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小说的后现代主义视域

2015-06-19 15:47湛冰许丽丽陈世丹
山花 2015年10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大众

湛冰+许丽丽+陈世丹

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它孕育于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主义,并在“二战”之后以其反文学、反美学、反文化的“游戏”态度震慑70到80年代的整个西方文化领域。这股思潮在80年代小心翼翼地进入中国,90年代在文学界大放异彩,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如火如荼。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现实文化土壤滋养的这种思潮渗透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行为,无论作为一场消解性文化运动还是一种哲学立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都产生着深远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维向度是反中心性、反整体性、反体系性,它以具有破坏、颠覆、批判等主要特征的解构主义为自己立论的依据和批判的武器,玩弄支离破碎的语义,背叛现代主义对永恒性、深度性和超越性的追求,形成一种宽容不同标准的、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在文学领域,小说是人们最熟悉、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文学体裁,新时期后中国体育文学中尤以体育小说为主,受到后现代主义多元性思维深入而全面的影响。那么,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体育小说到底呈现怎样的创作取向和原则?它的形成动因是什么?表现出哪些独特的艺术特征?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扩宽体育文学研究的思路,把握体育文学的发展动向。

后现代视域下体育文学的多元化创作取向

“多元性”一词来源于哈桑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的概括,其中首要的特征是“不确定性”,它包括模糊性、随意性、多元性等多重含义。他认为“不确定性确乎渗透我们的行动和思想,它构成我们的世界”,由此也带来多元性的后现代景观,事实上“多元性现在已成为后现代所表征出的躁动不安的境况。”本文中体育文学创作的多元性是指在后现代主义精神和原则的框架下体育文学吸纳后现代主义创作技巧,呈现多元创作内容、创作主题和创作模式。事实上,从 20世纪末新时期体育文学始,体育文学确实在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方法和新改革,对叙事理念、如何对有别于传统主流文学的“故事”进行创新性文学表达和技巧处理都予以突破性的关注。虽然一些传统体育文学仍然坚持传统创作风格,但另一些作品已在传统和颠覆的夹缝中寻求突破口,另辟蹊径。董启章在2003年写作的《体育时期》中通过文体拼贴、荒诞化情节、变换不同人物视角进行内心独白,成为多元混杂叙事的典范。尽管对于体育小说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现象评论界褒贬不一,莫衷一是,然而不论是赞扬还是讨伐,我们必须看到,在某种程度上,它促生了体育文学界的多元创作的格局。

1.创作内容

新时期以来,后现代主义特征文学创作内容日趋丰富,体育小说创作在开放、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下,不再高唱统一声调的赞歌,许多作家表现出对“传统”和“主流”的“合法性”质疑和反叛,热衷于表现全面贴近大众文化、世俗生活的作品。以往,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多以树立精英形象凸显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观念,以精英为中心,以大众为边缘,通过与“大众”的二元对立效应,突出以精英为中心的文化观念,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却采取“泛精英—大众—反精英”的策略通过“去中心化”实现对“英雄”或“精英”中心主义的消解。新时期后随着文化语境的宽松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体育文学的政治宣传功能被弱化,“冠军文学”作为“主流文学”的中心地位被撼动,日常化、大众化、休闲娱乐化的内容成为创作首选。莫言的中长篇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中主人公朱总人在跳高、乒乓球等运动上表现一鸣惊人,仍只不过是一个“不能再丑的三角眼”、“残疾人”、“驼背”、“猪尾巴棍子”、“大白鹅”的平凡甚至有些滑稽可笑的“民间人物”。当下竞技类网络小说中“冠军英雄”也让位于平凡的小人物,强调平民性和大众性,《求索》《绿茵全能王》《梦想开始于足球》等的主人公大多是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小人物,不过是代表从未接受过精英式体育教育的普通大众的心声。

2.创作主题

体育小说表现内容的极大丰富必然与创作主题的选择紧密相连。主题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是对后现代主义多元思维模式的认同与自觉运用。新时期后体育文学不再聚焦于固化的体育振兴民族精神的体现或狭窄的“精英”核心,而大大扩展到对现实生存状况的集体性与个人化、雅与俗、崇高与卑微、道德与鄙劣等多元因素纠结性共存并立的宽容性观照。《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以体育为载体关注民间生活领域,以幽默的方言、民谣、歇后语等不同语言将严肃的政治权力话语解构成一个个充满自由而活泼的民众运动会的场面。徐坤的《狗日的足球》从女性的体验和感悟出发,揭示女性话语权在男权社会的缺失,寻求对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消解,宣扬女性意识的觉醒,成为体育文学中女性自觉反抗压制意识的代表作。当下网络文学繁荣的“个体叙事”景象是体育文学中竞技主题回归的一个重要因素,“草根写手”描写竞技比赛场面时运用原生态的话语发泄情感;博客文学对个体竞技梦想自由的表达和抒写,寻找现实世界心灵失落的慰藉。这些对宏大叙事、固有模式以及对权威惯性立场的拒斥与反叛都是后现代思潮给体育小说带来的启发意义,由此带来的创作主题的逐渐拓宽有助于改善体育文学创作主题过于拘囿的长期状况。

3.叙事技巧的多样性

中国体育小说中的后现代创作技巧实际上在新时期末期已经开始,《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中朱总人的故事与其他人的并置穿插就达到电影“蒙太奇”的效果。到21世纪一个充满各种异质因素的混杂的“后全权社会”,体育文学也作为多元文化的晴雨表,呈现多元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其表现是文学作品中后现代叙事技巧的灵活运用。拼贴、反讽、蒙太奇、互文等叙事策略构成典型的后现代话语,通常用来表现消解中心、任意而作的后现代主义理念。董启章对后现代颠覆性创作技法的驾驭促使他走出一条异于传统的“极端路线”,《体育时期》中书信、日记、聊天记录、电邮、留言条、演唱会台本和答辩论文的杂糅文体拼接、普通话与广东话的“混搭”都体现作者对拼贴技法的熟稔运用;体育题材网络小说《我们是冠军》题目与皇后乐队的经典摇滚歌曲“we are the champions”的互文等都是与后现代主义是相通的。体育题材的电影对后现代技巧的青睐更是不胜枚举。《少林足球》中传统体育项目与武侠融为一体,《功夫》中“武侠”注入“动漫”元素;这些去深度的激情叙事是对体育竞技性最本真的言语勾勒。体育文学中后现代叙事技巧的撷取呈多样发展趋势,而且各种技巧交叉贯穿于体育文学作品中,并非孤立使用某一方面,有时以一种为主,兼有其他技巧,但均可窥一斑而览全豹。

体育小说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动因

体育小说在新时期的勃兴和时下的再度繁荣使它成为体育文学生存和发展的“代言人”,它在创作内容、主题和模式上呈现的多元取向折射出体育文学的整体发展路径,体育文学的多元化趋势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产物,受到大众趣味和读者需求指向的引导,并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助兴下愈演愈烈。

1.社会文化的宽容化

中国社会政治的动荡冲突、经济的转型和变革带来多元并举的文化冲撞与交融,折射在中国文学的抒情、体验、颠覆等各种形态之中。中国文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无法超越自身的困境,作家们惯用的能明确解剖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日益不能满足文学自身发展的需求,充满后现代性表征的文学作品成为主流文学有效的补充。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在文学创作领域总是慢半拍的体育文学只有积极探索,鼓励多元化创作才能做到“求生存,求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大众消费社会成为后现代体育文学传播发展的现实土壤和社会气候,它与现代社会现实有着天然的适应性。体育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是中国转型期和经济改革大潮、读者需求、文化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2.体育文学受众指向的泛化

因为大众需求是文学生产的指针,当下的中国民众日趋理性成熟,通过金牌来显示国威的民族主义情绪明显减弱,“冠军文学”、“反思文学”门庭冷清,乏人问津。终身体育、休闲体育成为中国体育的主流话语,体育的大众化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不同年龄结构、性别构成、职业类型、教育程度的人群都参与其中。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繁荣,现代人对日常生活趣味的追求作为消费的指向直接影响了生存在后现代历史语境下的体育文学创作。为了与多层次的大众接受力、需求点、兴奋点相契合,体育文学调整创作指向和方式,通过大规模的语言、主题的娱乐开发或转向“草根”来满足普罗大众度过余暇时间的休闲需求。

3.体育文学传播媒介的嬗变

实现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要经历作家创作、媒介传播、读者消费和读者接受四个阶段。在体育文学活动的系统中传播媒介举足轻重,它决定体育文学传播的速度、内容和范围。近10年以来,随着“纸媒”向“数字媒体”的跨越式发展,体育与大众生活的融合,大众通过更广阔的时空阅读到更多的体育题材作品。不仅纸本体育文学作品开始跨媒介“物理平移”,大量的网络原创体育小说、手机文学以难以遏制之势占领人们的精神世界。仅起点中文网截至2010年底,原创的竞技类小说就高达2000余部。民间体育文学、精英体育文学与电子体育文学文本的“三种空间”并存现象造就的多维度文本传播途径成为体育文学创作多元化的前提,也是推动文学范式变革的重要因素。

结 语

后现代主义作为不可回避的历史语境,成为体育文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调剂。它使体育文学摆脱一元中心主义的窠臼,力求在内容、形式上与大众诉求相契合、与多层次读者的阅读经验和期待保持水平,最终开拓一种多元化的后现代性体育文学范式,这不仅为我们反思传统体育文学模式提供了参照,也是体育文学发展史链条中的必经阶段。中国体育文学应汲取后现代主义中“批判性”和“开放性”的积极姿态,寻求“精英”与“大众”体育文学并肩相处、相互包容的平衡点,构建既倡导“书写自由”又兼顾“竞争精神”的多元共生的开放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此研究受到“北京市青年英才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ETP1709。

参考文献:

[1]陈世丹.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伊哈布·哈桑.后现代景观中的多元论[A].后现代与美学[M].王岳川译.王岳川,尚水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3-125.

[3]李倍雷.“典型”作为“他者”形象[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4]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168.

[5]陈世丹.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6.

[6]赵凌河,王纯菲.中国体育文学研究[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267.

[7]王西强.论莫言1985年后中短篇小说的叙事视角试验[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6):36.

[8]赵凌河,王纯菲.体育文学研究的理论视域:生存 文化 审美[J].北京体育大学,2012,35(6):41.

[9]赵凌河,王纯菲.中国体育文学研究[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269.

作者简介:

湛 冰(1980— ),女,湖南汨罗人,博士在读,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和人文社会学。

许丽丽(1981— ),女,山西人,博士在读,北京联合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文学。

陈世丹(1955— ),男,黑龙江人,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后现代主义文学。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大众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