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对“中国梦”的解读

2015-06-17 13:23陈悦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陈悦

摘要:

“中国梦”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高度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同时也是“中国梦”的理论基础。从实践的“历史性与现实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目的性与规律性”三个方面对“中国梦”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15002

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这一概念,在随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对“中国梦”又进行了更加生动具体的阐释。习近平总书记说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深情描绘了全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目前,我国的经济面临转型,政治急需改革,尤其在精神信仰领域,更是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和党员群众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信心不足,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面对动力不足,理想信念缺乏的局面,我们需要“中国梦”这个精神蓝图来凝聚力量、指导实践,从而全面深化改革。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中国梦”的理论基础

在中外的思想史上,“实践”的概念由来已久,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率先将“实践”拉入哲学的范畴,然而只有马克思赋予了其科学的内涵。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在他看来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给予了“实践”科学的定义。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从最原始的物质生产实践到阶级斗争实践,再到现在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践活动,实践从一开始就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任何活动都不能离开与社会的联系。与此同时,人的实践能力也是在历史的推动下不断吸取实践经验而逐步提高的。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无论是实践的主体、客体,还是手段,都是客观实在的。同时,实践的结果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给人提供现实的成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否认实践的有意识性和目的性,我们就无法找出蜜蜂建造蜂房和人建造大楼之间的不同,甚至不能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实践也是合规律性的活动。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最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无论是自然界的变化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实践就是正确认识与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活动过程。人类要想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就必须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中国梦”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所谓实践的历史性是指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实践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的,是对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扬弃。牛顿曾说过,他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成就在于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人类文明不是靠某一個人或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建立的,而是在继承前人的智慧与实践成果上开始的。“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的基础,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并且决定着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历史同样也是实践的历史。

当代的“中国梦”正处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织处。近代以来,我们经历了农民阶级的“天国梦”,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梦,戊戌变法的“维新梦”,再到辛亥革命的“共和梦”,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在寻梦的途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但却从未倒下。站在历史的基点上,我们明白要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就必须走出一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道路。

所谓现实性是指客观存在的必然。只要事物的发展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那么它终究会实现。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上去理解,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仅将实践活动当成照镜子一样,不需要其他中介去感觉认识,没有真正领悟到人们的认识对象也是人们实践的对象,也没有把周围的感性世界看做是历史的产物,没有看到实践的作用。实践的结果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给人提供现实的成果,“中国梦”同样需要通过人的实践去实现。

实践的现实性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的,而其历史性则更侧重于从客体方面去理解。现实性让我们展示实践成果,实践的历史性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知识财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历史和现实都客观的告诉我们,中国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改革、破旧立新的国家,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改革而自我完善从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的民族。“中国梦”是结合中国实际,立足于人民群众,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精神的产物。

3“中国梦”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共同的夙愿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美好祝愿的提炼,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在革命与战争时代,中国一方面饱受外国侵略者的蹂躏,一方面国内混战不堪,人民的愿望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刚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人民的愿望是在和平的环境里谋求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密切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我们适时提出“中国梦”,不仅是我们中国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追求的理想,更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理想。不断成长壮大的中国坚持把本国利益与世界各国联系起来,在“中国梦”的凝聚下以全新的姿势去迎接新的挑战。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是具有特殊性的思想境界。与此相对的“美国梦”最早是通过屠杀印第安人和贩卖黑人形成的,一开始就充满了血腥与暴力。“美国梦”强调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最后逐渐演变成为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的价值理念,倡导个性、自由和个人,这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也是个人的梦,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得到了统一;而“美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个人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国家利益让位于个人利益。“中国梦”的实现依靠的是集体的力量,需要全民族强大的合力来实现;而“美国梦”的实现则是靠单个人的努力奋斗最后形成合力来实现。“中國梦”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美国梦”则是欲望一步一步的膨胀。由此可见,“中国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针对中国国情,立足中国人民,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目标的伟大梦想。

4“中国梦”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来,由于人的感性活动是为了满足各种生存需求而进行的自觉能动性的活动,因而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活动,而由于其又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展开的历史性的活动,因而亦是受一定的历史条件所制约的规律性的活动。

所谓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性”是指从事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在对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自觉地遵循着这些规律来展开现实的具体的感性活动,从而使得其生存与发展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所谓合目的性是指人类的实践是有意义、有目的的、是按照预定目的、以预定方式来进行的生产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从来是蕴涵目的在其中的。

然而,并不是在人类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实现人的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完全统一,因为人的认识并不是在每一历史阶段都是科学的正确认识,很多时候人的认识都偏离了规律本身的特点,以致其“目的性”没有实现,从而导致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中国的崛起进行了种种探索,但无论是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或是希望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维新变法以及为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所做的努力,都没有将中国解救出来。历史发展的规律要求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目标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既符合中国发展现状又切实可行的阶段性任务。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再到十六大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七大进行调整后,最后在十八大提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且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无不是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如今的“中国梦”是全中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望,是人民的选择更是历史的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如今的中国人在世界上早已有了尊严,但“中国梦“并不是在一朝一夕间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经历了昔日的繁华、衰落,现在中国的崛起显得尤其珍贵,如今我国的改革已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挫折,我们应站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凝聚中国精神,汇集中国力量,在实践中让美梦成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2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7.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猜你喜欢
中国梦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