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话可写”反观作文有效性指导

2015-06-23 11:29李雪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习作阅读教学作文

李雪

新课改以来,加强作文有效性指导,改变学生无话可说的局面仍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作文指导应该与阅读教学相得益彰,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与作文批改相一致。

一、与阅读教学相得益彰

避免大量的空洞的繁琐的理论指导,应该与实际的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会理解得更加透彻。作文指导课,应该重在指导,而且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不能只是简单地抛出几篇文章,简单讨论一下,分析一下便算是指导了,那样太肤浅太单一,没有变化,容易流于形式。在材料的选择方面,有的教师头脑中有一个误区,觉得材料选得越多越好,这样的课堂才丰富。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审视,就会发现,教师所做的仅仅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已。有些教学设计甚至华而不实,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心中根本就没有学生,学生也感到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被教师牵着鼻子任意东西,不知所措,一堂课表面热闹,而实际上,学生脑子里根本没有学到什么。

作文需要依托课本,朗读课本,对课本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这样既发挥了课本对写作的作用,又能体现课本的重要性,还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下面的拓展做铺垫。因此要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从阅读中汲取写作方法,提高习作水平。学生写作文离不开思维,确定主题、选择事例、谋篇布局等。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去策划、去思考。头脑中有了一定的设想与构思后,还要用具体语言文字把生活经历、实际感受,表达出来,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形成一篇结构完整、思路清晰的文章。这个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活动。而这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训练,首先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渗透,只讲解大量的作文技巧,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会得到有效提高。其实作文能力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练”就的。“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通过督促学生大量的阅读来帮助其实现语言、思想和写法的积累,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写作的兴趣和冲动。有了“量”的积累,才会产生“质”的飞越,学生才会拥有一支生花妙笔,写起文章来才能文思如泉涌、一挥而就,否则就会无话可写或者无病呻吟。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课外阅读方面作出了量的规定,同时提供了较为经典的阅读篇目,要求学生去自觉完成。”[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多读、多记、多背,从文本汲取精神养料,获取写作方法,提升写作能力。比如说,关于写人的作文可以从《背影》、《红楼梦》、《孔乙己》等经典的名篇中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

作文的指导在于启发,点到为止,要留有更大的空白给学生思考。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他们的思維才会伸向记忆的深处,从而打开思路。教师在作文指导的过程中,往往会走进这样的误区:对作文内容指导过细,比如让学生先说自己的所见所闻,再加以补充与完善;对文章的结构限制过死,基本上就是让学生列出提纲,再互相交流进行修改,然后大家照写。教师和一部分学生思考较多,大多数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思路来写。这样写出的文章,大多是内容大同小异,结构千篇一律,因为多数学生没有打开思路,限在一个框框里。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作文材料和恰当的表达形式时,要运用启发式,开拓他们的思路,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那么如何做到指导具有启发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作文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与生活逻辑相符合,写作要有感而发,尽量避免无病呻吟和假大空的文章。作文的范围和要求符合生活内容,学生就能有感而发,学生就能从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中选择材料。对选材内容不要过细指导,也不必由教师及部分学生示范引路,那样反而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要开拓学生的思路,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事来写。学生的生活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他们只有写自己的事才会有真情实感,不要让学生从《作文集》等一类的书中选择材料,要尽量避免抄袭或夸张的虚构。

叶圣陶先生的作文理论告诉我们,作文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文乃生活之再现,生活乃习作之源泉。”[2]写作内容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经历,教师加以指导点拨,启发学生调动素材,教师不应按照考试题目来规定作文的题目。素材丰富了,才会有话可说,才能说得具体,才会流淌出真情,写出的作文才是值得欣赏的作文。所以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常结合国庆节、教师节等法定节日,结合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或结合母亲节、父亲节等外来节日,搞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作文内容可以与诗歌朗诵、写信抒怀、悼念先烈、春游踏青、秋游野炊等相关。学生有感而发,自然会逐渐摆脱“无话可说”的困境。

三、鼓励学生自由写作,写出个性化的作文

尽量少使用模板,注重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如何提高作文能力,而非死记硬背某些写作规范,教师指导学生的习作更不应用条条框框的去限制,而应鼓励学生自由习作。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悟出习作技巧,同时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也符合语文新课改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尤其强调“乐于练笔”,鼓励“自由表达”。[3]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养成自由习作的习惯,尤其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可以让学生以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触为素材进行写作。老师布置题目时,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拟题,征求大家感兴趣的事,发表对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当学生拥有了写作的自主权,有了表达的欲望,就会将自己的见闻、思想、情感自然而然地诉诸笔端。久而久之,这种自觉的、持续的自主练笔,就会习惯性地固定下来,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指导过中,教师不能过度依赖范文,靠范文引路,从范文到范文,往往会适得其反,左右学生的思路,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应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4],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内容健康、思想向上即可。可以写自己的崇高志向,也可以写拥有的普通情怀;可以写所见所闻,也可以写想象联想;可以是“惊涛拍岸”,也可以是“斜风细雨”……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表达自得之见,抒发心中的自然之情,使自己笔尖写出的文字五彩缤纷、富有个性与灵性。

四、与作文批改相呼应

教师在作文指导后的结果要与评语相一致,多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作文。学生的习作中有一句精彩的句子,几个优美的词语或构思新颖,或取材独特或真情实感,都是佳作,都应该给予表扬,在评语上都要加以圈点。所以,当表扬时,向同学推广,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因此,尽量多赞少改,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写作环境,从而使学生乐意写。从学生个性出发,指导学生进行以真实生活为题,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在作文批改中,要用欣赏的眼光写下对他们习作的欣赏,并给予小小的期待。比如:期待你下次更多精彩的描述;我是多么希望能多读一读你的大作,你的句子是多么优美,很喜欢你表达的真实感受等等。让学生觉得他的文章正被人欣赏,他的努力被人肯定。事实上学生总是期待老师对他的评价,学生对评语有期待,对写作自然也有热情。让学生看到自己每次批该后取得的成绩,亲身体验到习作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从而激发其对写作的热情和信心。可以说作文批改也是作文指导的一部分,比如在一堂作文课上,教师指导学生描写人物时要生动形象,细致入微,注重细节,讲究真实感受,那么在作文批改时应该尽量和指导的做法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加强作文有效性指导。

结束语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优化作文指导策略,加强作文有效性指导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而学生“无话可说”的局面依然存在,那么如何加强作文有效性指导呢。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首先让作文指导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其次在作文指导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再次要鼓励学生写出个性化的文章,最后作文指导要与作文批改相一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尊重学生,多欣赏,多鼓励,一定能让每一个学生的习作展现自己的生活和个性,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改变作文指导低效的状况。

注释:

[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倪梅梅.作文课应做些什么——兼评一组作文指导课[J].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3,(12).

[3]王寿山.《中学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陈庆雯主编.优秀短文作文评析[M].廣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2.

[2]王俊明编著.优秀作文的成功途径[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3]王寿山.中学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尹珊珊等.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B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5]刘丽,李英编.写作教程[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

(李  雪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0)

猜你喜欢
习作阅读教学作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