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落地”

2015-06-30 20:52铁铮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落地专业课程

铁铮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创新创业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高校、社会、家庭、创新创业者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扮演合适的角色,光靠高校唱独角戏,显然是不合适的。但就高校而言,第一,要开好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只有解决好这一首要问题,才能避免学校着急、学生冷谈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第二,要完善政策,做好帮扶。解决好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如使休学创业、创业可兑换学分、创业后回学校读书等政策在程序上便利化、可操作化;同时尽可能设立学校创业孵化器、创业园或创客空间,帮助有热情有创意但缺乏活动地方的团队蓄电、增血,也就是常说的“扶上马”再“送一程”。第三,要聘好创业导师。给创业学生针对性强的创业指导。校园内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很重要,大学中的创业课程学习也必不可少,但创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创意都需要具体的“一对一”式的专业指导,而这些只能由富有经验的企业界专业人士来完成。聘好创业导师,一条管用的经验就是首先要重视并利用好校友资源。

@孙冬梅(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在众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因素中,笔者认为以下三个因素需着力解决好:一是加强创新精神的培育。我们所说的创业是基于创新的创业。因此,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之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精神的培育融入每门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二是着力营造成熟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应该把产学研密切合作培养人才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环节,有助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环节的无缝对接。实行弹性学制,可以确保有创业意愿和潜力的学生对创业项目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三是完善有关促进师生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这样可以培养和吸引更多具有成果转化实践经验的教师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促进创新创业课程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四是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应开设团队形成方法、获得技术支持和资金筹措途径及技巧等实务课程内容。

@邱晓飞(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今年中国社会的热词,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高校首先应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非直接帮助其创业。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创新教育,其依然隶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不能仅仅看作是创业技能的传授,应着眼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新性人格的塑造。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依托专业教育的主渠道,课堂研讨、课题汇报和课程实践等专业教育各个环节都应该成为大学生创新思维养成和创新能力提升的根基和载体,高校要着力研究专业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其次,搭建创新创业的综合教育体系,如创新思维课程、创业大赛、众创空间、企业家论坛和创业服务工作坊等,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帮助学生产生不断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在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实践中塑造其创新性人格和企业家精神。需要指出的是,高校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急功近利地以短期内学生参与创业数量来评价自身的教育成果。

@铁 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创业也好,创新也罢,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都需要下很多功夫和力气,不可能在短期内奏效。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既要有短期打算,更要有长期规划。从指导思想上,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更不要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创业和创新虽然相互之间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但还是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也不能完全等同起来。从教育对象看,创新教育更具有普遍性,教育对象更加广泛,要面向广大学生开展。创新教育不是孤立的,不能只指望开几门课程加以解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体系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也十分重要。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受专业、学科的限制。要注意研究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素质、家庭背景,根据其性质和特点,加以必要的引导。不能搞“大拨轰”,更不能搞群众运动。创业教育首先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创业的理念,实际操作层面要视情况而定。要重视给学生创造创业实践的环境和条件,引导他们正确地领悟创业的甜酸苦辣。

猜你喜欢
落地专业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美联储加息终落地沪指冲高震荡走低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午后
难忘落地大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