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灯管的女孩

2015-07-01 22:40王新园金洪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13期

王新园??金洪源

〔关键词〕特定对象恐惧症;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我简直要被自己折磨疯了!”这是大连市某高中高一女孩小池见到笔者的第一句话。小池的父亲一脸无奈地对笔者说:“这孩子不知道怎么就怕灯管了,可晚上学习必须要开灯呀!这一开灯就说害怕,可怎么办?”原来,这个文静的女孩看到灯管一类的、散发光束的物体便感到恐惧、不知所措,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人际交往。正是这种恐惧感将小池折磨“疯”了,遂前来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恐惧是人类的原始情绪之一,是有机体在面临并企图摆脱某种危险情境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像小池这种没有明确理由却对特定物体(或场合)感到恐惧的症状,临床上我们称之为特定对象恐惧症(Special Phobia)。这种对于特定对象的恐惧带来的焦虑情绪不会自行消失,尽管我们知道没什么可怕的,却很难摆脱自身潜在的恐惧意识。症状发展到严重的程度,患者可能完全丧失某方面的功能,一生都要逃避某些引起他害怕的物体或情境。其中较为常见有如幽暗恐惧症、恐高症、密集恐惧症等。本文将应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这个“怕灯光的小女孩”进行分析治疗。

一、“怕灯管”的故事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小池,性格内向,从小成绩优异,做事认真仔细,但在效率上往往不能兼顾,被同学戏称为“迟嬷嬷”。母亲是高中教师,父亲是公务员。小池很依赖父亲,对于母亲却有些疏远,母亲在她的心目中一直是威严的象征。母亲是女强人的性格,将多数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对小池疏于照顾,但在学习上对其要求非常严格。在母亲的影响下,小池向来都将学习问题放在第一位。她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成绩才是王道。”

(二)来访者症状表现

从小学到初中,小池的成绩虽然一直都不错,但很多老师对她都不满意,甚至可以说是恨铁不成钢。特别是在初中,小池几乎成了老师的重点批评对象。原因在于小池的性格磨蹭,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小池对此也颇感焦急,却也无奈自己就是不能将质量与效率二者兼顾。为此,小池的父亲天天陪着她一起写作业。在小池的回忆中,有一次已经到晚上12点了,小池还没有完成作业,已经按捺不住的父亲第一次批评了她:“怎么那么笨呢?脑袋锈住了?像只蜗牛一样!”本来已经很焦虑的小池听到父亲的话后,脸上火辣辣的,感觉平日里柔和的台灯散发的光束似乎格外刺眼。自此以后,小池看到类似灯管等散发光束的物体就感到心跳加速、脑袋嗡嗡作响,想要快速躲避。在她的意识里,这种光束会辐射自己的脑袋,让自己变笨,这样的想法一出现就再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二、对“怕灯管”现象的分析

(一)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本质上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人们一到某条件下便自动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而这种情绪体验下所推动的行为反应是潜意识的,即没有意识到的,或者意识到了但控制不了的自动运行的心理活动状态。“条件性”是指这种条件反射是后天建立的。

(二)小池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及其增强循环模式

所图1所示,根据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原理,小池一见到灯管(条件性刺激S),就会自动产生一种评价,即灯管的光束辐射会让自己变笨,一旦自己变笨,学习就会受到影响。这时,她感到焦虑、恐惧(情绪体验E)。当人焦虑时,就想做点什么来改变这种难受的状态,就好比一个溺水的人想要脱离险境。对于小池来讲,逃离刺激现场无疑是缓解焦虑的最好选择(行为反应R)。然而,灯管一类物体,毫无疑问,是我们生活中避无可避的物体。正因如此,小池不断地强迫自己克服焦虑、恐惧情绪,却又无法控制。一次一次的失败,使得她更加焦虑、恐惧(负性情绪评价E)。

久而久之,对于灯管的恐惧感慢慢泛化,小池开始恐惧她认为的能够给自己带来辐射的物体,包括遥控器、CD、路由器……这种恐惧感所带来的影响也产生了以小积大的蝴蝶效应,不仅使小池的学习状态受到影响,就连人际关系也遇到了问题,她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敢和同学交谈。她的整个生活状态都受到了由最初恐惧心理带来的焦虑情绪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影响,情绪波动较大时,甚至独自躲在角落里哭泣。

三、怎样改变小池的恐惧情绪

(一)认知调整

小池的恐惧感之所以会愈加严重,一方面,小池自身将恐惧感不断放大,想要控制却无能为力,使得焦虑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小池对于辐射相关知识缺乏。那么,首先就需要向其解释症状产生的整个心理机制,使她明白问题的关键在于焦虑、恐惧情绪下推动的潜意识行为。并且告诉她,这种条件性情绪是后天形成的,是易建立的,同时也是易消除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曾经被蛇咬过的人,看到类似蛇形的物体,立即产生恐惧感,在恐惧感的推动下,他来不及思考便产生躲避行为。同时,需要向小池输入正确的关于辐射的知识,使其明白,这些所谓的“辐射”物体本身是没有辐射的,甚至就连路由器的辐射量也是微乎其微的,根本不足以影响到我们的身体,更不会因此而变笨。

(二)放松训练

1.放松训练与暗示学习

从图2的增强循环模式,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改变小池目前的生活状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情绪是最好的突破口。经过上述的认知调整,小池知道这种条件性情绪反射是潜意识的,但虽然意识到这种恐惧是没有必要的,却无法控制自身的潜意识行为。有效控制潜意识行为的方法就是临床暗示训练技术。

临床暗示训练本质上是高效学习过程。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博士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在暗示条件下,被试的学习能力可以提高5~50倍。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正是利用这种暗示条件下的高效学习状态,快速地在来访者头脑中建立起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以取代过去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从而彻底改变来访者的不适应性行为。这一临床暗示训练技术即放松训练。

2.放松训练过程

放松训练通过肌肉的渐进式绷紧放松,使来访者的意识高度集中,达到潜意识的高度可塑状态。首先,配合舒缓的音乐,让来访者达到平静、放松状态。然后,通过风景想象、对过去成功事件的回忆或者对美好愿景的想象,调动来访者积极的情绪体验。最后,带领来访者在积极情绪下,想象刺激情境,同时输入正确的程序性知识,从而建立起适应性的行为反应。

对于小池,笔者首先给她在放松状态下输入一种能够让其停止对灯管类辐射物体进行错误评价而产生恐惧感的程序,并辅以集中精力学习的方法。小池的恐惧症源于对学习成绩下降的担心,降低小池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能够集中精力学习。这一阶段,得到小池的正性反馈后,她便更有信心改变其他方面的生活状态。随后,开始对小池的人际交往进行合理干预。

四、关于“瓶颈期”的处理

在小池的干预过程中,曾遇到干预“瓶颈期”。所谓干预瓶颈期,即在咨询期间来访者咨询效果止步不前的现象。这时,来访者可能会感到沮丧,怀疑自己的问题没办法解决。小池在中期干预过程中就曾问过笔者类似问题,她发觉自己的恐惧症虽然减轻,但有时还是会控制不住,是不是自己永远都无法彻底摆脱恐惧感。对于这样的现象,建立信心很重要。首先,将干预技术的原理再次呈现给来访者,强化其对于咨询技术的理解,使来访者处于高度优势兴奋状态。这一过程就好比是老师给学生讲解新知识,需要学生不断做题,强化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以达到新知识的快速合理应用。其次,及时给予来访者鼓励与支持,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增强信任感,让其意识到咨询效果的产生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在小池的“瓶颈期”,笔者还鼓励其每天书写咨询日记,记录咨询过程中的内在心理体验和外显行为变化。小池能够在每天临睡前,记录当天的心得体会,逐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很快便度过了“瓶颈期”。

五、咨询效果

对于小池的咨询,共进行了16次。在干预的前期阶段,需要打下良好基础,让小池意识到任何质的改变都需要量的积累,而放松训练是在暗示条件下的高效学习过程,能够让咨询变得更加高效。同时,还需要及时鼓励,以取得更为积极的配合。随着咨询的进行,当她意识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不断战胜自己时,咨询变得异常顺利。最后的干预过程中,小池在看到灯管类物体时,不再焦虑不安,取而代之的是平心静气地集中精力学习。同时,她的人际关系也在好转,脸上慢慢有了笑容。

六、讨论与反思

恐惧心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从恐高症、密集恐怖症、开学恐惧症到怕狗、怕蜘蛛、怕开车,恐惧心理的种类可谓千奇百怪。恐惧症的原因不尽相同,一部分是由于强刺激的一次爆发,造成一次性惊恐发作(panic attack)。新手开车肇事,以后不敢再开车的现象,就是典型的一次性惊恐发作所造成的恐惧症。另外一部分恐惧症源于弱刺激的多次积累,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所做的关于小阿尔伯特惧怕白色动物皮毛的实验,即是弱刺激多次积累所造成恐惧症的代表性案例。

绝大多数恐惧症可以运用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来解释,当我们了解到其中的心理机制,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反之,如果不了解个中原理,将恐惧心理不断放大,患者视其为洪水猛兽,恐惧心理不但不会减轻,反而会愈加严重。当患者的恐惧症不断发展,自身想控制又无能为力,一旦进入强迫症、神经症状态,就会使问题更加棘手。本案例能够顺利进行,一方面取决于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患者心理机制的清晰分析,以及干预手段的高效性;另一方面在于来访者具有较强的求助动机,坚定的意志力,以及其父母对于技术理念与治疗方案的信任和支持。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00)

编辑/丁尧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