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

2015-06-27 15:41陆海云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肖邦考试课文

陆海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让他成为了昆虫学家;徐霞客对山山水水的热爱,成就了一名地理学家;一个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引发了牛顿的兴趣,万有引力也被发现……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人获得成功的前提,就是要对从事的活动感兴趣。假如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兴趣所驱使,或者是一种需要所驱使,那么学习就会事半功倍了。

作为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不难发现:语文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学习态度马马虎虎……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语文能力增长缓慢,语文成绩不理想。于是,我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学习语文呢?最近,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逆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逆袭是网络游戏常用语,在动漫中常指某一反常态的攻击行为。我们将其引入语文教学,是取其“一反常态”之意。小学生的注意力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事物吸引,而逆袭就是给学生新奇的刺激,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一种原本在学生看来是被动的学习变成一种内在的自我学习的需求。

语文教学中的逆袭,我选择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逆袭策略一: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变“要我学”为“我想学”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将人类的需要按照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就是满足了学生感情上的一种需要,适时地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增强了一种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根据目录,让学生自主选择想学的课文。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的顺序教学,是我们一贯的做法,拿到一本书,从第一课开始学习,这是学生早就形成的思维定势。自然,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如常。考虑到语文教学不像数学一样有紧密的前后联系,先教哪一篇课文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开学第一课,我一反常态,先请学生浏览目录,然后根据课题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进行阅读,读后说出两点感兴趣的理由。随后,我集中学生的意见,将选择人数最多的一篇文章作为第一篇教学的课文。在这种打破常规的教学课文模式下,原本沉寂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而后教学课文的顺序,我以此类推,让学生不断选择,既满足了学生情感需要,又提高了学生兴趣点,从而自觉地投入到自主学习课文的活动中。

其次根据课文,让学生自主选择想学的内容。每一篇课文,自然有它出彩的地方,有些是在布局谋篇上,有些是在遣词造句上,有些是在细节描写上,有的放矢地抓住这些精彩之处学习,学扎实了,比泛泛而学有用得多。所以,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后找到自己最想学的内容,再针对这方面内容进行教学。如《最后的姿势》一课,学生认为里面的环境描写很有价值,我就紧扣环境描写教学。先让学生找到环境描写,边读边思:这些环境描写写了些什么?有什么作用?有什么联系?从而归纳出环境描写的方法和意义。再通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和《船长》一课中环境描写的学习,进行强化和巩固,最终通过设置情境进行练笔,如:你考试考砸了,回家的路上,用环境描写衬托自己的心情。这样就将学与用紧密结合,提高了学习效果。

逆袭策略二:自我发现知识特点,变“是什么”为“为什么”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学生渐渐就成了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和思维动力就会丧失。因此,我们不能被动地让学生接受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的特点,由“是什么”变成“为什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不妨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一个教学片段为例。

(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肖邦》。)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肖邦》,一起读课题。

(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

生:老师,你错了,第三课的课题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师:没错啊,在学习《郑成功》一课时,我们已经提到了写人文章的一种定题方式:可以直接以人名为题,《钱学森》《詹天佑》两篇课文不也是如此?

(学生一时语塞,我故意翻书。)

师:咦,书上的课题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就不明白了,以《肖邦》为题多好,简单明了。请你们读读课文,联系课文告诉我为什么,好吗?

(学生读书,稍后有学生举手。)

生:老师,因为文章中写到肖邦临死前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肖邦的遗言,很重要,所以以此为题。

生:老师,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为题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肖邦身在异国他乡还心系祖国,这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所以这个题目好。

生:老师,《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个题目能让我们知道作者想着力表现的就是肖邦的爱国之情,突出了中心,所以这个题目好。

师:你们说得真有道理。原来写人的文章,题目不一定用人名,还可以怎么定?

……

就这样,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课题“是什么”,而是让学生思辨“为什么”,通过思维的逆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了解了文章内容,明确了文章的中心,更是自己发现了另一种写人文章的定题方式:可以表现的中心定题或人物重要的话语为题。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自我发现与探究,这就是变“是什么”为“为什么”的意义所在。

逆袭策略三:改变师生角色,变“我来听”为“我来教”

教师和学生,在这对特殊的关系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因为教师占主导,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其实还是围绕着教师转的。虽然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实施教学时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情,但毕竟不是学生,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存在。教学要真正地贴近学生,我们仍可以借助“逆袭”这一手段。

错别字是我们字词教学时经常碰到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教师辨析音、形、义,可谓花足了工夫。可结果呢?屡讲屡错,屡错屡讲,费时费力。究其原因,关键还在于教师讲的时候,学生并没有专心听、用心思,一旦书写,依旧是按照固有的思维。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

师:同学们,请你们读读《船长》一课,关注这一课的生字词,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哪些字容易写错?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指名小组代表交流)

生:我认为“殴”容易写错。

生:我认为“薄”容易写错。

生:老师,我认为“肇祸”这两个字虽然不是文章中的生词,但也容易写错。

……

师:同学们,既然你们发现了这些容易写错的字词,那么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让我不写错呢?

生:老师,你一定要记住“薄”是上下结构,草字头写得大一些,把下面的盖住。

(根据学生的提点,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书写“薄”字。)

生:老师,我来教你写“殴”字,没有的“没”去掉三点水,换上一个“区”。

(根据学生的提点,教师在黑板上先写一个“没”,再把“没”变成“殴”。)

……

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教学完毕,我让学生把这一课的生词默写了一遍,正确率竟达95%。师生换位,确实有效。

我还尝试着让学生教我如何来学习《船长》一课的两段对话。从内容到形式,从感情体会到朗读表达,学生教得有滋有味。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特意改变师生角色,变“我来听”为“我来教”,从需要理论的角度看,是满足了学生的尊重需求;从思维的角度看,是将学生原本的隐形思维显性化,学生不得不思;从主体性的发挥看,正是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逆袭策略四:自行检测学习效果,变“师考我”为“我考我”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手段。从小学开始,学生就面临着一场场考试,考试成绩的好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较大的。如果一个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很优异,那么他就会对这门课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考多少分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与其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大海捞针,不如有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与其让考试检测多少学生掌握了,不如让考试检测学生掌握了多少。基于这样的考虑,针对检测,我同样采用“逆袭”的策略,变“师考我”为“我考我”。

第一种,让学生自拟复习提纲。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每一单元结束,我要求学生自行归类,站在自己的学习立场,把自己认为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字词、识记的内容、掌握的方法、学到的句式等进行梳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最后,教师将各小组的归类卷进行整合,形成班级的复习提纲,印刷下发,再让学生复习、考试。考试后,将考试结果与复习提纲进行对照,找到复习提纲中更为有效的部分,引领下一个单元复习提纲的拟定。原本的老师归类复习逆袭为学生的自行归类复习,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复习就变成了学生自我的需求,学生既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又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第二种,让学生自出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出一张完整的试卷是有难度的,对小学生而言,也不切实际。于是我化整为散,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随机地让学生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例如:看拼音写词语、选词填空、辨音辨形、课文片段阅读等,然后把这些练习题投影到黑板上,让学生练习。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看谁出的练习题正确率最高,或谁出的练习题最有价值,或谁出的练习题难倒了大家,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自我的价值,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偶尔,我也会一改先笔试答题,再讲评订正的常态,将某一次的试卷下发,让学生先去口头答题,遇到不会的自主学习解决,问老师或同学都可以,然后再进行笔试答题。倒过来做,再次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学会了,考得理想了,皆大欢喜。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诚然,逆袭只是一个方面。教学中,值得我们摸索研究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技巧还有很多,期待着我们去发现并实践。总之,学习只有成为学生内心的一种需求,学生才会关注学习过程,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学得愉快,学得扎实有效。

猜你喜欢
肖邦考试课文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肖邦的魔法
端午节的来历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背课文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小狗圆舞曲
一夜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