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研究

2015-06-27 05:53朱庆庆古桂雄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障碍心理健康

朱庆庆,花 静,古桂雄

(1.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妇幼保健部,上海201204;2.苏州大学儿科研究所,江苏 苏州21500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研究

朱庆庆1,花 静1,古桂雄2

(1.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妇幼保健部,上海201204;2.苏州大学儿科研究所,江苏 苏州215003)

目的 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及其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对ADHD开展有效的干预及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自愿的原则,选取到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6~10岁儿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有关ADHD的诊断标准为研究组,同时按照性别年龄进行1:1配对选取健康儿童为正常组。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评价受试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受试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DHD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儿童,两组儿童的MHRSP总分及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各分量表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56、11.24、14.08、5.25、8.50、5.01、5.38、13.83、6.70,均P<0.001)。ADHD组儿童行为问题明显比正常组儿童严重。两组儿童的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学校情况、社会能力总分、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内化性问题、外化性问题和行为问题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8.38、7.71、8.75、12.77、5.65、6.44、5.44、10.29、7.53、17.02、9.23、17.29、9.08、16.11和21.40,均P<0.001)。ADHD组儿童家长较正常组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t值分别为13.55和11.19,均P<0.001)。结论 ADHD儿童与其他心理行为异常疾病的共患率较高,并且其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差。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家长;心理健康

在儿童精神类疾病谱排序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以9.5%的患病率排在首位,男多于女,比率约为2.19:1[1]。ADHD儿童的主要临床特征为自控能力差、明显的注意定向障碍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冲动任性等,可严重损害儿童健康发展、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2]。ADHD儿童常伴随其它心理行为异常,如焦虑、抑郁、学习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等[3],儿童期的ADHD若不及时治疗,约有50%~70%的ADHD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期,影响到成年以后的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4],仅有10%的患者可以有症状和功能的缓解[5],因此对家庭、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故长期以来都一直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界以及康复治疗界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ADH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普遍认为ADHD是由多种生物学、心理及社会因素单独或协同作用的一种综合征。本研究从ADHD儿童及其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综合探讨了ADHD儿童心理发育的有关因素,为ADHD的综合治疗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自愿的原则,选取2005年8月至2006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儿童,经主治医师确诊,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制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中对ADHD最佳诊断标准[6],其中男童70名,女童16名,共86名儿童,年龄6~10岁,平均年龄8.15±1.17岁。同时按照性别年龄进行1:1配对选取健康儿童为正常组,共86名儿童,平均年龄8.07±1.24岁。上述儿童的身高、体重均在国内常模2个标准差以内,并均排除神经系统疾病、下丘脑以及垂体性等其他器质性疾病和广泛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或其它原发的精神障碍。

1.2 调查工具和方法

1.2.1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评定

采用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1994年)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ental health rate scale for pupil,MHRSP),该量表由80个题目,共8个分量表组成,各分量表相互独立,单独计分,互不影响。该量表由研究对象的家长根据其孩子平时的习惯或表现,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MHRSP总分及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9个分值)进行评定。该量表每题有“没有”、“偶尔”、“经常”3个答案,采用3级计分法,从“没有”到“经常”分别记为0~2分,得分越高表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1.2.2 儿童行为问题的评定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家长用表(2001年)。该量表由研究对象的家长根据孩子平时的习惯或表现如实填写,用于评估儿童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社会能力由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学校情况3个分量表组成;行为问题分为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内化性行为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外化性行为问题)、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性问题9个分量表。测试结果由惠诚儿童青少年心理测验系统软件2.0版进行评分,社会能力评分越高表明儿童社会能力越强,行为问题评分越高表明儿童行为问题越严重。

1.2.3 家长焦虑及抑郁问题的评定

采用William W K Zung(1999年)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研究对象家长按照自己的主观如实填写,用于衡量家长焦虑及抑郁的主观感受。SAS和SDS量表均包括20个题目,每题4个选项,采用4级计分法,即按1~4分计算,其中SAS有5个反选择题目,SDS有10个反选择题目,采用反向计分。将各项分数相加,即得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为标准分。标准分越高则表明家长焦虑及抑郁程度越严重,SAS标准分<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53分为无抑郁,53~62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以上问卷均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心理测验人员给孩子的家长(主要照料人)发放,要求家长仔细阅读问卷,当场填写(总共填写时间约为30分钟左右),研究人员核查无错答和漏答后,现场回收问卷。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6.0输入研究数据,并用SPSS 13.0软件中两组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评定

ADHD组儿童的MHRSP总分及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各分量表分值均显著大于正常组儿童(均P<0.001),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2.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

ADHD组儿童的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学校情况以及社会能力总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儿童(均P<0.001),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及内化性问题、外化性问题和行为问题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儿童(均P<0.001),性问题两组儿童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不同组别儿童行为评定结果比较

2.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家长的焦虑及抑郁水平

ADHD组儿童家长焦虑及抑郁标准分均显著大于正常组儿童家长(均P<0.001),见表3。

表3 不同组别儿童家长焦虑及抑郁水平比较

3 讨论

ADHD的高发年龄在学龄期,学龄期儿童正处于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并且心理行为和动机常常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出现一些心理行为异常,学龄期儿童在思想、行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模仿性、暗示感受性、易兴奋性和抑制过程微弱性的特点,更容易受到家长情绪的影响,故研究ADHD儿童及其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对ADHD的防治有着积极的作用。

3.1 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伴随的严重问题

本研究显示ADHD组儿童与正常组儿童相比,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并且行为问题较严重。ADHD儿童由于冲动任性、学习成绩下降而常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打骂以及同学的讥讽、鄙视,常存在自我意识水平及自尊水平偏低,随之而来的是自信心更加不足,自我贬低或自暴自弃。由于经常烦扰、怨恨、敌视他人,故常人际交往不良、与同伴相处困难、孤僻、不合群,不愿或较少参加集体活动,并与家长、教师等缺乏交流,多伴有较严重的适应障碍,故情感更加脆弱,更易并发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以及学习障碍、性格障碍和行为障碍等。本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ADHD互为因果,互相恶化,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同时要求也越来越严厉。ADHD儿童往往在心理上所受到的压力比正常儿童更大,同时又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如挫折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技能和独立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故更易导致心理行为异常。因此,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儿童的独立自立能力,以增强其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减少ADHD及其心理行为共患病的发生。

3.2 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不良生存环境

本研究显示ADHD组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组儿童的家长,表明ADHD的发病对ADHD儿童的家长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提示可能ADHD患儿的多动和注意缺陷等核心症状以及经常的伴发情绪失调、不良行为、适应障碍等心理行为问题可能会影响到ADHD家长的焦虑以及抑郁情绪,这与国外研究相符合[7]。

ADHD儿童的家长在教育儿童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其压力也很大,因其所面对的是自我控制差,存在一系列行为异常的儿童,特别是当社会将子女的不良行为归于家长的教育失当,对家长压力就更大了,将引发家长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家长异常的不良情绪可进一步影响ADHD儿童的症状表现。国内有学者开始注意到家长的焦虑情绪可能会加重ADHD儿童的病情[8]。很多家长对ADHD的诊断和治疗缺乏正确的认识,特别是那些伴有学习障碍和其他心理行为共患病儿童的家长,往往过分担心孩子的成长,故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往往不佳。许多家长把孩子好动视为不老实、调皮、不遵守纪律,对好动的孩子加以种种限制,这种做法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家长养育儿童的观念错误势必对ADHD的治疗和预后都会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3.3 通过培训使家长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症状的有效防治方法

Tully等[9]研究发现,母亲抑郁是导致儿童出现行为问题的一个独立重要的环境因素,并提出有可能通过成功干预母亲的抑郁以及家庭环境来降低这些儿童出现行为问题的危险性。精神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环境,而家庭又是儿童生活中最初、最重要的精神环境,儿童的心理行为处于塑造和形成阶段,受到家长的影响,因此家长在儿童ADHD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强调对儿童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基础上,一定不能忽视对其家长进行同步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对家长的培训,定期进行心理指导,针对因照料ADHD儿童而引起自身焦虑、抑郁情绪的家长,通过教授一些应对技巧,比如放松技巧,来减轻家长自身的不良情绪体验,而帮助家长对ADHD儿童和自身形成正确的认识,对ADHD儿童给予应有的理解和帮助。

有研究显示,通过培训家长开展健康教育和团体辅导,使其加深了对儿童ADHD疾病的认识,更能有效对患儿进行照顾,从而有效地缓解了ADHD儿童家长的焦虑情绪[10]。综上所述,ADHD儿童及其家长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可通过培训使家长拥有健康的心理,其更加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可以采取“同伴教育模式”,即ADHD儿童家长也受到良好的同伴教育,建立家长网络支持系统,通过家长之间的互相交流、相互帮助,来改善家长对ADHD的认识,并为ADHD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其为改善ADHD儿童症状的有效防治方法。

[1]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parents reporte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mong children in United States, 2003 and 2007[J].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2010,59(14):1439-1443.

[2]Barkley R A.Glob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impact of untreate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from childhood to young adulthood[J].Postgrad Med,2008,120(3):48-59.

[3]苏林雁,李雪荣,黄春香,等.儿童多动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5.

[4]卜晓艳,田学红,刘运芳. 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病及社会功能损伤(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 23(1):10-14.

[5]van de Loo-Neus G H, Rommelse N, Buitelaar J K.To stop or not to stop? How long should medication treatment of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be extended?[J].Eur Neuropsychop ̄harmacol,2011,21(8):584-599.

[6]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M].4th ed Text Revision(DSM-Ⅳ-TR),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

[7]Oh W O, Park E S.Parenting experiences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DHD:Approaching the normal[J].Taehan Kanho Hakhoe Chi,2007,37(1):91-104.

[8]林文璇,张桂辉,王馨,等.家长培训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干预的效果与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4):2086-2089.

[9]Tully E C, Lacono W G, McGue M.An adoption study of parental Depression environmental liability for adolescent depression and childhood disruptive disorders[J].Am J Psychiatry,2008,165(9):1148-1154.

[10]Ho S W, Chien W T, Wang L Q.Parents’ perceptions of care-giving to a child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n exploratory study[J].Contemp Nurse, 2011,40(1):41-56.

[专业责任编辑:孙晓勉]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hildren with ADHD and their parents

ZHU Qing-qing1, HUA Jing1, GU Gui-xiong2

(1.ShanghaiFirstMaternityandInfantHospital,Tongji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Shanghai201204,China;
2.PediatricsResearchInstitutionofSuzhouUniversity,JiangsuSuzhou215003,China)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and their parents, so as to provid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ADHD. Methods With principle of willingness, the study recruited children aged 6-10 years visiting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uzhou University and diagnosed as ADHD with the diagnostic standard in DSM-IV in ADHD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matched in ratio of 1:1 in gender and age. Mental Health Rating Scale for Pupils and 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 were used to assess psychological-behavior level of children with ADHD, and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ir parents’ status. All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ADH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in total score of mental health rate scale for pupil (MHRSP) and scores of subscale in learning disorder, emotional disorder, character disorder, social adaptation disorder, morality disfigurement, bad habit, behavioral disorder, and special disorder (tvalue was 18.56, 11.24, 14.08, 5.25, 8.50, 5.01, 5.38, 13.83 and 6.70, respectively, allP<0.001). The behavioral problems of ADHD group were more serious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Scores of subscale of activities, social competence, school aspect, social ability score, withdrawing, somatic complaint, anxiety depression, social problems, thought problems, attention problems, antisocial behavior, aggressive behavior, internalizing problems, externalizing problems and behavior problem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tvalue was 8.38, 7.71, 8.75, 12.77, 5.65, 6.44, 5.44, 10.29, 7.53, 17.02, 9.23, 17.29, 9.08, 16.11 and 21.40, respectively, allP<0.001). The parents of ADHD group were more easily to suffer from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isorders (tvalue was 13.55 and 11.19, respectively, bothP<0.001).Conclusion Children with ADHD have high comorbidity rate with other psychological-behavior disorders, and their parents have poor mental health status.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children;parents;mental health

2014-11-05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81402687);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引导类课题资助项目(14411970900);浦东新区卫生和技术委员会联合攻关资助项目(PW2013D-9)

朱庆庆(1979-),女,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儿童保健的研究。

花 静,医学博士,副研究员。

10.3969/j.issn.1673-5293.2015.02.004

R174

A

1673-5293(2015)02-0178-04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障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跨越障碍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