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原点,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牵手同行

2015-07-01 15:16赵春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13期
关键词:回归和谐情景

赵春松

〔关键词〕生活;情景;和谐;回归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曾提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些言论充分展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应链接生活,因为她从诞生开始,一直与生活同行,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离开生活的语文教学活动是空洞的、飘渺的,只会变成僵死的毫无生命力的一堆文字。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只有链接生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固本正源、枝繁叶茂。

但当下的语文教学却存在一些问题,过分地拔高以至于脱离了儿童生活的土壤,不断地催熟导致了课堂虚假的热闹,盲目地拓展迷失了语文应有的方向。语文课堂要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给语文教学添点儿生活味,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回到它的原点,语文教学才能再一次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再现生活情景,实现课堂与生活的无缝对接

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论告诉我们,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课堂,我们应把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相融合,在课堂中再现生活中的情境,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壁垒”,让语文课堂与社会接壤,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对接。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新语文,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扮生活,让他们接受现实生活处处时时有语文,生活离不开语文的大语文观。

在教学《菜园里》这一课时,我在教室的四周摆放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并在这些蔬菜旁边放上了写有蔬菜名称的小卡片。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这些蔬菜,然后再读一读卡片,记住蔬菜名称,明白蔬菜的特点。由于让学生走进了生活场景,学生们沉醉于“菜园”之中。在这种情境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学生现实生活的过程。

生活是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个支点。《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孩子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孩子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孩子就会认真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热情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机。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回忆,让生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金钥匙。

二、挖掘生活因子,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每篇课文中都隐含着一些生活的点,需要教师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挖掘文本中的生活因子,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发现生活、感受生活。教师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再现知识、形成方法,教师只是引导者,根据教材中的触发点将学生一步步引入生活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课堂与生活的和谐交融中走进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温度,体悟生活中语文的味道。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走进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并使他们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触摸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生活元素,进一步引领学生跳出课文、展开想象,整合各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让学生盘活生活库存,“深读文本之字,深思文本之理,深悟文本之髓,深感文本之情”,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在教学《鲁班和橹板》时,我为了让学生了解橹板,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储备,我从学生所熟知的鸭掌入手,比较鸭掌和橹板的相似点,将暗藏的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契合点”挖掘出来,巧妙组织教学,将课文与生活“链接”起来,让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再现生活情景。由于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在课堂上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画一画、演一演、说说……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使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

杜威说:“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要想顺利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就得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文本,与文字、作者产生共鸣,激荡语言智慧,生发情感涟漪。以生活世界作为学生学习的背景和桥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叶圣陶的“生活本源论”指出:“语文学习得跟整个生活打成一片。”他强调教师要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有机、适时地灌入生活的“源头活水”,让语文学习拥抱广阔的生活,在语文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就是生活,生活造就语文。丰富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大千世界接轨,把教材当作蓝本,让课堂演绎生活,将文本中的生活因子放大,在课堂与生活之间走一个来回,实现课堂与生活相融相合。

三、延展生活形式,实现课堂与生活的牵手同行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21世纪的语文学习必须和生活相连,只有树立大语文观,让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相衔接,与生活同在,语文教学才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巨大的教科书,我们从生活中感受喜怒哀乐等情感,这些情感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不断地丰富、积累,让我们形成人生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的生活就是他的教育,他的教育就是他的生活,决不能把学习与生活、学习与成长看作是分离的,否则,教育就脱离了生活也脱离了人生,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了。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用语文之外,更多的时间则是在课外学、课外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延展语文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以及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中,并不断地拓展延伸生活的形式,语文教学才能实现与生活的牵手同行。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肥沃土壤,是语文学习不竭的源泉,生活本身就是一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链接”,可以实现从课堂到生活的“跳转”,从而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与生活“链接”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多彩的生活气息,获得比教材本身更多的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上得到运用,从而充分展示自我,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才是语文教学所要回归的原点。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凤凰小学,苏州,215028)

编辑/黄才玲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回归和谐情景
楼梯间 要小心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把美留在心里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轻松模仿,开口即秀