

这是政府支持、企业带动的一种开发模式,它不仅符合主体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也容易带动同一产业的集聚。但是,这一模式仅适用于功能定位比较单一的小规模开发,难以适应大片区的跨行政区划的综合开发工业园。

1.1.2房地产型

房地产型开发建设模式可以理解为开发商在园区内获取产业用地或商业用地项目,进行厂房、仓库、研发等工业地产项目或办公楼等商业项目的营建,然后以租赁、转让或合资、合作经营等方式进行项目相关设施的经营和管理,获取合理的地产开发利润的一种模式。

从本质上说,这类开发模式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没有太大区别,房地产商在参与开发建设工业园过程中可以大大解决园区开发和建设中融资、土地运作、三旧改造等前期筹备资金问题。同时,因为对开发商的产业经营能力要求非常低,而且回收资金相对较快,在楼市调控的背景下众多房地产开发商选择以这种运作模式进入产业地产领域。

1.2政府型

政府体制型是目前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最常见的园区开发模式,也是大多数现代科技园区采用的开发模式。这一类型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由园区管委会或管委会负责管理下的全资开发公司承担开发建设的主体并进行开发建设的模式。应用该模式要在税收返还、土地出让方式等方面争取相关政策,并且要求管委会或开发公司具备较强的园区开发能力。

该模式是政府根据产业运营的特点进行规划与开发,并在此基础上为园区提供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所以这种模式的产业园区具备集中统一、权威性高、规划性强、形成周期短等优势。但是,这种模式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活力不够,容易导致机构膨胀、政企不分。

1.3综合型

综合体制模式是指市场型、政府型模式混合运用的开发模式,即政府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并成立管委会负责行政管理事务;地产商投资开发建设并提供相应的园区服务;龙头企业入驻发挥产业号召力,多方合力共同推进产业园区开发和经营。这种模式下,工业园区、开发商和入驻企业均可以作为开发主体,可以两两合作,也可以三者共同合作开发;既可以是合作开发同一地块,也可以是分别由不同主体开发不同地块。从长远意义看,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趋向综合型建设模式,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

这一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性,也能发挥市场的灵活性,权责明确,有利于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实施综合性、大规模成片开发项目。但是,该模式对政企关系协调要求非常高,如果关系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产业园区的发展停滞。

上述工业园区三种不同开发建设模式及其特点如表1。

2武汉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现状

武汉市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其工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由国家宏观指令到市场与政府共同影响的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的转变;从职能单一的工业区向空间、职能复合的产业园区的转变。武汉市工业园区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从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都市工业园区到最新提出的工业倍增示范园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等,产业园区的发展在类型、功能、规模和数量上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武汉市已形成国家级、省级到都市级产业园区并存的园区体系。当前,武汉市有国家级开发区3家,省级开发区12家,都市级工业园5家,9个都市新型工业示范园区(如图1所示)。

我们选取了不同等级的三个园区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每个园区在开发建设模式上都有各自特点,有部分园区根据自己的地理区位和发展条件大胆改革,使用创新型开发建设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1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东湖高新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也竞相发展的“131”产业格局,其中,光通信、激光、集成电路、光显示、半导体照明、地球空间信息等领域,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属于综合型开发建设模式。从行政体制上来看,东湖高新区成立管理委员会,武汉市人大授权其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将周边乡镇、街道作为管委会派出单位。管委会代表市政府全面负责开发区基础设施、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和社会管理等工作;本级干部实行任命制,下级实行聘任制。设立一级财政,自行组织税收编制、实施财政预算,制定特殊的区域管理规范文件;机构和人员编制精简,不与传统行政体制一一对应。

2.2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1993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规划控制面积202.7平方公里,开发区内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形成了汽车、电子电器两大支柱产业和印刷包装、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成为武汉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属于政府型开发建设模式。从组织机构上来看,开发区实行“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工委会、管委会代表武汉市委、市政府统一管理开发区各项社会经济事务,为武汉市的独立辖区,并在下属的六个园区设立管理机构,分别成立管理办公室、开发建设公司,主要职责是服务企业、协助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2.3洪山区青菱都市工业园

青菱都市工业园是武汉市“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重点园区,是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精密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及现代物流为辅的综合性工业园区。

青菱都市工业园在开发建设模式上属于房地产型模式。目前园区主要有街道、管委会、洪山区城投公司三个相对独立且平行的管辖机构。其中,街道主要负责社会事务,主要包括园区村级土地的征地拆迁问题;管委会和区城投公司负责经济事务,在职务的人事任免上面两者是相互渗透、互相监督的“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局面;在分工上管委会主要负责招商引资、政策制定、规划引领,区城投公司则主要负责园区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其是园区的主要开发建设者。

综上所述,根据武汉市现有工业园、产业园及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模式,借鉴国内典型园区在开发建设模式方面的不同经验,对武汉市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作总结,如表2所示。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了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典型园区,如上海张江科技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同时也走访了武汉市不同级别的园区,以分析武汉市与沿海发达城市在园区开发建设中存在的差异性,并发现问题。

根据武汉市园区开发建设模式的现状,借鉴国内外其它园区的经验,不难看出,在武汉市不同类型的园区开发建设模式中,单一的市场型或者纯粹的政府型很难形成相对完善的开发建设体制,目前,武汉市园区的开发建设还存在如下问题。

3.1产业链模式目前应用不足

武汉目前还没有产业链模式下的开发建设模式,导致工业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无法发挥。对于在一定产业内具有号召力的企业参与园区的开发建设,可以对相关产业获取集聚效应,最终达到完善的产业链园区。显而易见的优势也导致其缺点也相对比较明显,也就是这一模式下的园区并不能适用于大地块综合型的园区开发。

3.2房地产模式难以形成产业集聚

相较于产业链模式,房地产开发建设模式中的主导企业本身已有足够的经验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厂房、配套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但是在后期的招商引资以及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当土地开发完毕以后,房地产开发公司(即所谓的城投公司)如何从园区中“脱身”,把权利交给管委会是将来开发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

3.3政府型模式可能出现资金不足

传统的政府型模式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用土地向贷款方换取启动资金,虽然可以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一部分资金问题,但是在园区建设的中后期贷款的回笼返还已经成为目前大多数政府的问题。政府对于银行的“政府债”问题不断膨胀,这样既对政府存在资金还款的压力,同时对社会也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泡沫。

4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纯粹的市场体制型虽然能够更广泛的结合市场力量,帮助政府体制下被遗忘的中小微型企业的孵化和发展,顺应市场要求发展园区,却很难满足大规模的综合型园区开发建设。而政府体制型虽然有足够的政策保障,但园区初期开发建设的资金会给政府巨大的“政府债”压力。如何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共同开发园区,互利共赢,是现在园区开发建设中面临的巨大问题。

4.1以政府型为主,顺应市场要求

以政府型为主,顺应市场要求也就是说,政府提供土地、税收等政策,同时成立管委会负责行政管理实务,参与建设的企业负责园区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政府不是万能的,因此应当发挥企业在园区开发建设中的优势,并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话事人,来缓解群众对于政府在拆迁征地、土地储备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企业雄厚的资金链可以减少政府在建设园区过程中向银行形成的“政府债”等债务连锁反应。

4.2合理划分政府-企业-园区管委会三者之间的权限

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政府、企业、管委会三者之间的权限应当有所区分。政府作为服务者,主要提供园区建设初期的政策支持,法律保障。企业作为主要的开发建设主体,负责完成园区的规划、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等,从执行者的角度对政府的指导性意见予以执行。园区管委会则以管理者的角度管理入园企业的社会服务,协同政府满足园区内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合理划分三者之间的权限,不互相干涉,互相支持,形成有机的整体开发建设体制。

4.3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

要尊重市场机制在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外资参与产业园区建设甚至是管理事务。政府要制定鼓励和引导产业园区市场化建设的政策,让园区公司根据市场为入园企业提供产业升级所需各类服务。

4.4分阶段、递进式开发园区

在园区开发初期,资金和开发经验不足,因此应在园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分阶段规划和开发园区,积累资源和能力进入开发的良性循环,推动园区区域经济的递进式发展,抛弃盲目求大,按照要求完成园区合理化、高标准的开发建设。所谓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其主要依照苏州高新区的开发观念,始终将先行建设基础设施和环境作为吸引企业入驻的重要措施,保障园区硬件设施的高规格开发建设。

参考文献

[1]成贝贝,汪鹏,赵黛青等.低碳工业园区规划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3,(5):126128.

[2]张洪波,陶春晖,庞春雨等.基于低碳经济模式的工业园区规划探讨[J].山西建筑,2010,(9):34.

猜你喜欢
工业园区武汉市园区
工业园区的阴影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磐安工业园区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