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实证研究

2015-06-17 13:23李亚茹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1期
关键词:储蓄居民消费协整

李亚茹

摘要:

社会保障支出是保证社会保障事业运行的基础,也是调节收入的途径。以社会保障支出对消费的作用入手,对国内社会保障与消费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以生命周期的扩展模型为分析框架,依据200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ADF检验和协整检验讨论了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消费的关系:社会保障支出对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社会保障;消费;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15402

1理论综述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安全网,社会保障的支出对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具有基础作用,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途径。研究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非常重要,本文将从社会保障支出与消费的促进作用、对消费的阻碍作用、作用不明显三方面对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姜百臣、马少华(2010)的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弹性为0.1702,证实了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有引致效应,且在长期上影响相对较大。赵建国、李佳(2011)经过分析,发现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均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即挤进消费水平;其中,增加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大。刘苓玲、徐雷(2012)以区域差异的视角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实证研究,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居民消费水平与社会保障支出呈显著正相关,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黄丙志(2011)、刘畅(2008)、涂玉华(2009)、蒋南平(2012)等的研究都得出了相同结论: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刘新、刘伟娣(2010)运用经济计量技术对1985—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不确定性、居民收入和利率5个变量之问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5个变量之问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社会保障支出不仅没有消除居民的不确定性预期,反而挤出了消费。纪江明、张乐天、蒋青云(2011)利用1995—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系数准为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不但没有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反而加剧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陈小军(2014)从城乡的角度,对2008—2011年间我国31个地区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养老保险对大部分的消费具有促进作用;失业保险对部分地区的消费具有负作用,其他地区作用不明显;医疗保险则与是失业保险相同。杨天宇和王小婷(2007),王晓霞、孙华臣(2008),李晓嘉(2013)等人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论点。

谢文、吴庆田(2009)对我国1982—2006年间的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的消费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并没有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产生促进作用。余官胜,王睿(2011)采用动态广义矩估计的方法分析了五种社会保险参与率对消费率的影响:生育保险与工伤保险参与率直接或间接地正向影响消费率;医疗保险与失业保险参与率对消费率的影响存在经济增长的“U”型拐点;而养老保险参与率则存在“倒U”型拐点。也有很多学者另辟蹊径,从其他的角度进行分析,林毓铭(2002)以社会保障预期与居民消费倾向为着眼点、尹华北(2011)从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两个维度、杨辉(2013)以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民消费结构的关系为切入点、魏先华(2013)从社会保障制度对家庭资产的配置方面出发,对社保支出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依据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研究角度,社会保障支出对消费的影响在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2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2.1模型的建立

本文将莫迪利亚尼等人提出的生命周期函数作为分析的基础,该假说的前提是:消费者是理性人,能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消费者行为是实现效用最大化这一目标所决定的;理性的消费者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建立模型为公式(1):

Ct=a+β1Yt+β2Wt-1(1)

在公式(1)中,Ct是指t年的居民消费水平,Yt是指t年居民的收入水平,Wt-1是t-1年的居民拥有的财富。引入社会保障变量SSW,得到:

Ct=a+β1Yt+β2Wt-1+β3SSW(2)

为了使数据平滑,对各个变量取对数,得到公式(3)。

lnCt=a+β1lnYt+β2lnWt-1+β3lnSSWt-1(3)

在对文献进行研究时,发现大多数学者对Ct、Yt、 Wt-1、SSW的指标选取基本相同:C指标选取时为居民总的消费水平或人均居民消费水平,Y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或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W是居民的储蓄总额或者人均储蓄。对于社会保障支出这项指标的选取却存在不同:一是包括社会保险、福利救济和优抚、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二是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救济和优抚、行政事业离退休支出以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三是在此基础上加上卫生事业费支出。因此本文中的社会保障支出则用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社会福利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的总和来表示,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以社会保障支出除以人口总数,居民消费水平用人均居民消费代替,用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居民的收入水平,用人均储蓄代替留存的社会财富。

从图1中可以看出,四个变量都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对四个变量分别做ADF检验,得出结果如表2。检验结果表明,四个时间序列均为不平稳序列,因此无法直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通过一阶差分分析,只有人均储蓄变量和居民人均收入两个变量平稳,但是经过二阶查分分析,四個变量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数据是二阶单整,具有平稳性。

通过Johansen检验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根据AIC和SC最小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1。比较了五种协整方程产生的结果,确定了有线性趋势,并且存在着截距和趋势。执行Johansen检验,结果如表4,根据检验标准,当统计量小于临界值时,接受原假设,当统计量大于临界值时,拒绝原假设;所以,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然后根据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得到协整向量系数、调整系数的估计值写出协整方程。从方程结果来看,系数为-0.068,社会保障支出并没有促进消费,反而挤出了消费。

3结论

根据模型的结果显示,消费与上年度人均储蓄、人均居民收入、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但是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并没有使消费增长,反而对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挤出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使人们进行储蓄的行为更加积极。根据Feldstein的理论,社会保障对储蓄存在着资产替代和退休效应,资产效应是指得到的社会保障作为家庭收入的一种,使得人们在退休以后仍然可以获得收入,因此导致居民的储蓄减少;退休效应是指社会保障激励那些本愿意工作更长时间的提前退休,这意味着工作期间要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因此,从这两方面来分析原因。一是社会保障改革。近年来,我国持续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在养老保险方面尤为突出。由于对社会保障未来的前景不明确,人们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使得资产替代效应降低。二是社会保障支出对提高人们消费预期的作用较小。在社会保障支出中,对人们消费预期影响较大的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保证了人们老年时的消费,而医疗保险使人们降低因病致贫的概率。但是现阶段,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标准较低,对人们消费预期影响较小,人们并没有减少储蓄,增加消费。三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碎片化。近年来,流动人口大大增加,异地缴费和转移等条件不成熟,使得大量流动人口弃保,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靠自我保障。再加上,在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广大农村人口没有参加社会保障,这些原因,都造成了人们不会增加消费,反而会增加储蓄,来保障自身的权益。

参考文献

[1]

姜百臣,马少华,孙明华. 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3239.

[2]赵建国,李佳. 基于改进消费者最优理论模型的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11,(1):6871.

[3]刘苓玲,徐雷. 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的区域差异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3):7077.

[4]刘新,刘伟,胡宝娣. 社会保障支出、不确定性与居民消费效应[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4955.

[5]紀江明,张乐天,蒋青云.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差异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2):4653.

[6]陈小军.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城乡居民非食品消费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3):129133.

[7]谢文,吴庆田.农村社会保障指出对农村居民的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9):2733.

[8]余官胜,王睿. 社会保障参与和居民消费需求—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

,2011,(4):3439.

猜你喜欢
储蓄居民消费协整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居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