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会读题目吗

2015-06-17 03:29傅晓芳
新课程·上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读题审题题目

傅晓芳

在教学上,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积极,课堂表现良好,可是当让他们独立完成作业时却给人的感觉常常判若两人,课堂表现出色,可作业却一塌糊涂。现在的学生在大量的巩固练习之下,早就养成了拿题就做的习惯。很多时候,学生根本就不进行审题。如,五年级的乘法除法笔算,很多学生看到题目,看到题目下面有较多空白,就会动笔计算,他们根本看不到题目除了要求笔算还要求验算!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而教师应该非常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一、学生审题能力现状表现

1.盲目答题,未审题先答题

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拿到题目就解,对题目视而不见。他们往往习惯于自己过往的解题经验,求解所谓的答案,而不顾题目的要求。

例如,在教学完通分后,学生在练习中经常会遇到分数的大小比较,按照平时的解题习惯,学生往往会先通分,然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可是这种类型的练习做多了后,很多学生在碰到只要求通分的练习,也会很自然地给它们进行大小的比较,这就画蛇添足了。出现这种错误的学生不是不会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进行审题。

2.粗枝大叶,想当然

记得在五年级通分的一节练习课上,有这么一道题目:“你能写出一个比■大,又比■小的分数吗?你是怎样找到这个分数的?还能再找到两个这样的分数吗?”在教学这道题目的时候,学生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找到了一些分数,并得出这样的分数有无数个。而在作业本上出现了一道题目为“比■大又比■小的分数是不存在的”的判断题,结果正确率就大大下降了。因为学生很明确两个不一样大小的分数之间可以找到无数个分数,受先入为主影响的干扰,结果就很想当然地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根本就没有考虑两个分数顺序进行了交换,比大的分数要大,比小的分数要小,这种分数当然是不存在的。点破了这一点,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考点不一样,结果可能截然不同,还是不能想当然啊!

3.信息干扰,信心不足

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弱。原本小学生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就比较弱,当他们看到问题中信息多的时候就会方寸大乱,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心情立即变得紧张起来,再也不想去多看题目,更不愿意去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了,更谈不上去解决问题了。

如,这样一道题:“小明喝一杯牛奶,喝了■只后用水加满,喝了■后再用水加满,喝了■后再用水加满,喝完,问,小明喝了多少牛奶多少水?”学生看了题目之后脑子就像那牛奶和水一样,混起来了。这道题目中一次又一次的“喝”和“加水”对学生产生了一次次的干扰。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牛奶原来有多少,是否全都喝完了?水原来是没有的,从哪里来?加了几次?每次是多少,喝完了吗?这些问题对于学生而言都很简单,就这样,在对题目的信息进行分析后,一道看似复杂的问题就被简单化了,对于学生也就没有难度了。

4.缺乏意识,分析能力薄弱

如,学生在碰到如图1这类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时候,经常会有学生来询问这题目中的数据是6还是9,还有部分学生第一感觉是什么就直接拿来计算,根本就不考虑是6是9的问题。的确,这道题目乍一看6、9难分,也有学生会觉得干脆6和9都可以,真的可以吗?借助图形,从边的长短来看,我们就知道这里应该是6,可是学生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很薄弱。类似的如图2,也会出现这类问题,7到底是指哪条边的长度,不是题目指向不明确,而是学生不会分析。

二、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引导学生学会审题、解题,是日常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环。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这正是“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的具体化的体现。学生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而教师的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学生的思想。本人认为,要培养学生审题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读题训练,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一谈到阅读,人们往往就联想到语文阅读。其实数学也需要阅读。阅读是开始解题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正确了解题意之后才能确保正确解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时刻提醒学生养成审题习惯,读题不是只用眼去浏览文字,而是要手、眼、口、脑共同参与。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通过读题弄清题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给了哪些条件,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一开始要舍得花时间“逼”学生进行读题。特别是在做一些计算题目时,为了节省时间,学生往往会拿起笔就算,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要求学生不能马上进行死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计算,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2.动笔圈画,找出关键词

画下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就像学习语文课文一样。这样既可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也可以给学生自己提个醒。同时,当一道题目信息量比较大的时候,通过画下关键字词还可以方便我们在读完题后从大量的文字中找到有用信息,让我们能更快地找出数量关系,提高我们解题的能力和解题速度!所以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在读题目时用一些画波浪线、点重点号、画圈等作记号的方法,标识出其中的一些重点词、字、句,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3.去繁存简,简化题目中的信息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提倡创设问题出现的情境,而情境的出现大大地增加了文字信息的增加。而在解决问题时,由于信息量的增加,许多信息对学生产生了干扰,而学生审题能力薄弱,要从大量信息中提取有关信息的能力不足,那么解题能力自然就下降了。

如,有这么一道题:“A市普通出租车运价调整为:步里程由现行4千米调整为3千米,起步费仍为10元;超过起步里程,运价仍保持现行2元/千米不变。从道山广场到汽车东站路程为10千米,调价后需付几元?”这道练习有很多的文字信息,要解决这道题目的关键就是从这些文字信息中挑选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学生受以前学习经验的影响,认为要把所有的数字信息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最后就导致问题复杂化。

4.转换文本呈现方式

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会发现,在相同的计算步数的练习中,学生在列式计算中的解答往往要比解决问题部分做得更好。分析其中的原因,是因为在列式计算部分,语言文字比较简练,对学生的干扰少,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其中的数量关系,正确率自然就高。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建议学生把具体的数据代入题目中,把题目转化为类似列式计算的类型。

如下面这道题:“水果批发市场运来两批苹果,第一批运来■吨,比第二批多运来■吨,一共运来苹果多少吨?”这道题目我们可以转化为:“■比第二批多■,求两天一共是多少?”

良好的审题能力的形成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摸索。只有长期不懈的坚持,学生的审题能力才有可能提高,解题效率也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杨秀娟.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0(06).

?誗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读题审题题目
心爱的读题猫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关于题目的要求
“三招”学会审题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