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考核:意义、困境及管理之改进

2015-06-25 03:43张会杰
高教探索 2015年6期
关键词:课程考核质量保障通识教育

摘要:合理的课程考核有利于学习的持续深化和学习效果的准确检验,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功效。然而,现阶段,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管理比较松散、成绩评定不够严格、评价反馈基本缺失,这些现实的困境制约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实现。伴随数字化校园进程的推进,整合现有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增设论文提交及检测、考核评价反馈(含同伴互评)等模块,同时利用各类考核培养学生学会和使用自我测试的学习策略,有助于课程考核管理机制的健全及优化,并进而提高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质量保障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活动,目标在于培养具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健康情感的完整的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过理论界的推介引进与深入研讨,通识教育在中国从无到有,其理念日益成熟并被越来越多的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所接受,在部分“985工程”大学中实施的程度尤为深入。然而,诚如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所言,“对中国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在异域文化当中发展起来的全新教育理念,因此,不加变动而全部照搬到中国是很难成功的”[1]。的确,通识教育在国内普遍遭遇一个尴尬的情境,在实践中走样,效果不佳。[2]清华大学的李曼丽教授等对两所大学本科生进行测试后发现,即便是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素质教育试点院校,有着深厚通识教育传统和宝贵资源的中国名校,其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整合及决策能力、辨别价值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与另一所同样声誉卓著但在通识教育方面仅仅只完成国家统一规定的大学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在批判性思维方面还弱于后者。该研究继而指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考核时要弱化考试和评分,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而不是考试分数,让学生真正享受通识教育。[3]

课程教学是教育理念藉以实现的首要载体,而课程考核又是课程教学的关键节点和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有研究从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不重视学业考试的改革和职能发挥的角度入手,提出以提高教师评价学生学业的水平与质量为突破口的发展思路。[4]上述及其他相关研究为我们认识大学课程的考核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学术观点,但总体来看,国内关于通识课程考核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结合笔者作为一名大学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感受与实际体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课程考核的意义、现实困境及管理改进的思路进行探讨,寄希望为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 促进学习的深化:通识教育中课程考核与测试的积极意义

考核与测试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考察和评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必不可少的方式,测试对学习的促进获得了多方面实验证据的支持。[5]卡匹科等人极富影响力的实验研究证明了测试对于知识有效且长期掌握的重要价值。在四种常见学习方法中,反复提取练习(retrieval practice)和测试考核的结合能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点概念的长时记忆,支持学习者概念推理和应用知识,帮助学习者产生结构条理的整体概念图式,增强未来重构知识的能力。[6]反复提取是人类从短时记忆回忆信息以增加长时记忆的认知行为,测试和考核提供学习者反复提取认知活动的机会,反复提取和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测试效应使个体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并对学习本身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测试和考核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学习策略。毋庸讳言,测试和考核对大学生明确课程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掌握关键问题,训练思维,培养能力,都具积极的作用。[7]在哈佛大学,所有能获取学分的课程,学生都必须参加课程的考核。测试和考核还能检验教师教学过程设计的正确性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根据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测试与考核是“查明学习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能较全面地检验课程学习在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去引发所期望的那种结果”[8]。通过考核,教师可以准确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诊断教学的症结,及时对其进行调整与改进,这对教师增强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熟练写作、有效交流与批判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建立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并指导学生未来理智地工作与生活。课程考核在保障通识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功效。在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考试十分频繁。一般来说,每门课程每学期的考试和测试次数少则二次,多则十余次,特别是课堂测试次数比较多。[9]上述研究和实践进一步证实,合理的测试与考核是促进学生学习持续深化的重要手段,能有效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考核困境制约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实现

“对多元价值的尊重、甄别与选择,对多种知识的通融以及开放灵活的思维精神与方式”为要旨的通识精神是通识教育的核心。[10]通识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即便专业造诣精深,精力投入和经验不足同样不能使其很好地驾驭通识教育的教学,因教师自身原因导致的问题以后另文讨论。仅从课程考核的角度来看,测试与考核本身的必要性及其对大学生学习持续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下问题制约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实现。

(一)考核管理比较松散

笔者此前的研究表明,虽然国内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日益成熟,但对通识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知尚未达成共识,还没有把通识课程看成是本科阶段的主要课程和基本学术训练,而是把它看成是在主科之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的次要的,可有可无的,最多是锦上添花的课。[11]一些师生的心理预期是通识课不能有任何压力,否则就不合理。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信念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期许对有效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部分学生就想混混学分然后毕业的境况下,严格的考核一旦缺乏,通识课程难免呈现出形式化、平庸化的倾向,并反过来强化着师生“可有可无”的心理预期,进而引发系列的消极应对。总体上看,因通识课程学习压力小,重数量轻质量现象颇为普遍,为此有学者提出“控制学生每学期的选课数量”的主张,然而,若不从根本上扭转课程考核管理松散的问题,相关举措将很难触及通识教育问题的实质,并不必然带来师生对课程质量的关注。

从微观层面来看,以笔者承担的《教育研究:兴趣、想象力与批判性思维》通识课程的教学为例,该课程强调师范生教育研究兴趣的自我发现及培育、学术想象力的丰富与拓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的增进。如果对推荐的经典著作进行深度地阅读,并针对讲授的学术研究和写作方法及技巧进行自我训练,课程论文从选题、查阅资料、搜集整理、缜密推理到规范行文,没有二三个月的时间是很难完成的。而在多校区办学背景下,为了减少各方面的麻烦,分散在各院部系所的学生倾向于课程一结束就当面提交论文给任课教师。由于通识课程自身的特性,教师们一般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主题,自由探索。因题目和主题不限,个别学生“一文多用”,一篇论文同时应付多门课程。此外,纸质论文在提交过程中的意外遗失虽属小概率确也偶有发生。总的来讲,当前阶段,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管理是比较松散的。

(二)成绩评定不够严格

人文社会科学门类的课程一直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这类课程多采用平时表现与课程论文加和的方式进行考核和学分认定。以论文写作为主要形式的课程考核既是对课程培养质量进行检验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以耶鲁大学为例,耶鲁本科生院所提供的170门课程跨越心理学、哲学、电影研究、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等40个学科主题,这些课程均强调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此还专门成立写作中心为学生提供面向个体的和在线的指导帮助。[12]大量的持续不断的写作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写作习惯并较好地发展了写作能力。

课程论文的撰写是学生在完全开放的情景下进行的,这也是人文社会科学通识课程比较适宜的考核方式。然而,笔者在两所“985工程”大学的教学实践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发现,目前,一些大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与他人已发表成果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比率。极端情况下,个别大学生直接从网上下载,整段复制甚至原文照搬,这类涉嫌抄袭的行为不仅浪费师生的宝贵时间,还影响了通识课程的学习风气。然而,授课教师一般不会对学生课程论文的重复率进行核查,即便感觉到可能有问题,面对几十份论文,教师个体对文档重复率进行仔细审核也相当困难,教师们在考核评定时难免出现偏差。加之部分师生认为通识课程不能有太大压力,课程考核评定更是宽松随意。即使资深教授主持的通识教学,个别教授对学生的考核也非常简单,一团和气。[13]通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一个人应有的基本价值、态度和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14]缺乏严格要求的成绩评定不仅与通识教育倡导的理念及其目标相违背,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着学生“混学分”“混毕业”的不良习气。

(三)评价反馈基本缺失

考核具有检查评价、反馈调控、激励等多种功能。如果教师将评价反馈给学生,使他们看到优点与不足,对于通识教育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15]西方大学对课程考核的评价和反馈相当重视,比如俄亥俄州立大学不仅全程追踪学生本科期间的通识课程学习,还建立了期中反馈式评价、期末总结式评价等多元评价及信息反馈系统。长期以来,国内大学课程的考核多局限于其学业水平评定和选拔的功能,考核通常安排在教学活动之后,任课教师相对注重阅卷判分,而忽视论文结果的分析和反馈,属于典型的终结性测试。平时成绩的评定同样如此,很多教师依据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参与度给学生打平时成绩,却很少有教师据此提示并督促学生更加科学、更有效率地学习。基于课程考核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反馈本是教师的核心职责之一,评价反馈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基于网络管理系统的课程考核机制的改进路径

考核本身具有不容忽视的促进学习的潜在功能,考试积极效应的发挥需要合理的机制作为依托。伴随数字化校园进程的推进,国内大学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多已投入使用并日益凸显其性能优势,在此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发挥网络管理在“程序规范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系统化”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基于网络管理系统的课程考核机制,整合并增设相关的功能模块以辅助通识课程考核的健全及优化。当然,本文提出的改进建议尚处于理念层面,作为初步构想,其效果还有待实证研究加以检验和确证。

(一)创设通识课程考核的网络管理平台

世界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均创设了通识课程教学管理的网站,这些网站在促进通识课程管理规范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识课程的考核形式多样,对于以考察而非闭卷考试作为考核形式的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建议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增设课程论文的在线提交功能模块。教师在系统上发布详细的考核要求,并提供清晰的考核标准及截止日期。在线提交也为多校区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提供便利,学生不必受物理空间的限制而仓促提交课程论文,同时也避免论文遗失等偶发事件,有利于通识课程考核管理程序的规范化。

教师个体在判断学生论文中的不端行为时的信息是不完备的,故此,很多大学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的措施,通过技术手段对论文进行检测,并配合检测系统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如采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学位论文中的抄袭、伪造及篡改数据等行为进行快速检测,并根据指标参数以及其他相关数据信息,自动给出预判的诊断类型并生成检测报告。实践表明,检测工作客观上减少了论文撰写中不端行为的出现,且能引起学生对学术规范和科研诚信的重视。建议教务部门试点启用课程论文重复相似性检测,当重复比率超过某一数值(如30%或50%)或存在“一文多用”的现象时,系统自动生成“不合格”或“待复核”。尽管严格的课程考核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以敷衍的心态应付通识课程的倾向得以转变,但必须说明的是,对学生论文的重复部分进行检测仅是课程考核的辅助工具,核心目的仅在于为授课教师对课程论文进行初步评定提供参考,较高的重复率虽然意味着存在不端行为的可能性大,但学生的学习表现最终还必须由授课教授亲自做出判定。

(二)增设通识课程考核的评价反馈模块

测试对学习效果的促进的影响要素包括测试次数、间隔时间、测试形式及测试后反馈四个方面。[16]虽然没有反馈的测试也能够促进被试对学习内容的长期保持,但提供反馈能够纠正错误从而使测试发挥更好的效果。[17]反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些著名大学对通识课程考核反馈功能的发挥颇为重视,比如,布朗大学明确要求,考核结束后,教师不仅要评定成绩等级,还要指出学生考核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根据学生的不足酌情给予个别辅导。[18]授课教师是通识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责任人,教师的点拨指导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尤为关键,不少学生也希望通过考核了解自己的不足以便弥补和改善。借鉴这些大学通识教育考核的成功经验,通识教育的课程管理可适当增设考核的评价反馈模块。

笔者在对学生的课程论文进行评阅时发现,学生们的论文写作存在较多的共性问题,可课程的正式教学已经结束,出于责任感的评价反馈几乎全部以非正式的渠道组织开展,笔者一直期待能在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上集中反馈。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反馈模块还可包括学伴之间的互评。与教师的评价相比,学伴测评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受到很多质疑。但慕课的相关研究证明,课程期终考试中教学团队的测评成绩与学伴测评成绩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19]亦有文献报道,在高等教育领域,经精心组织,学伴互评能给学习者带来诸多长远的益处,包括发展自主学习技能、提高反思与批判思维能力、改善自我效能感、发展职业能力和促进学习组织自治等。[20]以上益处恰与通识教育预期的学习目标高度一致。学伴互评实质上构成了一种交互协作,在优秀助教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可考虑创设通识课程论文的学伴互评机制,为师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增进奠定基础。

(三) 合理利用各类考核,培养学生学会和使用自我测试的学习策略

有效学习的理论显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准确地判断自身在当下及较长一段时间后的掌握水准,就可以使自己更有效率地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21]卡匹科等人曾让大学生被试列出他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只有11%的学生使用自我测试(self-testing)帮助自己记忆和理解。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重新阅读学习过的章节,主要在于学习者会产生一种熟悉感和知觉流畅性,于是学习者自认为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而在自我测试时会感觉自己并没有掌握多少,尽管重复阅读常常自我感觉良好但这种感觉往往是不客观的,很多时候仅仅只是低水平的知觉启动。[22]通识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解决问题、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和精神。对于通识教育而言,通过对各类测试与考核的合理利用来促进学习显得更为重要。从对这种学习策略加以应用的角度看,依托学生自身,合理利用各类考核,有意识地增大通识课程学习的挑战性,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和使用自我测试的学习策略亦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强化质量保障的重要选择。

尽管难以给通识教育下定义,它的实现也极具挑战性,但这难以捉摸的通识教育的目标可能依然是使学生为终身学习和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的最好途径。[23]合理的课程考核是大学通识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及其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期待教学管理部门持续提升课程考核管理的规范化和合理化水平,广大师生进一步发挥考核对通识课程学习的积极意义与促进作用,使课程考核为大学通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理查德·莱文.通识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角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7):8-10.

[2]钱志刚,祝延.通识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J].高教探索,2012(6):109-113.

[3]李曼丽,张羽,欧阳珏.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13-14):37-43.

[4][7]田建荣,马莹.高校学业考试现状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37-41.

[5][16]罗良,张玮.利用测试促进学习:记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与教育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50.

[6] Jeffrey D Karpicke,Henry L Roediger.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Retrieval for Learning [J].Science,2008(3):966-968.

[8] [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6.

[9]李楠,周建华.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比较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147-151.

[10]蒋红斌,梁婷.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2(1):95-99.

[11]张会杰.问题及改进: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引领与制度回应[J].江苏高教,2012(6):82-84.

[12]Writing at Yale College[EB/OL].http://yalecollege.yale.edu/yale-college-experience/writing-yale-college.

[13]黄岩,黄汇娟.博雅和通识教育:概念的演进及其经验批评[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5):105-109.

[14]陈向明等.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9.

[15]王锁明.通识教育视阈下的高校学业考试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3):155-157.

[17]Agarwl,P.K.,Karpicke,J.D.,Kang,S.H.K.,Roediger III,H.L.,McDermott,K.B.Examining the testing effect with open and closed book tests,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08 (7):861-876.

[18]李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65-69.

[19]Tamar Lewin.College of Future Could Be Come One,Come All[EB/OL].(2012-11-20)[2015-01-10].http://www.nytimes.com/2012/11/20/education/

colleges-turn-to-crowd-sourcing-courses.html.

[20]D.Sluijsmans,et al.Creating a Learning Environment by Using Self-Peer-and Co-Assessment[J].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1998(3):293-319.

[21]张锦坤,杨丽娴.测试效应:致力于有效学习的一项基础研究[J].心理科学,2011(5):1101-1105.

[22]Karpicke.J.D.Butler.A.C.& Roediger,H.L.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in student learning: Do students practice retrieval when they study on their own[J].Memory,2009(4):471-479.

[23][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6.

(责任编辑陈志萍)

猜你喜欢
课程考核质量保障通识教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应用策略
机载设备课程综合性教学考核体系研究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涉农类高职专业“一二三四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