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性与传媒资源配置分析

2015-06-17 23:23刘洪兰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1期
关键词:稀缺性传媒业资源配置

刘洪兰

摘要:

资源稀缺性自经济社会开始就已经存在,它在西方经济学中也一直被看做经济研究的出发点,任何需要付出代价来获得的经济物品都具有稀缺性。而传媒产业的核心是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物品,自然也就具有稀缺性。以稀缺性为出发点,着重介绍了传媒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形式及发展现状,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传媒资源的配置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传媒资源的优化配置作出应有的贡献,促进传媒产业健康长远发展。

关键词:

稀缺性;传媒资源;出版资源;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1703

稀缺性一直被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任何需要付出代价来获取的资源都是稀缺的。传媒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内容是需要专业策划人员构思的,如此说来,传媒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尽管目前看来我国传媒产业发展情况一片大好,但在繁荣背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面对传媒资源各种稀缺问题,如何优化配置有限的传媒资源,改善传媒业发展的现状,这关系着传媒产业的长远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稀缺性的概述

1.1什么是稀缺性

稀缺性在经济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进行经济研究的出发点,也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经济学才得以发展。换句话说,稀缺性是经济学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那么究竟什么是稀缺性呢?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如是说:“稀缺性是指这样一种状态,相对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任何现实社会都决不是那种拥有无限可能性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到处都是充满着经济物品的稀缺的世界。”美国学者瓦尔特·J·威赛尔斯在《经济学》中指出,从经济学来讲,人们的欲望总是大于可用资源所能够满足的欲望,这是导致稀缺性的原因。我国学者顾永波指出“稀缺性总是相对于人的需求或者欲望而言,正是因为与后者的无限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相比,前者是有限的,是稀缺的。”关于稀缺性的定义,虽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但从总体上来看,他们一致认同稀缺性的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的欲望大于需求。

从萨缪尔森对稀缺性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并不是所有物品都具有稀缺性,只有经济物品才有稀缺性。经济物品是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获得的物品,因此像空气这种免费拥有的就不具有稀缺性。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要获得它们,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开采的成本,亦或是开采带来的后果,这些都需要我们承担。因此,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来讲,不论是可再生还是不可再生资源都具有稀缺性,而且随着人类各种活动的不断进行,它们的稀缺性也在不断加强。

1.2稀缺性的表现形式

稀缺性并不是某一段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地区或者国家存在的问题,纵观人类整个发展史,稀缺性是普遍存在的,每段历史时期、每个地区或者国家都存在着稀缺性问题。

然而,稀缺性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稀缺的资源主要是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然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成为了主要的稀缺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发挥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已经逐渐成为这个时代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稀缺因素。

此外,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稀缺性又可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等。

2传媒资源稀缺性

传媒产业主要以内容或者创意为王,这种内容或创意的获取也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因而传媒资源也具有稀缺性。但由于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使得传媒稀缺性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以及现状不同于其他行业。

2.1传媒资源稀缺性历史

传媒产业作为不同于其他产业的一种特殊产业,当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政府规制也会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稀缺表现。这里主要以传媒业下的出版业为例,介绍了出版资源在不同时期的稀缺状况。

在计划经济时期,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都需要依赖于指令性的计划,也就是说全部资源都要由国家来统一进行配置。“计划经济体制把企业置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企业既不能自主经营,又不能自负盈亏。企业的生产数量、生产品种、价格以及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与生产成果的销售都处于政府计划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机构的控制之下,企业如果想自行决定生产和经营,稍稍摆脱一下计划的安排,稍稍违背一下行政主管机构的意愿,就会受到制裁,直到把企业领导人撤职或给予其他处分。行政权力支撑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转。”传媒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当然也不会例外。以传媒业下的出版业为例,当时出版业属于事业单位,依附于党政机关,从事出版活动所需的资源须先由政府严格控制把关,然后再对各个出版单位进行分配,这就使得每个出版单位所分配到的资源不足以支持其进行正常的出版活动。但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时的出版物总量显然不能够满足国民需求。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已越来越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对计划经济产生质疑,并逐步将其摒弃,不断探寻新的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在上世纪80年代的全面改革开放之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适应新的形势,逐步由计划经济的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而我们出版业,却一直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樊篱,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10余年间,相继成立的各地专业社无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由于我国传媒业此前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对党政机关已形成依赖,导致传媒单位政企不分。因此,我国对传媒单位的管理也是分开的,如广播电视归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管理,报刊归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管理,在经营上,不同媒体之间各自经营,彼此间的交叉很少,分割严重。再加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仅仅起到基础性作用,即使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但大部分资源仍掌握在政府手中,他们仍很难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因此,这一时期的稀缺资源表现为生产要素的稀缺。以出版业的书号资源为例,每年新闻出版总署都会给出版社发放一定数量的书号,而民营出版社却没有获得书号的资格,因此,书号便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民营出版社若想制作出版一本书,必须通过购买出版社的书号或者和国有出版社合作获得书号的方式。

由于传媒业一直都属于事业单位,过分依赖于政府,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严重阻碍了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2002-2012年对传媒业进行了十年改革,即转企改制,将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单位,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截止到目前,出版业中,全国出版社除人民出版社几乎已完成转企改制。传媒单位转企改制后,作为新的市场主体存在,要面临新的市场环境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规范有效的管理体系和适度的政府规制。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企改制进行的并不彻底,企业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产权制度不明晰,也没有建立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单位转为企业后,人才就变为一种主要资源,而把人才当做资源来管理的话,同样需要建立一套不同于以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因此,转企改制后的传媒资源稀缺性主要表现在人才、制度的稀缺。

传媒业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观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要在资源配置中突出市场的作用,同时也要减弱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提出“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体系”,就目前看来,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完善,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在传媒领域,这主要体现在一些传媒单位设置区域壁垒,导致传媒集团无法跨地区建立,这无疑说明,传媒业缺乏统一的市场体系。

2.2传媒资源稀缺的现状

由于我国传媒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长期依托的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策优惠和扶持,即便是政府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虽然市场经济逐步健全,但大多数传媒企业仍未完全脱掉事业单位的帽子,目前仍面临体制、法律法规、人才以及市场等方面的短缺。

首先,是传媒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导致传媒企业产权不清、权责利不明。长期以来,由于电视、报纸、广播、出版等传统传媒业的产权都是在人民-国家-政府-企业管理者这样层层委托的模式下进行,由此一来,就产生了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从而使得传媒企业没有建立起权责利对等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由于传媒自身的特殊性,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比如,报社或者传媒集团,在本质上,它们还属于事业单位,只不过是采用企业化的办法进行管理,享受着事业单位应有的优惠政策,以企业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

其次,是法律法规的缺失。一方面,我国的法律滞后。目前传媒业的相关法律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与现在的经济环境不相适应,严重影响着传媒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法律体系不完善、不健全,泛泛的法律较多,而专门针对传媒的法律较少。此外,现存的法规权威性也不高。据不完全统计,在每年颁布的有关传媒管理的法规中,有60%以上是以“通知”、“紧急通知”、“意见”、“办法”、“暂行办法”等形式出现的。这些以文件形式削减了法律法规所具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再次,是人才的缺失。传媒业本身就是个人力资源集中的行业,因此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必然会通过人才的竞争体现出来。随着传媒单位逐渐转变为企业性质,需自负盈亏,传媒企业要想获得较大的利润,就需要对自身的资本进行有效地运营,因此,就需要既懂得传媒专业知识又懂得资本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但就目前看来,这种人才及其匮乏。

最后,是市场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传媒业以地域和部门来划分管理区域,比如每个省都有自己管辖的人民出版社、教育出版社等,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常常会自主设置一些地区、部门壁垒,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比如湖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要想进入湖北市场,那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此以外,不少传媒单位如广播电视局、新闻中心等,本身就在以政府名义限制与其产生竞争的其他传媒单位的经营和发展。这种管理体制严重地限制了传媒业的发展空间,我国的传媒业亟需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

3传媒资源配置对策

正是由于传媒资源具有稀缺性,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传媒资源,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优化配置。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既需要政府从宏观上制定一系列政策、制度,也需要企业主体从微观上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改变都不会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3.1宏观上的对策

3.1.1完善法律法规

一方面,政府要集中精力对现行法规中与我国传媒业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规定进行研究、修改,尽快建立一个不仅适应我国传媒业发展需要又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进行适度的规划,不断健全、完善传媒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制定专门针对于传媒业的法律政策、制度等,使其具有权威性,从而为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1.2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传媒人力资源质与量的水平决定了传媒产业化的进程。传媒业缺少既懂专业知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加紧开展对传媒从业人员的培养工作,如实行岗位培训制度,并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同时也可以挑选优秀人员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或者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提高传媒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推进传媒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迅速增强传媒产业的综合实力。

3.1.3要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

政府应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市场环境的行为进行制约,比如针对书号买卖问题,政府已出台了实名申领书号的措施,这不仅可以减少图书市场的买卖书号、一号多用的问题,也有利于减少跟风炒作和低俗之风,优化市场结构,完善市场体系。此外,针对传媒单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的现象,政府要对传媒资源加大整合力度,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传媒集团的建立,从而推进统一的文化市场的形成。

3.2微观上的对策

3.2.1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在原来的事业单位体制下,传媒业的产权不明晰,也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转企改制前,大多数单位都沿用这种体制,这种体制造成政企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主体。因此,企业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做到产权明晰,责权利明确,成为真正的企业主体,自负盈亏。

3.2.2提高资源获取能力

只有提高资源获取能力,才能在资源配置中占取先机,获得最具特色的资源。这就要求传媒企业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利用高科技对一定范围内的传媒资源进行调查,从而先于别人找出最具特色的资源作为自身的优势资源。

3.2.3强化资源意识

传媒业已逐渐步入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传媒资源的重要性,传媒业更应该强化资源意识,重视对传媒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且要好好保护自己所拥有的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必要时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从而防止传媒资源的流失或被窃。

3.2.4资源共享

传媒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达到有效利用。传媒企业可以通过和国外出版业合作、交流等方式共享资源,也可以通过调整自身产业结构,提高技术,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4结论

传媒业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也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我们要重视传媒业,对传媒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以优化传媒资源配置,促进传媒业健康发展。相信在政府及传媒企业自身的努力下,传媒资源配置状况会达到最优状态,传媒产业也定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顾永波.传媒稀缺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厉以宁.计划经济体制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2008,(08).

[4]李广洁.山西出版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新闻出版交流,2000,(02).

[5]刘成高,姜淼.政府规制改革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J].新闻界,2011,(09).

[6]钱燕妮.中国传媒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1).

猜你喜欢
稀缺性传媒业资源配置
试论融合发展语境下文化传媒业的新路径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稀缺性下的环境资源化分析
稀缺性下的环境资源化分析
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图书馆占座现象的出路探析
欧洲传媒系统面面观之瑞士传媒业图景下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源稀缺性的一种评价方法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