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春》散发芳香

2015-06-23 12:01叶焕仪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语感课文

“对于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语感能力强的人在感知语言的同时,凭着语感就能迅速地感受到其中的内蕴,丰富的情味,甚至包括作者难以用词语表达,“然而又流淌于字里行间的种种微妙之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种思维的直觉性带来快速理解的领悟性,使学生的思维又活又新,大有茅塞顿开、触类旁通的彻悟之感,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学习语言的境界啊!同时《语文教学新大纲》中也强调指出: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注重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培养出学生的语感能力,必然带来语文教学多快好省的效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人在阅读教学中就如何培养语感这一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以朱自清的《春》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语感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春》历年来都被纳入中学语文教材,它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春本来是一个季节概念,作者却赋予它感情和生命。作者凭借细致的观察,抓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精心锤炼语言,巧妙运用修辞,诗情画意相融合,内在的诗意和外在的景物和谐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可作为培养语感能力的范文。在具体教学中,先通过“听春之曲”,创设语境;后通过“赏春之画”,感知语言;再通过“析春之文”,品味语言;“诵春之诗”,积累语言;最后通过“仿春之章”,运用语言。整个过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由表层感知过渡到深层加工,从而达到提升语感能力的目的。

一、听春之曲,渐入语境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语言的氛围,笔者在学生刚步入教室时,就开始播放乐曲《春之曲》,要求学生凝神聆听,展开联想,然后伴着音乐进行导入。这一环节主要采用暗示教学法,暗示的手段是语言和音乐。以眼前的秋景自然地说到那生机盎然的春景,并以乐曲做背景音乐,伴着悦耳的鸟鸣声和淙淙的流水声,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春的境界之中,上课开始。

二、赏春之画,感知语言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阅读时应当“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用自己的眼光通读下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而不要急于进行局部的分析与探究。只有把握了全篇的语脉、文思,才能对局部的词语、句子乃至段落产生正确的感知,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标。为此,笔者在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后,主要通过配乐配画朗诵以及“寻找春意”说话训练的方式来使学生感知语言获得语感。

(一)听春之文,赏春之画

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也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著名观点(《论语·泰伯》)。也就是说音乐能使学习达到艺术美的最高境界。适当的优美乐曲和相关画面以及朗诵的有机结合,能够烘托出更高的艺术气氛,给学生一种新的兴奋和刺激,脑海里浮现出更丰富更生动的画面,从而使文章的意境得到升华。于是笔者精心挑选了绿水、青山、红花、嫩草、微风、细雨等画面构设和谐动人的情境,让学生去想象、去感受、去编织、去思维。

(二)寻找春意,说话训练

朗诵后,紧接着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话,说说“春意在哪”。老师先加以示范:春意在那刚钻出泥土的小草上,嫩嫩的,绿绿的……通过这样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就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春意在花丛中,像火,像霞,像雪……说话训练让学生的视线进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它是一条线索,串起了课文内容,也串起了学生丰富的说读活动。与朗诵环节结合,给学生一种示范,一种美感,一种召唤,一种魅力。另外,除了课文内容,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说说春意还在哪些地方。这样既能达到感知课文语言的目标,又能培养学生放眼生活的习惯。既能整体把握文章,又能使学生领悟选材的代表性道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摄取、整理的能力。

三、析春之文,品味语言

要训练学生的语感,不能只停留在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上,还必须让学生深入了解字词的意义和韵味,懂得赏析。为使学生学会品味《春》一文中的语言,笔者先指导学生进行美读,再进行品读。

首先,美读。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可见读的重要性与必要。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时文章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准确投入的力度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课文,还可以练就丰富的语感(语音感、语气感、语体感、畅通感、分寸感、情味感、审美感等)。所以,笔者引导学生体会《春》欢快愉悦的感情基调,教会他们用轻柔缓慢的语调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朗读中,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节奏和重音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在读中感受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受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时候进行文章品读就水到渠成了。

“让学生说”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所以品读也应该让学生来自由畅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课文内容。例如春花图,春花图以非常明显的写作顺序描写了树上百花争春,花下蜜蜂闹春,地上野花遍地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中作者赏花的喜悦之情倾泻而出。学生很快就能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让”可以表现百花争春的景象;“闹”字是写蜜蜂和蝴蝶成千成百的采花采蜜,借此表现春花开得繁茂热烈……这并不是拼凑答案,而是互相启发,交流感受,激发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质量。于是,春花图中的美词佳句,以及这些美言佳句对文章中心所体现的作用一下子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明朗起来。同时,还可以进行横向迁移。例如“闹”字的一字传神作用,可以跟“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两只黄鹂鸣翠柳”的“鸣”字进行对比,在品读中习得语感,锻炼思维,提高欣赏和鉴别语言的能力。更不要忘记的是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处理筛选,概括出春花图的写作特点:观察细微,抓住特征;运用修辞,精雕细刻;容情入境,情景交融。指导学生把握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感悟能力。春草图的学习,则是要求学生们根据刚才归纳的要点进行课内纵向和课外横向迁移自学,逐步达到培养语感,运用语言的目的。

四、春之诗,积累语言

古诗是以最精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意象和感情,从而使我国赢得“诗的国度”的美称,学习诗歌中准确凝练的词句将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紫千红总是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些诗句跟课文的描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之前在品读环节中所做的横向迁移只是点的训练,在这里可以成为面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意识。语感的形成需要长期的语言实践和语言训练,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往后只要有一定的语言信号刺激,就会立刻做出判断,表面看似不假思索,实际早有理智思考的基础。

五、仿春之章,运用语言

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习语言进而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将从阅读中得来的语感,运用到作文中去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语感向写作迁移需要一定的条件。根据学习迁移原则,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所以,在这一环节中笔者特意选了一幅跟春花图一样的秋月图,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画面:一轮皓月从树林后冉冉升起,在树丛中投下斑驳的光影,山风拂过静静淌着的溪水,银光闪闪,溪旁几间小屋在月光中静默着,屋内的人一定是陶醉在这如水般洁净的月光下……在欣赏春花图中学生有过类似的意象层次体验,再次品读秋月图时原有意象仍然鲜明地留在脑际,在品读中这个原有的意象会被提取出来,在这个意象的驱使下,有特征的字词,巧妙的修辞手法,整齐与错落结合的句式……将会被调遣运用到学生的创作中。但这绝不是抄袭,因为此时学生头脑中的意象已被重新组合涂染上本人的感情色彩,这时的意象与原有作品中的意象绝不相同。

语感就像一股流水。在《春》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以赏春为“突破口”,通过创设语境,感知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五个环节来增大它的流量,引导它流向既定目标,而不致于使其随处漫流,从而影响冲击力。努力把握好教学进度,情感深度,知识密度,语言力度,思维跨度和能力培养的深广度,力求达到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论语·泰伯[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叶焕仪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第四中学  528100)

语文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职业院校专业技术课之外的文化课,由于其“非专业”性而逐渐被“边缘化”的情况比较普遍。职业院校的学生语文基础本来就薄弱,缺乏学习兴趣,这就会使教学双方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质量滑坡。为了提高职业院校语文课的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职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喜爱音乐的特点,将音乐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艺术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一、将古典诗词的学习与歌曲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乐曲中旋律变化起伏,节奏抑扬顿挫,用更为直感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听觉,让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直接、更深刻、更丰富的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音乐作为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恰当地运用音乐,通过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让他们置身于乐曲所营造的特殊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促进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在学习中国的古典诗词时,就可以将歌曲欣赏与诗词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就可以与欣赏杨洪基演唱的《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结合起来。在授课中,教师先让同学们欣赏杨洪基所演唱的《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通过深沉、浑厚的歌曲让学生感受词的历史背景,将他们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中,感受到战争中的激烈、惊险、紧张的场面,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展现出来,如在眼前。这样,利用歌曲带领学生感受诗词中的历史情节,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接着可以让学生谈谈《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特点,加强学生对背景知识的理解,为学习奠定基础。在谈完故事情节之后,可将《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歌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相应内容进行对照,如歌曲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与词文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对应,歌曲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与课文内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相对应。找出歌词中与课文内容对应的部分,既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对词内容的记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既学会了一首歌曲,又学会了一首宋词;同时让他们对语文中的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用流行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治性情的熔炉。”因此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陶冶性情,放松心情的重要作用。校园中的学生更是喜欢流行音乐,他们从流行音乐中获得满足和快乐,宣泄内心的情感。

在上课时,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对课文内容不感兴趣,但在课下经常哼唱流行歌曲。看到这一现象,笔者决定尝试在语文教学中用学生所熟悉和喜欢的流行音乐来进行语文教学。例如在学习老舍《我的母亲》时,这篇课文是老舍对母亲一生的回忆,感恩母亲给他生命的教育,表达对母亲的敬仰、挚爱和怀念之情。在学生熟悉课文并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后,播放满文军的《懂你》,歌曲旋律柔和舒缓,歌词内容饱含深情,感情真挚,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眷念和感激之情。歌曲《懂你》与课文《我的母亲》所表达的感情正好相通,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引导学生感悟亲情,珍惜亲情,加深自己对母爱的理解。最后播放一首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让学生跟唱或者学唱。这首歌是歌手周杰伦写给他妈妈的,歌词内容表现了他对妈妈的理解和感激,勉励叛逆青少年能够听长辈的话,好好学习。现在的很多学生都喜欢唱周杰伦的歌曲,在对歌星的崇拜和歌曲喜爱基础上,加强对亲情的感恩教育,从而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使得在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不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音乐的引导让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让语文教学收到画龙点睛余音绕梁的效果。

三、配乐朗诵,提高朗读效果

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更注重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除了要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尤其在职校中一些专业,如幼师、旅游等专业对语言水平要求较高,要求达到一定的语言能力水平。

语文课中进行朗读训练时,可以选择与课文内容、情感比较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进行。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可以营造情景氛围,将阅读者带入乐曲的意境当中,让听者进入到文学与音乐的情感氛围中,进而展开想象,激发情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现代诗歌《再别康桥》时,笔者下载了与课文感情相匹配的背景音乐《我等候你》,优美的旋律及安静、忧伤的意境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在背景音乐中听示范者朗诵,之后再由学生集体或个人以多种形式组合在一起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让学生在乐曲与诗歌的交融中,对诗歌《再别康桥》的理解更为深刻,把作者对母校的留恋之情体会地更加真切,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校园时光。学生在朗诵中理解体会诗歌内容,在课堂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

因此,在语文教学学习诗歌时,选取与课文情感相匹配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课文感情基调,感知课文内容,使其更快地融入到文学与音乐相融合的氛围中,促进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将音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将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传递给学生的奇妙之处。

音乐与语文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如果教师适时把音乐恰当地引入语文教学之中,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文学知识,获得审美愉悦,笔者想,它肯定会对语文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育的春天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马莉娟.音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1,(8).

[2]温少敏.论歌曲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教育:职教,2012,(3).

[3]戴明峰.浅谈流行歌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南昌学院学报,2012,(6).

(万晓媛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841000)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语感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背课文的小偷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